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丛谈:郑板桥画竹的启示

作者:庄敬
font print 人气: 457
【字号】    
   标签: tags: , , ,

清代著名艺术家郑板桥,平生最擅画竹。他在六十岁以后,谈到自己学画的经历说:“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进六十以后,始知减枝、减叶之法。苏季子曰:‘简炼以为揣摩。’文章绘事,岂有二道? ”(《书画鉴影》)。

郑板桥的这段话,总结了从事文艺创作的“少——多——少”的三个发展阶段。学习创作之初,由于生活不丰富,功夫较浅薄,所以常觉得没啥可画,写上几笔,便意断辞竭,难以为继。后来积以时日,眼界大开,生活也充实了,笔墨也酣畅了,落笔便如骏马下坡,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时“能多”了,却并不一定笔笔精当。艺术水平又在不断地提高,于是乎便产生了“削繁就简”“以一当十”的艺术追求。这时就“ 苦不能少”了。

一片森林,乱砍乱伐,会破坏掉这座森林;一篇作品.乱削乱删,也会糟踏掉艺术。 所以,由少到多,固然不易;而由多返少,更为难事!郑板桥说他在六十岁以后,“始知减枝、减叶之法”,这位艺术家追求艺术创作的精纯,付出了几多辛劳啊!

果然,他的辛勤没有白费,他终于能够“以少胜多”了。有一次,他画一枝竹,仅十五片叶,画面简洁,别具匠心。他在这幅画上,题诗道:“敢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 。努力作秋声,瑶窗弄风雨!”(见《郑板桥集》)他为自己实现了“少一一多一一少 ”的艺术追求,而喜溢笔端。

郑板桥画竹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个生动的启示:文学艺术作品的高下,主要的不是取决于篇幅的长短,笔墨的多少;而是在于作品本身的质量如何。笔墨精炼、意蕴丰厚的作品,比那种冗长寡味、大而无当的作品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昔人有书戏院的一副对联,曰:“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文学艺术作品,正应该有这种“以一当十”,“以少总多”的表现能力。
有一个诗人讲过:“天才就是汗水,艺术就是把三行删去两行。”被中共迫害致死的著名作家老舍,喜欢引用的一句俗话是:“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由此可见,“少而精”确是文学艺术的高境。

现在,我们看到有的作者,下笔伊始,动辄万言,粗看则洋洋洒洒,颇为壮观;细读则枝枝蔓蔓,甚觉草率。喜长不喜短,求数不求质。循此继步,势必远离坦途;以此求艺,何异南辕北辙?在这种情况下,郑板桥的画竹,当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吧?

下边请读者欣赏一首写得非常精要的超短诗——

标题:《雾》 作者:佚名

诗全文: 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

【品赏】
这是一首“超微型”的诗,只有一句,但内涵却十分丰富。指写的对象是“雾”,大雾漫天,看样子,雾似乎是魔力无边。然而,它在“时间”上,却无法永远逞威;在“空间”上,也不能“遮住一切”。

收起你们的“雾”吧!事物的本来面目,迟早总会还原!明乎此理,谁也不要去当“现代蚩尤”及其追随者。古代的蚩尤,能作五里雾,而今安在哉? @#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回文平仄须定格 平声韵目早选定 以韵做句平声起 句句有韵两面能
  • 对许多人而言,踏出校园之后,似乎就和写作脱离关系了。其实不然,几乎每个上班族每天都要写或多或少的东西,像是发送回复电子邮件、撰写商业企划案、商务通讯或是写写脸书等等。
  • 教师想要进行阅读感想教学,可以教导孩子依照下列方向进行思考。首先,是文章的人物,人物的遭遇决定了文章的走向......
  • 105学年度大学学测22日登场,第一科考国文,试卷属难易适中。引导写作以“我看歪腰邮筒”为题。国文补教老师唐文认为这是暂时性的话题,无法引发思考力或思辩性;尤其去年发生的时事议题多,例如时代力量崛起、总统大选、死刑等议题,都可以让考生深入分析的题目。这次考题可能出现城乡差距问题,没关注此事的考生会吃亏,题目好写但不易深入。
  • 语言训练测验中心(LTTC)今年首办小学英检,有6000多人报考,测验结果显示英语写作能力表现较弱。
  • 多读多写,应是古往今来著名作家取得成就的经验之谈。北宋欧阳修曾说:“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 不过,无论如何,读书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是密切的。一方面固然有借鉴的作用,而另一方面,还有继承别人的知识和经验,读书明理的作用。
  • 画鹰岂能似木鸡, 静态写真亦何奇? 须知丹青可贵处, 不在一毛共片羽!
  • 恰似音韵悠扬的笙箫声里,间或传出战鼓的隆隆;清雅温柔的琴瑟音中,时而传来洪钟的嗡嗡!——噫!这就是“笙箫夹鼓,琴瑟间钟”。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多么需要有这种相反相成的胜境啊!
  • 歌德很欣赏德国画家鲁斯的动物画。有一回,他拿出了自己珍藏的鲁斯的版画册,里面画的是各种各样的羊。这些羊,在不同的情境中,现出不同的姿态:那含情的面孔,那卷曲的羊毛,都画得维妙维肖,逼真动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