华夏诗醇:“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作者:庄敬

(志清/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85
【字号】    
   标签: tags: ,

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
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作者介绍】
高适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少贫困,狂放落拓,二十岁后,浪游长安等地。天宝八年(749年)举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使他得以接触大漠风光和士卒的疾苦。最后官至西川节度使、 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在唐代诗人中,高适是身居高位的人之一。

他的诗直抒胸臆,形象苍劲,语言洗练,不尚雕饰,音节明亮,富有文采。尤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是与岑参齐名的边塞诗派代表人物。有《高常侍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注解】
人日;黄历正月初七。
杜二:杜甫在兄弟中是排行老二。
南蕃:今四川一带,当时的高适正任蜀州刺史。
龙钟:老迈。
二千石:汉代时太守的俸禄。后便用以代称太守。唐代的刺史是相当于汉太守的郡长官。

【简析】
当时,杜甫正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的草堂(后人称“杜甫草堂”),高适镇守蜀州。他在新春时节,寄诗给杜甫,备致关切之意。自谦地觉得自己年龄老迈,还领着二千石的俸禄,而杜甫及其他四面八方的贤士,正在异乡飘泊,连家乡都不能回,感到心中 非常内疚。好诗是从肺腑中流出!

【今译】
正月初七写诗寄给草堂,
可怜的老朋友正在思念故乡。
柳条儿发了芽也不敢去看,
满枝的梅花更勾起心中惆怅。
身在南疆不参与朝廷大事,
千忧百虑总是挤满心房。
今年的人日遥遥相忆,
明年今日还不知彼此在何方?
本想学谢安石在东山隐居,
谁知道三十年仍久混在官场。
年老了还领着二千石的薪俸,
真是愧对这些四方飘泊的贤良!

高适的这首诗发表以后,“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便成为留芳百世的名句!@*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咏史讽谕现实。诗人李商隐生于晚唐,有感于“社稷将危,天下将倾”,乃以诗寄托感慨,警示当权。古人所作众多咏史诗,有不少是讽喻之作。
  • 真金毕竟是真金,千淘万漉虽然极其艰辛,但吹尽蒙在上面的狂沙,真金还是会重见天日的。这两句,诗人以淘沙见金,来比喻遭贬之人,终将会洗清罪名,昭雪天下,表明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对落井下石,散布谗言的无耻小人的极度轻蔑。
  • “〈梁甫吟〉诗‘步出齐城门’,哀时也。无罪而杀士,君子伤之。如闻〈黄鸟〉哀音。”据此,此诗是为悼念三勇士之作。
  • 结尾六句,是第四层,直抒胸臆,表示诗人热爱人民的博大胸襟。他在自己屋漏难以栖身的时候,想到的不是如何设法改善自己的住宿条件,想到的是天下寒士,最后两句,更表现了诗人倘能为受苦受难的人谋福利,甘愿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 〈咏史〉诗,起源于东汉班固,但真正能在咏史题材中见出自己的个性,自铸伟词,成为千秋绝唱的,当首推左思。他在这一组诗中,揭示了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批判了压制才智之士的现象,表达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 城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 神骏马豪气凌云, 挟风雷万里驰骋; 勇奔腾踏碎奸邪, 宵鼠辈凄惨哀鸣!
  • 杜甫是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但本诗却具浪漫主义特色,题目点明孔巢父是“归游江东”,但他究竟要到哪里去呢?诗中需要交代,但不一定具体说明。“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哪得知其故!”这四句,既交代了孔巢 父的去路,又赞扬他的非同凡俗。
  • 写得之所以豪放飘逸,迷离扑朔,这特别符合离去的人和送别者的身份。如果没有一些神奇的夸张、想像,怎么能显现这位友人的超凡脱俗的神异之处呢!
  • 《全唐诗》录存周昙“咏史”诗共一百九十五首,俱为七言绝句,所咏之历史人物,上自唐尧、虞舜,下迄隋代文帝、炀帝,……凡六十二人。这首咏孙武的诗,就在其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