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丛谈:情节描写的跌顿法

作者:庄敬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29
【字号】    
   标签: tags: , ,

叙事性文学作品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情节,情节描写的一个重要技巧,是“跌顿法”。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他们巧妙地运用跌顿法,描写出了许多赋予艺术魅力 的故事情节,从而吸引了广大读者。

所谓“跌顿法”,就是在情节的描写过程中,作家意在笔先,故作曲笔,欲其高而先跌之 ,欲其进而又顿之,时跌累顿,摇曳多姿,最后才揭示出情节之最终结局的写作技巧 。跌顿的实质是:延宕进展,详化过程,绘写入微,曲尽情态。

这种技巧在《水浒》中表现甚多。略举数端,以为说明:

《水浒》第七回,写林冲被骗,误入“白虎堂”,被断为“持刀行凶”,而落入高太尉的圈套。这一段情节发展的总趋向是:林冲持刀进入“白虎堂”。在描写过程中是 :林冲正在家中,忽有两个当差来说:“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得了一口好刀, 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林冲听得,说道:“又是什么多口的报知了? ”(这是第一次跌顿,写林冲埋怨“多口的”,暗示:不愿意去)两个当差,催林冲上路。路上.林冲道:“我在太尉府中时,不认得你们!”(二次跌顿,写林冲起疑,又不愿去)两个当差的说道:“小人新近参随。”却早来到府前,进得到厅前,林冲立住了脚(三次跌顿,不肯前进)。两人又道:“太尉在里面后堂内坐地。”转入屏风,至后堂,又不见太尉,林冲又住了脚(四次跌顿)。两个又道:“太尉直在里面等你, 叫引教头进来。”最后,林冲只得进入“白虎堂”,被高太尉诬陷他来行刺,予以捉拿,刺配沧州。

《水浒》中的这一段描写,由于运用了跌顿法,便使得情节的进展摇曳多姿,引人入 胜。如果把这段故事拍摄成电影,则这几次“立住了脚”,便是极有艺术表现力的特写镜头。相反,这段故事如果不用跌顿法,而迳直写出,那就是:“两个当差,叫林冲将新买的好刀,拿与太尉看视。林冲持刀进入白虎堂,当即被太尉拿住,诬为行刺 ,刺配沧州。”原来那一段洋洋洒洒的精彩文字,就变得枯燥无味了。

再看《水浒》第五十三回,戴宗和李逵请公孙胜下山,辅助宋江,以破高廉的妖法 。这一段情节的总趋向是:二人见到公孙胜,请得公孙胜一同下山。但施耐庵却运用跌顿法,将这段情节,写得:详详细细,曲曲折折,绘声绘色。单看它写戴宗和李逵 ,与公孙胜见面一折儿,就极尽跌顿之能事:

戴宗自入到里面看时,一带三间草房,门上悬挂一个芦帘,戴宗咳嗽了一声,只见一 个白发婆婆,从里面出来。戴宗当下施礼道:“告禀老娘:小可欲求清道人相见一面 。”婆婆问道:“官人高姓?”戴宗道: “小可姓戴,名宗,从山东到此。”婆婆道 :“孩儿出外云游,不曾还家。”戴宗道:“小可再来。”就辞了婆婆,却来门外对李逵道:“今番须用着你,方才他娘说道人不在家里,如今你可去请他。她若说不在时,你便打将起来,却不得伤犯他老母。我来喝住你便罢。”

后来,李逵依计而行:“拿起斧便砍,把那婆婆惊倒在地。只见公孙胜从里面奔将出来,叫道:“不得无礼!”只见戴宗便来喝道:“铁牛!如何吓倒老母!”戴宗连忙扶起。李逵撇了大斧,便唱个喏道:“阿哥休怪!不恁地,你不肯出来?”

只与公孙胜见面,便经过了数番曲折。公孙胜的隐逸高雅,戴宗的赋予机智,李逵的粗率直爽,以及那位婆婆的形象,都在这几番跌顿中,生动地反映了出来。

韩愈有诗说;“将军欲以巧胜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作家在写作时,也要注意一个“惜”字,像将军“惜”他的手中箭一样,十分珍惜情节的“底子”,不要匆忙地把这个“底子”过早地披露出来,这样才能引人入胜。

正是:
不要竹筒倒豆子,
一下倒光没意思!@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过,无论如何,读书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是密切的。一方面固然有借鉴的作用,而另一方面,还有继承别人的知识和经验,读书明理的作用。
  • 画鹰岂能似木鸡, 静态写真亦何奇? 须知丹青可贵处, 不在一毛共片羽!
  • 恰似音韵悠扬的笙箫声里,间或传出战鼓的隆隆;清雅温柔的琴瑟音中,时而传来洪钟的嗡嗡!——噫!这就是“笙箫夹鼓,琴瑟间钟”。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多么需要有这种相反相成的胜境啊!
  • 歌德很欣赏德国画家鲁斯的动物画。有一回,他拿出了自己珍藏的鲁斯的版画册,里面画的是各种各样的羊。这些羊,在不同的情境中,现出不同的姿态:那含情的面孔,那卷曲的羊毛,都画得维妙维肖,逼真动人。
  • 写好文章,不深入生活、认真观察分析,那是绝对不行的。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有一首这样说:
  • 蛙鸣的特点是多而无益,多而不当;鸡唱的特点是少而有益,少而精当。鸡唱与蛙鸣比较起来,堪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我们从事文艺创作也应该是这样。要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表现力更强一些,蕴藏量更多一些。
  • 所谓衬托,实质上就是一种间接描写。如欲写甲,并不从甲的本身着笔,或者说不单纯地从甲的本身着笔,而从乙或丙那一边绘形绘声,恣意尽力,使人透过乙或丙,间接地却又是更深刻地去认识甲。
  • 艺术欣赏中,确实常常有这种情形:你说得“少而精”,读者却联想得“多而深”,你越说得“钜细无遗”,读者却越感到“厌烦无味”。
  • 清代著名艺术家郑板桥,平生最擅画竹。他在六十岁以“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进六十以后,始知减枝、减叶之法。苏季子曰:‘简炼以为揣摩。’文章绘事,岂有二道? ”
  • 文艺创作确实是一件艰苦的劳动,需要的是认真而严谨的态度。不细心地调查研究,“想当然”的率意之笔,往往会产生谬误,闹出笑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