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投资背后有猫腻 专家质疑可行性

人气 1933

【大纪元2016年12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萧律生报导)“北戴河的试验线每周都会有人去,上周中车集团下属的生产厂才刚刚去考察过。”巴铁发明人宋有洲称,那些说巴铁停运的都是造谣,而积满尘土的“巴铁1号”是扬尘和雾霾所致,“家里的轿车三四天不洗不也有灰吗?”

但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说,他答应投资巴铁是谣言,他不认识白丹青(巴铁投资方北京华赢凯来老总),“我认识陈丹青。”

无论是宋有洲的解释,还是潘石屹的证明,都源自中国本土“新发明”──巴铁。据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官方网站介绍,巴铁是一种高效低碳公共运输新技术,完全采用电力驱动的新型大运量公共运输工具。事实如此吗?

巴铁停运有原因

据澎湃新闻报导,12月8日,有消息称,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的巴铁试验线路上,巴铁1号模型车在今年8月初当众试跑100米后,至今一直停靠在试跑现场原地。据现场看护人员称,该测试线已经两个多月未见动静,“公司的人早都撤走了,联系不上。”

12月6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巴铁科技一名高管处获悉,巴铁公司各地项目均已停摆,“从11月中下旬开始的,公司的资金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投资方不愿意再出钱,所有需要资金驱动的工作都已经停止了。”

据称是因为巴铁运营方存在资金链断裂、试验线停摆、拖欠设计款等多项问题,整个项目陷于停滞。除此之外,巴铁科技目前拖欠着车辆设计方苏州奥杰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奥杰”)的设计款,并且陆续有员工从公司离职。

投资方背后有疑点

事实上,宋有洲最早带着巴铁项目进入公众的视野是在2010年,彼时巴铁还被称作“立体快巴”。当时他就对外表示,已经拿到了北京门头沟的合作协议。然而此后几年门头沟的项目就一直搁置未见动静,当地政府也否认了与巴铁公司的合作。

这一次,巴铁在秦皇岛北戴河区首次亮相,其技术可行性遭人质疑,巴铁公司背后的投资方北京华赢凯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赢凯来”),也被质疑打着PPP项目旗号,搞P2P融资,甚至涉嫌非法自融。

据知情人士称,巴铁投资人白丹青在公司的做法已经让很多人感到不满。“白丹青一直想通过与政府的合作牟利,而不是走正常的引入社会投资的路子,他想独做投资人,一人独吞好处。”

“白丹青他自己也不懂交通技术,也不好好进行测评和衡量方案,就去忽悠地方政府。他做巴铁是幌子,其实是想打着巴铁的旗号,以搞区域发展的名义去二线城市圈地。做房地产才是他的老本行和最终目的。东西还没做出来,他就在外面胡吹乱擂,因为他根本不在乎研发上面的事,钱也都没有花在刀刃上。”一位研发人员这么说。

网络流传的信息显示,白丹青系河北邢台人,原名白志明。据称,白志明改名成白丹青,是为了彰显其家学渊源。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白丹青拥有一个尾号是5个“8”的手机号,颇有老板派头。

此前据澎湃新闻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华赢凯来发现的巴铁基金的借款合同显示,华赢凯来为服务方,借款方则为巴铁科技、担保方为中国建设企业联合集团有限公司,基金的管理方为天尔基金,而这四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均为白丹青。业内人士称,这事实上已经涉嫌自融。

12月6日,澎湃新闻记者发现华赢凯来网站公布的多个联系电话以及400销售电话均已无人接听。

所以接下来,关于寻找新投资人的进展,宋有洲透露,巴铁科技已经谈妥了一笔新的投资,对方是一家在北京的央企,主业在能源领域,将与公司合作建设巴铁。

不过他未说明是哪家央企愿意接盘。

宋有洲还表示,继秦皇岛之后,巴铁的第二条试验线已经在河南周口落地,在当地被称作“巴铁路”,总长为3公里。截至发稿,未能联系到周口相关政府部门对此说法进行核实。

专家认为不可行

巴铁的出现,从一开始就遭到质疑。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涛曾发文表示“所谓巴铁不符合基本科学原理和技术标准”。

首先, 巴铁的出发点仍在于“为小汽车让路”,巴铁概念的提出,是把最有利又有限的路面空间让小汽车通行,而非从根本上抑制小汽车出行需求,也就很难作用于缓解交通拥堵。

其次,巴铁的许多基本参数还不满足基本的标准要求。

一,巴铁总高度只有4.5~4.7米,下层小汽车通行高度2.2米,上层乘客空间高度2.3~2.5米。一是这个尺寸不符合最起码的交通安全要求。小汽车通行高度2.2米只满足速度5公里以下的车库高度要求。在50~60公里设计时速下,2.2米净空高度没有哪个小车司机敢开车行驶。

国内外设计规范中,连非机动车道路的净空高度都要求3.5米,何况机动车呢?对5座及以上的小客车(面包车)那就更不靠谱了。

二,巴铁上层空间的设计也不满足乘客基本空间的需要。巴铁长度达到54米,宽7.8米,可用于承载乘客的空间面积约为350平方米。即便如此,考虑到座位、走廊空间等要求,巴铁最多可承载600−700人左右,很难满足其“容纳1200−1400名乘客”的初衷。

三,这样的宽体超大客车车型很难满足车辆结构安全稳定要求。假定巴铁车辆仅按600人载员计算(而不是发明者宣称的1000−1200人),载员重量就高达35~37吨,加上车体自重,估计接近40吨。这40吨的宽体巴铁车厢其重心距离地面高度达3米左右。而仅靠两侧很薄的车体钢壳支撑,在30公里以上车速行驶中动载冲击下,几乎无法保证其车辆结构的安全稳定。

四,巴铁4.5~4.7米高度的车辆很难在既有已经存在立交桥、人行过街天桥以及有许多几十甚至上百年行道树的城市道路上推广使用,不然将导致大量拆迁,破坏城市历史、景观和文脉。

此外,巴铁的巨型车体也不满足转弯半径、过街设施净空等规范要求。#

责任编辑:孙芸

相关新闻
外媒:中国立体巴士是辉煌还是疯狂
官媒热推的中国立体巴士被指“天方夜谭”
陈思敏:北戴河无波 官媒风满楼
百亿“巴铁”基地杂草丛生 又一惊天骗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