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行易知难破邪说 心理建设蕴天机

徐明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图为孙中山读书时留影。(钟元翻摄/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2850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6年03月22日讯】《孙文学说》是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的第一部分,又名《心理建设》,写成于1918年底,次年5月20日出版。当时上海出版社即评价其是“破天荒之学说,救国之良方”。在孙中山先生看来,心是人世间万事之本源,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情和现象最终都可以归之于心。他说:“兵法有云:‘攻心为上。’是吾党之建国计划,即受此心中之打击者也。”“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 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心之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万事之本源也。”

然而,在当时的1918年,中国的现状是什么呢?国民里“不图革命初成,党人即起异议,谓予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满清之颠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国之建设者,此心败之也”;“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 “国民!国民!究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吾知其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也,不知也。倘能知之,则建设事业亦不过如反掌折枝耳。”

就是在这一个环境下,孙中山先生“故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给当时的国民打开一条明朗的思路,破除国人的思想迷津,告诉世人:“夫如是,乃能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 则其成功,必较革命之破坏事业为尤速、尤易也。”

由浅入深 破心理之大敌

那么什么是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心理大敌”呢?“恐今日国人社会心理,犹是七年前之党人社会心理也,依然有此‘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大敌横梗于其中。”“此思想之错误为何?即‘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也。此说始于傅说对武丁之言,由是数千年来深中于中国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

孙中山先生就是看到了这个“牢不可破”的思想束缚,而用看似很浅显的事实,来打破国民的思想意识形态,恢复中华文明的精髓。在《心理建设》中,分别从饮食、用钱、作文、建房、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论十个方面为例论证了行易知难。他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知易行难的传统观念,树立了“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正确观念,孙中山认为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是“行——知——行”的过程,是“行”在前“知”在后的过程,“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以饮食为证”:“古人有言,‘人为一小天地’,良有以也。然而以之为一小天地,无宁谓之为一小国家也。”然而,“ 食物入口之后,其消化工夫、收吸工夫、淘汰工夫、建筑工夫、燃烧工夫,种种作为,谁实为之?由此观之,身内饮食之事,人人行之,而终身不知其道者,既如此;而身外食货问题,人人习之,而全国不明其理者,又如彼。此足以证明行之非艰,知之实惟艰也。”

“以用钱为证”:“夫人生用钱一事,非先天之良能,乃后天之习尚;凡文明之人,自少行之以至终身,而无日或间者也。饮食也,非用钱不可;衣服也,非用钱不可;居家 也,非用钱不可;行路也,非用钱不可。吾人日日行之,视为自然,惟知有钱用,则事事如意,左右逢源;无钱用则万般棘手,进退维谷。故莫不孜孜然惟钱是求, 惟钱是赖矣”;然而,“非综览人文之进化,详考财货之源流,不能知金钱之为用也。又非研究经济之学,详考工商历史、银行制度、币制沿革,不能知金钱之现状 也。故曰:世人只能用钱,而不知钱者也。此足为‘行之非艰,知之惟 艰’之一证也。 ”

“以作文为证”:“中国数千年来,以文为尚,上自帝王,下逮黎庶,乃至山贼海盗,无不羡仰文艺。”然而,“中国向来未有理则学之书,而人未惯用其理则之感觉故也。夫中国之 文章富矣丽矣,中国之文人多矣能矣,其所为文,诚有如扬雄所云‘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者矣。然而数千年以来,中国文人只能作文章,而不能知文章,所以无人发明文法之学与理则之学,必待外人输来,而乃始知吾文学向来之缺憾。此足证明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也。”

在阐述了这三件最基本的生活事实后,中山先生又举出更多事实,告知“行之非艰,知之惟 艰”的真理性。他说:“或曰:‘此三事则然矣,而其他之事未必皆然也。’今更举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事为证,以观其然否。”

“夫人类能造屋宇以安居,不知几何年代,而后始有建筑之学。中国则至今犹未有其学。故中国之屋宇多不本于建筑学以造成,是行而不知者也。”“古人无今人之学 问知识,凡兴大工、举大事,多不事筹划,只图进行。为需要所迫,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其成功多出于不觉。是中国运河开凿之初,原无预定之计划也。此‘行之非艰,知之惟 艰’,中外运河之工程可为铁证者七也。”

同时,他批评了一些学者所谓:“仁义道德皆属虚无”观点,点出人类今日进化超出物种原则:“近代文明进步,以日加速,最后之百年已胜于以前之千年,而最后之十年又胜已往之百 年,如此递推,太平之世当在不远。乃至达文氏发明物种进化之物竞天择原则后,而学者多以为仁义道德皆属虚无,而争竞生存乃为实际,几欲以物种之原则而施之 于人类之进化,而不知此为人类已过之阶级,而人类今日之进化已超出物种原则之上矣。此‘行之非艰,知之惟 艰’,进化论可为铁证者十也。”

“总而论之,有此十证以为‘行易知难’之铁案,则‘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古说,与阳明‘知行合一’之格言,皆可从根本上而推翻之矣。”

析行易知难 心为本

孙中山先生在详细阐明上述的和国民日常生活相关的10个例子,希望给国民一个更加清晰的真理,清楚的认识,再次指出‘知易行难’观念颠倒是非,以难为易,以易为难,违背真理;其危害性在于,如果有人为此观念所误导,则顿生畏难之心后。”

同时,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人分三类说,若这三类人能相互配合,则万事可成,古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出现过大禹治水,秦皇驻长城的壮举:“夫人群之进化,以时考之,则分为三时期,如上所述:曰不知而行之时期,曰行而后知之时期,曰知而后行之时期。而以人言之,则有三系焉:其一先知 先觉者,为创造发明;其二后知后觉者,为仿效推行;其三不知不觉者,为竭力乐成。有此三系人相需为用,则大禹之九河可疏,秦皇之长城能筑也。乃后世之人, 误于‘知之非艰’之说,虽有先知先觉者之发明,而后知后觉者每以为知之易而忽略之,不独不为之仿效推行,且目之为理想难行,于是不知不觉者则无由为之竭力 乐成矣。所以秦汉以后之事功,无一能比于大禹之九河与始皇之长城者,此也。岂不可慨哉!”

在列举了“行之非艰,知之惟艰”事实分析后,就当时的中国现状,以及孙中山先生“三类人说”,他非常犀利地点出当时国民中的混淆理论,“上所谓文明之进化,成于三系之人:其一、先知先觉者即发明家也,其二、后知后觉者即鼓吹家 也,其三、不知不觉者即实行家也。由此观之,中国不患无实行家,盖林林总总者皆是也。而中国之后知后觉者,皆重实行而轻理想矣。

乃今之后知后觉者,悉中此病,所以不能鼓吹舆论、倡导文明,而反足混乱是非、阻碍进化也。是故革命以来,而建设事业不能进行者,此也。”

所以,孙中山先生再次倡导“予于是乎不得不彻底详辟,欲使后知后觉者了然于向来之迷误,而翻然改图,不再为似是而非之说以惑世,而阻挠吾林林总总之实行家,则建设前途大有希望矣。”

那么,如何具体做能?他提述“能知必能行”和“不知亦能行”的理论,鼓励民众“发其正心诚意之端,而后修、齐、治、平之望可机也。”

对于“能知必能行”,孙中山先生说:“予之于革命建设也,本世界进化之潮流,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思之稔熟,筹之有素,而后订为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 一、军政时期,第二、训政时期,第三、宪政时期。”即“第一为破坏时期”“第二为过渡时期”“第三为建设完成时期”,做到了,便是“即建设告竣之时,而革命收功之日。此革命方略之大要也。”

他希望国民能够以心为本,正其心,团结起来,“夫革命先烈既舍身流血,而为其极艰极险之破坏事业于前 矣,我国民宜奋勇继进,以完成此容易安全之建设事业于后也。国民!国民!当急起直追,万众一心,先奠国基于方寸之地,为去旧更新之始,以成良心上之建设 也。予请率先行之。”

对于“不知亦能行”,他告知国民要顺天意,明自然之理,才是人类生存发达者之所必要的。“当科学未发明之前,固全属不知而行,及行之而犹有不知者。故凡事无不委之于 天数气运,而不敢以人力为之转移也。迨人类渐起觉悟,始有由行而后知者,乃甫有欲尽人事者矣,然亦不能不听之于天也。至今科学昌明,始知人事可以胜天,凡 所谓天数气运者,皆心理之作用也。然而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者为龙多也。且人类之进步,皆发动 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故人类之进化,以不知而行者为必要之门迳也。”“由是观之,行其所不知者,于人类则促进文明,于国家则图致富强也。是故不知而行者,不独为人类所皆能,亦为 人类所当行,而尤为人类之欲生存发达者之所必要也。”

他说:“今欲聚此四万万散沙,而成为一机体结合之法治国家,其道为何?则必从宣誓以发其正心诚意之端,而后修、 齐、治、平之望可几也。”

从上述两点上,都不能看出孙中山先生的心为本的理论:“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国家政治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是以建国之基,当发端于心理。故由清朝臣民而归顺民国者,当先表示正心诚 意,此宣誓之大典所以为必要也。”

示中华精髓 揭宇宙天机

表面上看孙中山先生举出的上面十个例子都是民众日常接触的,孙中山自称是“启发国民”,“唤醒社会”。他以急切的心情,实感“民国之建设事业,实不容一刻视为缓图者也”。那么他要唤醒民众的是什么呢? 在他例举的一个个实例中,也是中山先生借此教化国民,正民心,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宇宙观和生命观。

一、人体小宇宙 万物皆有灵

在第四章“以七事为证”中,孙中山先生特别提出了从西方文化带来的达尔文进化论,并不是人类进化的原则,他说:“夫进化者,自然之道也。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此物种进化之原则也。”孙中心先生阐明人类不是简单的“物种进化之理”,而是“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再次点明“心理”建设的重要。因为“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此原则行之于人类当已数十万年矣。然而人类今日犹未能尽守此原则者,则以人类本从物种而来,其入于第三期之进化为时尚浅,而一切物种遗传之性尚未能悉行化除也。”

再深一层讲,宇宙的形成奥秘是什么呢?孙中山以宇宙本体的“太极”概念,解释了西方科学界提出的物质性的“伊太”的译名,借用中国古老物理学说,认为物质进化是由于以太运动而产生电子,而形成元素,而聚为物质,揭示了宇宙形成的奥秘。“而作者则以为进化之时期有三:其一为物质进化之时期,其二为物种进化之时期,其三则为人类进化之时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伊太’也)动而生电子(今译‘以太’),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而物质之进化,以成地球为目的。”

“地球成后以至于今,按科学家据地层之变动而推算,已有二千万年矣。由生元之始生而至于成人,则为第二期之进化。物种由微而显,由简而繁,本物竞天择之原则,经几许优胜劣败,生存淘汰,新陈代谢,千百万年,而人类乃成。”

那么如果宇宙是这样形成的,人和宇宙,以及世间万物是否都是这样形成的呢?在《孙文学说》第一章,“以饮食为证”中,他说:“古人有言,‘人为一小天地’,良有以也。然而以之为一小天地,无宁谓之为一小国家也。盖体内各脏腑分司全体之功用,无异于国家各职司分理全国之政事;惟人 身之各机关,其组织之完备,运用之灵巧,迥非今世国家之组织所能及。而人身之奥妙,尚非人类今日知识所能穷也。 ”

孙中山先生在学说中揭示了“生元有知”,万物皆有灵的真理,表达出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生元之依人身为生活,犹人类之依地球为生活,生元之结聚于人身各部,犹人之居住于各城市也。” “据最近科学家所考得者,则造成人类及动植物 者,乃生物之元子为之也。生物之元子,学者多译之为‘细胞’,而作者今特创名之曰‘生元’,盖取生物元始之意也。生元者何物也?曰:其为物也,精矣、微 矣、神矣、妙矣,不可思议者矣!按今日科学所能窥者,则生元之为物也,乃有知觉灵明者也,乃有动作思为者也,乃有主意计划者也。人身结构之精妙神奇者,生元为之也;人性之聪明知觉者,生元发之也;动植物状态之奇奇怪怪不可思议者,生元之构造物也。生元之构造人类及万物也,亦犹乎人类之构造屋宇、舟车、城 市、桥梁等物也;空中之飞鸟,即生元所造之飞行机也;水中之鳞介,即生元所造之潜航艇也。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非他,即生元之知、生元之能而已。自圭哇里氏发明‘生元有知’之理而后,则前时之哲学家所不能明者,科学家所不能解者,进化论所不能通者,心理学所不能道者,今皆可由此而豁然贯通,另辟一新天地为学问之试验场矣。人身既为生元所构造之国家,则身内之饮食机关,直为生元之粮食制造厂耳;人所饮食之物品,即生元之供养料及需用料也。生元之依人身为生 活,犹人类之依地球为生活,生元之结聚于人身各部,犹人之居住于各城市也。”

所以古人“诚有如扬雄所云‘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者矣。”

二、世界文明之源 世界人类之师导

在《建国方略》中,在孙中山先生一次次例举的实例中,不止一次地论述中华文明“非欧美所可并驾”,“以为世界人类之师导也可”。而当时对国民影响很大的西方文化,其实无一不出自中国古代文明: “旷观中国有史以来,文明发达之迹,其事昭然若揭也。”

在第一章“以饮食为证”中,“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昔者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调 一道,法国为世界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矣。”“中国不独食品发明之多,烹调方法之美,为各国所不及。而中国人之饮食习尚暗合于科学卫生,尤为各国一般人所望尘不及也。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 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单就饮食一道论之,中国之习尚,当超乎各国之上。吾人当保守之而勿失,以为世界人类之师导也可。”

第二章“以用钱为证”中,中国早在神农氏开始,即已经建立了“古人有言:‘钱币者,所以易货物、通有无者也。’”的经济体系。

“神农氏有见于此,所以有教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也。有此日中为市之制,则交易之困难可以悉免矣。此利用时间空间,为交易之机关者也。自有日中为市为交易之机关,于是易货物,通有无,乃能畅行无阻矣,其为物虽异乎钱币,而功效则同也。故作者于此创言曰:‘日中为市之制者,实今日金钱之先河也。’

乃世之经济学家,多以为金钱之先天即交易也,不知交易时代之有中介机关,亦犹乎买卖时代之有中介机关也。买卖时代以金钱为百货之中介,而交易时代则以日中为市,为百货 之中介也。”

在第四章“以七事为证”中,更是具体例举罗盘,道家的烧炼技术无不为当今西方科学之鼻祖,而中华文明“已数千年于兹,然行之而不知其道,并不知其名,比比皆是也”:

“自古制器尚像,开物成务,中国实在各国之先。而创作之物,大有助于世界文明之进步者,不一而足。如印版也,火药也,瓷器也,丝茶也,皆为人类所 需要者也。更有一物,实开今日世界交通之盛运,成今日环球一家之局者,厥为罗经。古籍所载指南车,有谓创于黄帝者,有谓创于周公者,莫衷一是。然中国发明 磁石性质而制为指南针,由来甚古,可无疑义。”

“然则罗经者,何物也?曰: 是一简单之电机也。人类之用电气者,以指南针为始也。自指南针用后,人类乃从而注意于研究磁针之指南、磁石之引铁,经千百年之时间,竭无穷之心思学力,而 后发明电气之理。乃知电者,无质之物也,其性与光热通,可互相变易者也。其为物弥漫六合,无所不入,无所不包;而其运行于地面也,有一定之方向,自南而北,磁铁受电之感,遂成为南北向之性。往昔电学不明之时,人类视雷电为神明而敬拜之者,今则视之若牛马 而役使之矣。”

以用电一事观之,人类毫无电学知识之时,已能用磁针而制罗经,为航海指南之用;而及其电学知识一发达,则 本此知识而制出奇奇怪怪层出不穷之电机,以为世界百业之用。

化学之元祖者,即道家之烧炼术也。古人欲得不死之药,于是方士创烧炼之术以求之。虽不死之药不能骤得,而种 种之化学工业则由之以兴,如制造朱砂、火药、瓷器、豆腐等事业其最著者;其他之工业,与化学有关系,由烧炼之术而致者,不可胜数也。中国之有化学制造事 业,已数千年于兹,然行之而不知其道,并不知其名,比比皆是也。

三、护文明 传中华文化精髓

那么,如此灿烂的文明是如何传播到世界,和如何才能传播下去?这里,孙中山先生在第三章“以作文为证”中,非常详细地论述了文字的历史和承传作用,称其是“抑自人类有史以来,能纪四五千年之事翔实无间断者,亦惟中国文字所独有;”

在流传和同化其它文明时,更是“文字之功为伟矣”,他说:“外至日本、高丽、安南、交趾之旅,亦皆号曰‘同文’。以文字实用久远言,则远胜于巴比伦、埃及、希腊、罗马之死语。 以文字传布流用言,则虽以今日之英语号称流布最广,而用之者不过二万万人,曾未及用中国文字者之半也。盖一民族之进化,至能有文字,良非易事;而其文字之 势力,能旁及邻圉,吸收而同化之。所以五千年前,不过黄河流域之小区,今乃进展成兹世界无两之巨国。虽以积弱,屡遭异族吞灭,而侵入之族不特不能同化中华民族,反为中国所同化,则文字之功为伟矣。”

比较于欧洲文字,“彼欧美学者于埃及、巴比伦之文字,国亡种灭,久不适于用者,犹不惮搜 求破碎,复其旧观,亦以古人之思想足资今人学问故耳。”“抑欧洲文字基于音韵,音韵即表言语,言语有变,文字即可随之。中华制字,以象形、会意为主,所以言语虽殊,而文字不能与之俱变。要之,此不 过为言语之不进步,而中国人民非有所阙于文字。”

这里就道出了中国因为有了象形文字,虽然改朝换代,而使“四五千年之事翔实无间断”的文明承传下来,“但中国文言殊非一致。文字之源本出于言语,而言语每随时代以变迁。至于为文,虽体制亦有古今之殊,要不能随言语而俱化。”

在保护和传播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就不能不提两件壮举:“当明初之世,成祖以搜索建文,命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和“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

“秦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以御匈奴。东起辽沈,西迄临洮,陵山越谷五千余里,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秦始皇虽以一世之雄,并吞六国,统一中原;然彼自度扫大漠而灭匈奴,有所未能也,而 设边戍以防飘忽无定之游骑,又有不胜其烦也,为一劳永逸之计,莫善于设长城以御之。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 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之时代矣。”

郑和七下西洋,“此二十八个月之间,已航巡南洋各地”,“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 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就这样,保护下来的中华文明,“文化四播”至全世界。

道尽天机 教化国民 有志竟成

《孙文学说》中,“知行”论的中心是“知难行易”,而行是关键。如前述他列举十事以说明不知亦能行,“故人类之进化也,以不知而行者为 必要之门迳也。夫习练也,试验也,探索也,冒险也,之四事者,乃文明之动机也。生徒之习练也,即行其所不知以达其欲能也;科学家之试验也,即行其所不知以 致其所知也;探索家之探索也,即行其所不知以求其发见也;伟人杰士之冒险也,即行其所不知以建其功也;由是观之,则其所不知者,于人类则促进文明于国家则 图致富强……有志国家富强者,宜黾勉力行也。”

他道尽宇宙形成,人体生命“生元有知”的天机,揭示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之源,都是在正人心,教化民众,扭转当时国人的迷茫,崇洋的心理,他主张心理建设作为最基础,最可靠的力量,“吾党本身力量者,即人民之心力是也。”

在教化人民之心理上,他用一个个具体实例,揭示了中华文化的正见,人体,生命和宇宙的关系,教化国民中华文化的精髓才是世界文明之源,建国兴邦,有志竟成。“夫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也,此古今之革命维新、兴邦建国等事业是也。予之提倡共和革命于中国也,幸已达破坏之成功,而建设事业虽未就绪,然希望日佳,予敢信终必能达完全之目的也。故追述革命原起,以励来者,且以自勉焉。”#

责任编辑:张宪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国民党三藩市分部和旧金山三民主义大同盟,订于3月19日上午11时,在旧金山华埠皇宫酒楼举行一年一度的联合春宴,宴开近30桌,预计有两单位成员和侨界来宾近300人与宴。
  • 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今天以最高从政党员身份,偕同党务主管向总理孙中山铜像献花致敬。请假参选党主席的代理主席黄敏惠、党主席候选人洪秀柱、李新也出席。
  • 国父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逝世,3月6日上午,中华会馆联同侨学各界在南华埠中山公园举行简单隆重的献花典礼。南北华埠传统侨社与西郊侨团30个社区侨团向国父铜像献花表追思。中华民国驻芝加哥经济文化办事处处长何震寰,侨教中心主任王伟赞等参加了献花典礼。  
  • 今年是中华民国创建人孙中山先生(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150岁诞辰。3月12日,时逢孙中山先生逝世91周年纪念,圣地亚哥侨学界举办纪念活动,知名华裔政治学者、作家、翻译家戴鸿超教授做题为《孙中山先生是先知先觉者的历史验证》的演讲。
  • 3月12日是国父孙中山先生逝世91周年纪念日,中华公所、国民党美东支部、华侨学校12日在中华大楼中山纪念堂联合举办纪念活动。当天,来自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国家发展与中国大陆研究所庞建国教授,就“从海峡两岸发展经验看孙中山思想的时代意义”向来宾们作了一场专题演讲。
  • 当年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时,曾经四次落脚奥尼塔公理教堂(Oneonta Congregational Church)并手植“推翻满清”、“中国共和”的两棵树,如今已成参天大树巍然耸立。为缅怀国父创建民国的功绩与伟大情操,3月12日南加州中国大专院校联合校友会在该处举办国父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
  • 3月12日,安省中华总会馆及华侨协会举办纪念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150岁冥诞,以缅怀他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民主所做出的贡献。
  • 2016年, 也就是中华民国105年,国父孙中山先生150 岁了,中华民国侨委会筹画了一系列的活动来纪念国父,加拿大多元文化中心也共襄盛举,陆续将会有几个纪念活动的推出,3月12日是国父逝世纪念日,也借着这场“细说国父遗嘱”的专题讲座,展开纪念国父系列活动的第一炮。
  • 民进党推动转型正义,不当党产追讨是焦点之一,立法院日前也审议“不当党产处理条例”草案。
  • 为纪念国父诞辰150周年,芝加哥中华会馆3月11日主办专题演讲,由侨委会邀请三民主义专家、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庞建国进行题为“从海峡两岸发展经验看孙中山思想的时代意义”的演讲。庞建国表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跨越时空,至今仍对社会发展有指导意义,台湾的经济发展和顺利的民主转型都是中山先生思想的成功印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