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赏析:〈何彼襛矣〉

作者:明珠

诗经赏析(小玉/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2616
【字号】    
   标签: tags: , , ,

 

《诗经.国风.召南.何彼襛矣》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
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
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注释:

1.何彼襛矣?唐棣之华:何,为何。彼,那些。襛,音农;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襛”的本义为“厚的衣服”,但在本诗中音义通“秾(音农,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因此朱熹的版本《诗经集传》此字为“秾(何彼秾矣)”,《康熙字典》则两个版本均认可。

唐棣,别名:栘、栘杨、扶栘、棣杨等;每年孟春四月开白    花,果实清香甜美可食可酿酒等。李时珍《本草纲目》:“时珍曰︰乃白杨同类,故得杨名。崔豹曰︰杨,江东呼为夫。圆叶弱蒂,微风则大摇,故名高飞,又曰独摇。【集解】藏器曰︰木生江南山谷。树大十数围,无风叶动,花反而后合。”必须说明的是,《诗经.小雅.常棣》中的“常棣(棠棣)”与本诗中的唐棣不是同一种植物。“常棣(棠棣)”俗称“郁李”,在《本草纲目》中也有专门的介绍。华,音义通“花”,本诗读“滑”及“花”都行。“华”通“花”时,古音读“敷”,如果这样读,那么后面的“王姬之车”中的“车”应该读“居”。这样读是为了押韵及朗读时上口。

这两句大意是:为何那棵树这么的花团锦簇?因为唐棣之花正在开放。(这两句是借喻王姬出嫁时送亲车仗数量众多,仪仗肃穆且合乎礼仪。)

2.曷不肃雍?王姬之车:曷,音义通“何”,为何,难道。肃雍,《毛传》:“肃,敬。雍,和。”即肃敬雍和;形容仪态恭敬、舒缓、雍容华贵。王姬,《郑笺》:“王姬,武王女。姬,周姓也。”此位王姬是周武王的女儿,姬是周朝的国姓。之,往,走向(送亲车队);《郑笺》:“之,往也。”“王姬之车”不能理解为“王姬的车子”,因为“肃雍”一词只能形容人,不能形容物。这两句的大意是:这难道不就是肃雍吗?王姬走向送亲车仗时的仪态!言外之意,王姬出嫁时,一出门走向车队仪态就端庄恭敬,没有一点骄傲的样子。《郑笺》:“何不敬和乎?王姬往乘车也。言其嫁时,始乘车则已敬和。”本诗用“曷不肃雍”反问句来加强语气,以形容王姬虽然身份尊贵但却没有骄傲的样子。

3.何彼襛矣,华如桃李:为何那棵树这么的花团锦簇?因为唐棣之花艳若桃李。(这两句是形容王姬容颜美丽及齐侯之子仪表堂堂。)

4.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平王,古代的经学大师一致认为,平王指周文王。《毛传》:“平,正也”。《郑笺》释义:“正王者,德能正(归正)天下之王。”孔颖达《毛诗正义》:“此文王也……以德能正天下则称平王。”并引用古人的注释“又《尚书.大诰》注‘受命曰宁王,承平曰平王’”周文王既是受命(受天命立国)之王,又是以道德教化修齐治平之王,所以既可称为“宁王”,也可称为“平王”。

“平王之孙”是为了突出王姬身份的尊贵,她是周文王的孙女,周武王的女儿,周成王的妹妹。并以此来呼应第一章的诗句“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齐侯之子”即姜太公(齐太公)的孙子,齐国国君齐丁公姜伋的嫡长子姜得。周武王灭纣之后,姜子牙被封在齐国(疆域涵盖现今的山东、河北、河南部分地区),齐国是当时周朝最大的诸侯国之一。姜太公的大名及事迹各位读者都很熟知,笔者不用过多介绍了。而姜太公的嫡长子姜伋也赫赫有名,他曾是朝廷最骁勇的虎贲军的首领,负责保卫王都及王宫的安全。当时姜太公受封赴齐国上任后,其嫡长子姜伋留在王都任职。姜太公去世后,姜伋去齐国继位,其嫡长子姜得就留在王都。这是周朝的惯例,对周公及召公也不例外,只是周公和召公留在王都辅佐武王及成王,他们的儿子则被派去管理他们受封的诸侯国。

5.其钓维何?维丝伊缗:其,语气助词。钓,钓鱼(线)。维何,用什么最好?伊,代词“那、那种”。缗,音民;《毛传》及《尔雅》释义均为:“缗,纶也。”纶字在本诗中确切的意思是由蚕丝聚合编织而成的钓鱼绳。这两句的大意是:钓鱼的线用什么最好?用那种独茧丝编织的纶。朱熹《诗经集传》:“丝之合而为纶,犹男女之合而为昏也。”

必须说明的是,本诗之所以用“维丝伊缗”来形容善于钓鱼的人用的钓鱼线是什么做成的,它涉及了一个典故及钓鱼的技巧[1]。“丝”不是一般的蚕丝,而是指 “独茧丝”,也就是找那种个大丝长的一颗茧来抽丝,然后再聚合成纶线来钓鱼。这种钓鱼线的特点是不容易断,而且隐蔽性能好。我们都认同一根筷子容易折断,十根筷子不易折断的道理;可是古人却认为,十根粗细不均的筷子还是容易被折断;只有十根粗细都一样的筷子才最不容易被折断(即使其合起来的直径比前者小,亦然)。同样道理,用五十缕独茧丝编织成的纶线,比一百缕普通蚕丝织成的纶线更坚韧;因为前者每一缕丝的粗细都一样,受力均匀;而后者虽然缕数多,但因为粗细不一,受力不均匀,其中最薄弱的那一缕反而吃力最大,最容易断,然后起连锁反应,最后全部断掉。

因此,“其钓维何?维丝伊缗”是用来借喻王姬与姜得的婚姻好合、德行及容貌般配,并照应第二章的“华如桃李”。

赏析:《毛诗.序》:“〈何彼襛矣〉,美王姬也。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车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犹执妇道,以成肃雝之德也。”这段话大意是:〈何彼襛矣〉是赞美王姬的一首诗篇。虽然王姬也只能下嫁于诸侯国君(或诸侯国君的嫡长子),她的车舆礼服不依诸侯国君的嫁娶常例,只比王后(天子的正妻)低一等。但她却能秉持妇道,成就肃敬雍和的美德。

诸侯嫁女,送亲的规格是“百两将之(详见〈鹊巢〉赏析)”。而王姬身份比诸侯国君还高,车服只比王后低一等。周朝王后出行时的车服规格在《周礼.春官.巾车》中有详细介绍[2]。

本诗所说的故事发生在周成王时代,也就是周成王的妹妹出嫁。周武王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长女大姬(太姬)周武王在位时期下嫁于当时的陶正(周朝官名)胡公(妫满),胡公因为是舜帝的后裔,所以婚后即被封于陈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等典籍有记载)。

周成王虽是嫡长子,但排行老二,大姬是姐姐。在周朝时期,天子的长女一律称为“大姬”,其他的女儿称为“王姬”[4]。秦汉以后才开始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长女称为“长公主”(《史记.外戚世家》:“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女嫖,即汉孝文帝女儿刘嫖。)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为何那棵树这么的花团锦簇?因为唐棣之花正在开放。这难道不就是肃敬雍和吗?王姬走向送亲车仗时的仪态!

唐棣树开花时的特点就是花团锦簇,用它来借喻王姬送亲的车队数量多且场面热闹。周成王执政时期也是西周的全盛时期,“成康之治”在历史上也一直被人称道。《史记》记载了“成康之治”时期,朝廷刑罚搁置了四十多年没去动用[4],因为老百姓都能尊尚道德。周武王驾崩的时候,周成王才13岁,大姐已经出嫁。成王是这些兄弟中最大的,而妹妹王姬又是最小的一个,周成王对自己的弟弟妹妹都很疼爱。

这位王姬身份可不一般,她是周文王的孙女,周武王的女儿,周成王最疼爱的小妹妹。她的出嫁,可以说是当时王都中的大事,更可以想像当时看热闹的官民一定很多。在周文王的道德教化已经深入人心的时期,王室成员的一举一动备受民众关注,老百姓的心里都有一杆秤,大家都在期待王姬会怎样从自己府邸走出来,登上她的厌翟之车。

这时,王姬出场了,当她带着恭敬雍和的仪态缓缓走向自己的坐车时(王姬之车),本诗的作者捕捉到了围观民众的惊叹声:“这难道不就是肃敬雍和吗(曷不肃雍)?”王姬给大家展示了什么才是肃雍的仪态。肃敬,是因为感恩自己的婚姻是“天作之合(上天安排的缘分)”;雍和,是指仪态舒缓和洽;王姬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特殊而露出骄傲的样子。

本诗与〈甘棠〉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围观民众的评论来赞美王姬,更能获得读者的认可。这种独特的场景描写手法,很值得我们从事文学创作的朋友借鉴。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为何那棵树这么的花团锦簇?因为唐棣之花艳若桃李。他们是周文王的孙女,齐国国君姜伋的儿子。

桃花和李花都是春天开放,所以“桃李”一词不仅是形容王姬的美貌,齐侯姜伋之子姜得的仪表堂堂,青春年少,还借喻了他们的婚姻及时;因为春天正是结婚的好时节(详情可参看〈摽有梅〉的赏析)。

由于姜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5]”,所以“平王之孙,齐侯之子”意即一位是周文王的孙女,一位是姜太公的孙子;他们的婚姻是门当户对。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钓鱼的线用什么最好?用那种独茧丝编织的纶。他们是齐国国君姜伋的儿子,周文王的孙女。

通过笔者前面的注释中我们也知道了,用一颗“独茧”来缫丝,抽出来的丝最均匀,每一缕丝都是一样的粗细,一样的强度;这样合股织成的纶线的强度及韧性最好,钓鱼才能钓得多。以此来借喻王姬和姜得的婚姻好合(如丝合成纶)、德行及容貌般配;他们组成的家庭会兴旺发达,他们将来治理的诸侯国会国泰民安。并呼应第二章的“华如桃李”。

结语:〈何彼襛矣〉这首诗通过描写王姬结婚的场景,来教化当时的王亲国戚或贵族子弟不能恃宠而骄,应该在尊尚道德方面做老百姓的典范。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道理,看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如何,看那些官二代的所作所为是最清楚的。

王姬之车时的肃雍仪态,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生活在现今社会的人都对照一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出生在帝王或官宦之家,那是天命;可是天命的身份必须有合乎道德礼仪的言行举止才能对得起上天的安排。

以“独茧丝”聚合为纶,做成的钓鱼线,强度及韧性最好。它告诉了我们一个常人社会普遍适用的道理:比如一支军队,士兵的训练成绩都很平均,这样的部队战斗力最强;反之,既有尖刀兵,又有“拖油瓶”,这样的部队就是乌合之众。研究一个课题或做一个项目也一样,团队中成员的水平接近,这样才容易成功,不易出现差错。

往大的方面说,一个社会,如果人的普遍道德水平已经败坏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都成了座右铭了,这样的社会,就如同一把粗细相差很多的筷子,或者是一根由不同大小的蚕茧抽丝编织的钓鱼线,一样容易断;他再怎么高喊“团结”都没有用,因为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着想,人心不齐;所以中国又有一句俗话“强扭的瓜儿不甜”。而劫持这样的社会组成的政权,就是乌合之众,很快就会垮台。

[附注1]据《列子.汤问》记载:“詹何(人名)以独茧丝为纶,芒针(针细长形如麦芒)为钩,荆、篠(细竹)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钓起整车的鱼)于百仞之渊、汩流(急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

唐贞元时期(唐德宗年号)文人李君房〈独茧纶赋〉:“维丝伊缗,体道之要(体会出了道理的精妙)。茧之绪(独茧丝)可以为垂钓之纶,纶之微(隐蔽)可以精用钓之妙。”

[附注2] 因为《周礼》中有关舆服的记载篇幅很多,所以孔颖达在注释中总结为:“正义曰:王后五路(五种车子),重翟(双重翟鸟的羽毛插在车的两侧)为上,厌翟(按次序在车的两侧插上一排翟鸟的羽毛)次之。六服(六种礼服),袆衣为上,褕翟次之。今言下王后一等,故知车乘厌翟,服则褕翟也。”

周朝的天子及王后出席不同的典礼时,均使用不同的五种车子和六种礼服。其中王后的重翟车及袆衣,是祭天及祭先王(周文王)时用的。只有王后才能乘坐重翟车及穿着袆衣。而王姬则是乘厌翟车及穿着褕翟服装。

[附注3]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文中的“公主”指魏国国君的女儿。也就是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公主”的,是诸侯国国君的女儿,不是天子的女儿。在十三经及《史记》的正文中未见将周朝天子的女儿称为公主的例子。秦汉时期,皇帝女儿出嫁时由朝廷的三公主婚,故开始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其本意是由朝廷三公主婚的女子。

[附注4]《史记.周本记第四》:“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附注5] 《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周武王把姜太公当成自己的老师及父亲那样来尊崇。@*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通过学习《诗经》也能大致的了解一些中医的知识。因为过去读书人不是每个都能在朝为官,即使不能为朝廷出力的,在乡中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民众,行善积德。
  • 本诗用“比”来起“兴”,“采采卷耳”象征着天下百姓;而卷耳的嫩叶象征贤人或贤臣……
  • 这神奇的诗篇,可说是一首预言诗。告诉人们当社会出现某种现象时,该如何应对…
  • 〈樛木〉诗中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不能有嫉妒心。那么君子或淑女应该怎么做才能去掉嫉妒心呢?
  • 古人常用螽斯比喻多子多福,或比喻此人因不妒嫉而多子多福。也可单用“螽斯”或“螽斯羽”来比喻宽容不妒嫉的品德。
  • 一位女子的妇德很好时,才能操持好家庭中的事情,才能庇荫一家人,这就是“宜其家人”…
  • 〈兔罝〉也是一首神奇的诗篇,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意思完全不一样,刚好一正一反。正的一面是讲太平盛世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反的一面是讲暴政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
  • 古人认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上天赐予的,所以古人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食物来祭祀天地神明。《诗经》中有很多这一类的诗篇…
  •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是反复的诵唱着追求美好的事物要合乎道德和礼仪…
  • 这首诗虽然是以一位普通的妇女语气写的,但既然经过了圣人孔子的选择并将它编辑到《诗经》中去,那么它就有了内涵,它就有了想要让人领会的言外之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