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 诙谐谕杨慎

作者:恭谨
font print 人气: 132
【字号】    
   标签: tags:

明代人杨廷和,字介夫,号石斋,新都(今属四川)人。他是明代成化年间进士,弘治二年(1489年)任修撰,曾经参与修撰《宪宗实录》及《会典》等。他在明代官职很高,曾做到武英殿大学士、华盖殿大学士等。李东阳退休以后,他便接替李东阳,当了宰相。

杨廷和的儿子杨慎,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字用修,号升庵,明代正德年间考中状元,也任修撰之职。他与父亲杨廷和一起,曾经参与修撰《武宗实录》。嘉靖三年(1524),被召为翰林学士。后来,他因为与父亲一起参与了“大礼”之争的事件,得罪了皇帝,被流放到今云南保山。

杨慎自少时,就以诗文著称于世,具有很深的文学根底。既然在政治上因得罪了朝廷,不能得志,他也就专心于文学。他能文善诗,又工词、曲,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才子。除了诗歌、散文以外,他又写有《滇载记》以及散曲《陶情乐府》、笔记《丹铅总录》、杂剧《洞天玄记》等各种杂着,一百余种。《明史》对他评价甚高,认为“明朝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杨慎为第一。”可见他的地位和学问。可以说,杨慎在朝廷中的官阶和影响,虽远不如父亲杨廷和,但在文学上、学问上,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有一次,杨廷和与儿子杨慎,一起闲坐,杨廷和对杨慎说道:“你有一件事情不如我,你知不知道?”杨慎回答道:“父亲大人在朝中为相,位居群臣之上,这件事,儿子不如父亲大人。”杨廷和摇头道:“我不是指这个。”杨慎便又猜测道:“父亲大人任宰相时,曾经三次回家乡,每一次都为乡亲做一件大好事,使乡亲们得到很大好处,这是儿子不如父亲大人的地方。”杨廷和又摇头道:“你还没有说对,我也不是指这个!”杨慎便再试探着回答道:“皇上南征的时候,父亲大人留守在京城中,所有政事都由父亲大人决定,您就像古代伊尹、周公一样辅政,这是我不如您的地方。”谁知杨廷和仍然摇头否定了。这一下,杨慎再也没有可猜测的了,便直截了当地问父亲道:“那么儿子究竟是哪一件事,不如父亲大人呢?”杨廷和这才微微一笑,回答儿子道:“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

杨廷和的话,听起来似乎是一句玩笑话,但却有很深的含意在!杨廷和的弟弟杨廷仪,在朝廷任兵部右侍郎,而两个儿子杨慎、杨停,均考中进士,在朝为官。而且杨慎在文学上有很大的成就。世上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望子成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心理。杨廷和对儿子说这番话,实际上是在委婉地提醒杨慎:你应该对你的儿子,加强教育督促,使之成才。他提醒儿子,自己因为注意了教育杨慎兄弟,所以儿子有了出息,成为了人才。杨慎应该像他一样:在家教上,多下功夫!

关于杨慎的儿子,史书上无记载,所以不知其情况究竟如何,也许确实如杨廷和所说,在政治和文学上,均无甚成果,因而湮没无闻了。如果正是这样,这个故事,对我们确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都要认真地教育好自己的儿子!。

据《明史》记载,明世宗因为杨廷和父子得罪了自己,所以老是耿耿于怀。杨慎被流放云南后,世宗还时时问起杨慎的近况。当听到手下报告说:“杨慎既老又病。”世宗心里才稍稍心平气和一些。当杨慎得知这个情况后,便更加纵酒放浪,以让世宗见到自己的颓唐,更为放心。这实际上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方法。由于这种情势,也就不可能努力教育培养儿子,让他大有出息。杨慎的这种做法,应该含有他难以言明的苦衷在。

(《明史‧杨廷和传》、《明史•杨慎传》、《潜书》)@*#

责任编辑:梁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霍光奔忙一生,到老被朝臣所惧恨。家族中人张狂无忌,结果皆死于非命。
  • 召公当年曾经在一株甘棠树下休息,众百姓就尽力保护这株甘棠树,让它永久完好茂盛。
  • 黄帝。(柚子/大纪元)
    名字叫“知”的人,在玄水边,遇见名字叫“无为谓”的人。
  • 孔子见到老子,便跟老子谈起仁义。
  • 苏州葛可久是个名医。朱丹溪隐名埋姓,投之于门下。三个月过去了,葛可久发觉他切脉、处方有时还超过自己,因此很器重他。
  • 春秋时期,齐国少年竖刁,进宫伺候齐桓公,深得齐桓公的宠爱。竖刁长大后,地位更加显赫。
  • 这种君主教育——驭君术,是良相所不可或缺的职责和能力。
  • 听到这里,孔子长叹一声:“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原因吧!”
  • 寡妇从窗口说:“你不让我进门,真是太没有同情心了。”
  • 金华县城里有个花花公子施王孙,一天,强抢民女方姣仙,逼迫成婚。方姣仙宁死不肯拜堂。施家只好暂时把她安顿在一间冷屋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