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极地 李姿玲探寻世界尽头

极地驻村计划参与人李姿玲。(陈懿胜/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457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6年04月04日讯】(大纪元记者陈懿胜台湾台北报导)2015年秋天,一群艺术家、作家以及科学家们来到了世界最北的城市─长年城(Longyearbyen),并在这里展开了为期3周的航行驻村计划,其中2周,他们将沿着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的西北边往北航行,在那一切自然为主的环境里,时间宛若冻结在冰天寒地的间隙之间,犹如世界的尽头。

这群“冒险者”中,1位来自台湾女性─李姿玲,她离开故乡,怀抱着艺术创作的梦想,只身前往这极北之地,希望能在旅行中,在这冻土上寻求艺术的灵感,编织出专于自己的梦想。

“艺术是我从小的向往”,李姿玲说,自己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随后进入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做蛋白质结晶的相关研究,虽然自己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还是不愿意放弃对于艺术的向往,所以她选择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艺术大学研读硕士,“艺术丰富了我的感受,科学则是练就了自己能够安静探索事物的脉络与本质的能力,让我能够在艺术创作中,不会被科技的华丽所迷惑,更不会配合流行而演出。”

将发票解构到材料层次(纸),再重新构成一个形式(石头),看起来很重,拿起来却很轻的“生活的重量”。(李姿玲)
将发票解构到材料层次(纸),再重新构成一个形式(石头),看起来很重,拿起来却很轻的“生活的重量”。(李姿玲)

关于自己艺术创作,李姿玲欣然分享,她擅长于将现成物解析至材料的层次,抛弃生活中“物”被人类所赋予的形式及功能。例如Geisai Taiwan 3的首奖作品,“生活的重量”其实就是“把发票做成石头”,取发票来记录个人历史的意义,将现成物(发票)解构到材料层次(纸),再重新构成一个形式(石头),让观者第一眼看不到发票,只看到石头,但是用手拿起来很轻,才会思考这到底是什么。借此创造出新的连结与情感词汇,这就是自己所追求的“诗意”和“人性”。

为什么有这次航行驻村之旅?“这要从高中说起,那时候看了王家卫的春光乍泄,提到了抵达世界的尽头时,就可以把事情放下!”李姿玲回想说,当下就有想要去寻找最极端的地方,因为离开现实可以找寻自己失落的部分,当转身回来后,就可以有支撑起生活的力量,这想法就一直在我心中保留着。”

“另一个契机则是在从斯德哥尔摩艺术大学毕业后,回台湾前的旅行!”

李姿玲笑着说,那时候她与朋友前往欧洲大陆最北端,位于挪威北部诺尔辰半岛(Nordkyn peninsula)上的Knivskjelodden。Knivskjelodden的位置在北纬71度11分08秒,比北角还要更北1,457公尺,是欧洲地理位置上最北的陆地。Knivskjelodden是一个寂静的地方,距离最“近”的公车站也有9公里远,如果要从最近的城市来这里,光来回就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在Knivskjelodden,有一个很特别的金属保险箱,没有上锁,里面放着求生物资,如饼干、干粮、防水火柴等东西,是来到这里的旅客放的,将多余的资源分享给下一位来访的冒险者,互相帮助。不过,最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签到簿’,冒险者们在上面留下‘足迹’,证明自己来到这大陆的尽头。”

李姿玲说,回台湾后,自己一边工作,一边从事艺术创作,在一次的偶然机会下得知了驻村计划,再次回想起当初的“世界的尽头”,因此提出申请这次的境外之行。

谈到自己的驻村计划,李姿玲以爽朗的语气说,自己当初的计划是以气候变迁为基点,思考到在极端气候的影响下,食物的来源会有问题,再加上自己很爱吃,因此决定在北极寻找可食用的素材来进行艺术创作。

李姿玲指出,为了让自己可以在极端的状态下能够找出食材,她曾经学习如何应用厨余来做食物,也前往基隆八斗子海边采集食材制作食物,甚至还到山中去,运用山上可以拿到的东西来做成料理,“不过当我踏上北极找食物的时候,一切都不一样了!”

李姿玲毅然地说,她是在2015年的秋天前往北极,在当下一眼望去都是雪白的大地,如果要找植物,就要拨开层层的雪,能找到的就只有苔藓、地衣或是韧草等低矮植物。在全年寒凉的环境中,植物在大小、种类都达到了极限,“一想到采集植物后,对于环境就会造成影响,我当下决定停止原来的计划,重新在旅途中找寻新的艺术创作。”

沿着斯瓦尔巴群岛航行 找寻创作灵感

回忆起旅行的载具,李姿玲说,“整个旅途所依赖的是一艘帆船,当初看到它的时候,只能用惊讶形容,那样的船在北极航行真的安全吗?”

采矿城市Pyramiden,照片是在前苏维埃政权时期留下的艺文中心里面往外拍市中心,里面有图书馆,电影院,音乐厅,甚至篮球场。(李姿玲)
采矿城市Pyramiden,照片是在前苏维埃政权时期留下的艺文中心里面往外拍市中心,里面有图书馆,电影院,音乐厅,甚至篮球场。(李姿玲)

李姿玲继续叙述,这艘木造帆船,光可以从甲板透入,在船里面的感觉,很有时代感。进入舱房的走道,印入眼帘的是深红色地毯,房间的墙壁贴上深绿色的壁纸,在深色的沙发、黄色的灯光、木床、木房的布置之下,根本无法想像自己是在船中,宛如身在图书馆。公共空间的地板为木头地板,这里也是大家吃饭、开会与交流的场所。

停留在海上的帆船,是航行上不可缺乏的交通工具。(李姿玲)
停留在海上的帆船,是航行上不可缺乏的交通工具。(李姿玲)

李姿玲说,她们从长年城出发,沿着斯瓦尔巴群岛一路往北,这里是一个北极熊比人类还多的岛屿,帆船只能在海中航行,登陆仅能用橡皮艇。登陆后,科学家、艺术家、作家们的活动范围受限于地形和安全状况,必须在领队们的护卫守望范围内才能行动,找寻自己计划的素材,“这确实是一大考验!”

冰、海、光三个元素,是北极之行中最常见到的美景。(李姿玲)
冰、海、光三个元素,是北极之行中最常见到的美景。(李姿玲)

“不过在航行中,我也发现到很多惊喜!”李姿玲说,在某天夜晚,外面传来轰轰的巨响,她以为是雷声,好奇地走上甲板,印入眼帘的却是冰河移动、冰山崩解,在冷冷的空气里,除了震撼,剩下的仅有对于大自然的赞叹。

从帆船的甲板望去,是一片白色的世界。(李姿玲)
从帆船的甲板望去,是一片白色的世界。(李姿玲)

李姿玲接着说,在航行的某一天,自己站在甲板上,当时风正大,帆船关掉了引擎,利用风力满帆前进,那时候真的有在海上航行的冒险感。在这个已经没有冒险的时代里,处在周围都是冰的环境,身边都是平常看不到的景色,就如同大航海时代的冒险者一样,心中充满着希望。

平静的北极海宛如镜子一样,映照着海上小岛。(李姿玲)
平静的北极海宛如镜子一样,映照着海上小岛。(李姿玲)

说到北极的景色,李姿玲喜悦地提到,在北极,海面非常平静,再加上太阳斜射的关系,海的颜色是多样化,曾经出现蓝、绿、灰色等颜色,曾经有此海洋呈现一片不透明的灰色,但不是肮脏,还是安静,宛如镜子一般的海面,就平躺在视野之中,这是台湾绝对看不到美景。

放下执著 拓展新视野

“如果要说这次的驻村计划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应该是放下焦虑与执著吧!”李姿玲说,自己对于预定要完成的事情会很坚持,一开始会在脑中勾勒出既定的图像,接着追求达到完美的程度,不然就是要到达到某种水准才会放手。但是一到长年城之后,一切就要放下,因为之前的准备真的“无用武之地”。

不过,李姿玲也表示,这次出发前有在台湾事先准备,即使到北极后没办法应用上,事前的准备也不会白费,因为准备过程中的资讯可以在脑中保留,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可以马上应对,这就是经验的积累。

“或许是环境因素吧!我只能选择卸下,或是不得不放下,选择随机应变,顺着环境去变化,也让视野更加宽阔!”

1152484
夏末秋初之际,白色的雪在蓝色的海天之际,显得特别明显。(李姿玲)

李姿玲说,在台湾,在拥挤的城市环境中,自己是一个容易被环境影响的人,容易焦虑,所以选择累一点、努力一点,将脑中的计划图像完成;在北极,辽阔的自然环境中,自己只能选择放下控制欲,不去钻牛角尖,不去纠结在很小的地方,细琐的问题在大环境下都会显得无足轻重,在大环境下自然都会消失。

李姿玲笑着说,驻村成果将于11月在采泥艺术展出,虽然这次驻村计划是一份工作,没办法完全像是旅游一样的放松,但是却有不一样的感受,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经历。对自己来说,时间似乎不再是局限,世界的尽头也不会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

【斯瓦尔巴群岛&长年城】

长年城是岛上最大的城市,为目前地球最北且有人长期居住的城市。(李姿玲)
长年城是岛上最大的城市,为目前地球最北且有人长期居住的城市。(李姿玲)

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为北极圈内有人居住的最北的岛,长年城(Longyearbyen)为该岛主要城市,位于北纬78度,岛上还有俄罗斯的采矿小镇Barentsburg与Pyramiden,以及研究中心新奥尔松(Ny-Å lesund),但必须搭船或雪地摩托车才能够前往。

依据《斯瓦尔巴环境保护法案》(Svalbar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斯瓦尔巴群岛是块自由之地,任何自然环境中的物体,包含动物、花草、石头、化石、鸟羽等都属斯瓦尔巴所有,除了当地商店卖的东西之外,旅客不可带走岛上任何东西。

除此之外,北极熊是斯瓦尔巴群岛常见的生物,要随时注意四周环境,并做好遭遇北极熊的应变,如果要远离村落,务必携带适合的枪支(如来福枪),该地区有将近5,000头北极熊,超过了居民的数量。◇

责任编辑:旻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位于北极地区,是挪威最北面的领土。一项近日公布的气象研究显示,近年来,由于受到整个欧洲气温上升的影响,这个冰冻和偏远的群岛甚至在隆冬时节也有很多的降雨,这给野生动物带来令人不安的后果。
  • 一组塔斯马尼亚的研究人员与美国率领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将无人驾驶潜艇和无人驾驶飞机相结合,完成了北极冰层的研究工作,返回澳洲。 这些澳洲的科学家希望这项新技术可以用于对南极海冰的研究。
  • 温哥华近日召开北极会议,北部气候变暖速度之快令与会科学家们忧虑。北极变暖速度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可以说比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快。照此下去,北极气温到2050年将至少上升4度;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甚至可能会上升8度。
  • 由《明日帝国》(Tomorrow Never Dies)导演罗杰‧斯波蒂伍德(Roger Spottiswoode)执导的电影《极地奇迹》(Midnight Sun),以一位小男孩带小北极熊回家的故事,鼓励人们“永不放弃”的精神,获得台湾某慈善基金会董事长的青睐,特别与发行片商合作,日前在中国信托公益园区开幕活动中举办亚洲首映。
  • 北极区正遭逢一波令人不安的热浪,温度几近融点。部分气候模型甚至预测,未来数十年可能出现“无冰北极”。
  • 寒流23日报到,可能是10年来最强。民众不解,明明是暖冬,为何突然变冷?主要原因是冷空气局限在北极区时间太久,出来就爆寒潮。
  • 近年来,科学家注意到,随者全球冰川的不断融化甚至加速退缩,地球重力场发生改变,地轴发生移动。甚至,北极原住民因纽特人已经注意到北极不再有以前的天空。
  • 今年冬季北极海冰面积减小程度破纪录,令科学家们惊讶不已。
  • 一年四季,天道循环。从二十一岁那年起,我的四季循环中多了一季特别的存在——神韵季。第一次邂逅神韵是在渥太华,那天我迟到了。看到的第一个节目是精忠报国。大幕揭开,我的眼泪跟随而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