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秦始皇定四海 恩威并用仁义兼施

作者:刘晓

秦始皇画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43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秦始皇堪称是一位雄才大略、无比伟大的皇帝,他在其近五十年的人生中,却做了如下震古烁今之事:统一了天下;确定“皇帝”称号;废封国,实行郡县制;采取三公九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法令;使车同轨、道同距;修建长城;修建灵渠;修建阿房宫;留下了世界奇迹骊山陵墓⋯⋯可以说,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改朝换代的皇帝如他这般具有开创性,他所建立的全新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制度,不仅影响了当世,而且垂范后世,影响达两千年之久,迄今中国人仍深受其影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秦始皇,诚可谓是千古一帝

天命所归

秦始皇帝,嬴姓赵氏,名政,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后世称嬴政。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孙子的身份作为人质抵押在赵国,生了嬴政。嬴政十三岁时继位做了秦王。

说到秦始皇的先祖,必须提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正是秦穆公的励精图治,使位于西部的秦朝才得以强大,秦穆公亦成为五霸之一。秦穆公去世后,历经十五世传到秦献公时,秦国因频繁更换君主,无暇征战,丧失了不少土地。但是从献公开始,其后的几代秦王,包括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等,都能广施仁义,广招贤才,并且知人善任,从而使秦国再次强大起来,在当时的七国中不容小觑。

《史记》中记载,公元前374年,周朝太史檐(dān)拜见秦献公说:“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史记》作者司马迁怀疑这个“太史檐”就是西出函谷关的道家鼻祖老子,而老子确实经过秦国,也具有超凡的能力。

这里的“合”指非子受封于秦,定居于周王畿内;“别”指周平王东迁后,周与秦分居东方和西方。分开五百年后又合在一起,意指秦并周。秦并周一事发生在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4年),由此上溯至平王东迁,共515年,约数为五百岁。合在一起十七年后,将会有称霸诸国统一天下的人出现,应指秦王政九年,这一年秦王举行了表示已经成年的加冠礼,正式亲政。刚刚亲政,就发生了长信侯嫪毐(lào’ǎi)盗用秦王的大印和太后的印玺,发动叛乱的事件。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亲自下令攻击并平定了嫪毐之乱。

虽然无法肯定这位“太史檐”就是老子,但从其预言看,秦始皇与其他伟大的皇帝一样,都是天命所归,早有定数。

任用贤能,政治清明

背负着上天使命的秦始皇,在祖辈们为其打下的基业的基础上,自即位起,就开始了他统一六国、统一天下的准备和征程。

一方面,秦始皇任用贤能,保持政治清明,从而使秦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持续发展。他抑制自己的伯叔兄弟、子弟,不让他们做高官,而是任用李斯、尉缭、王翦、蒙恬等有功勋、有才能之人。对于豪门大族,秦始皇则避免其扩张,并予以压制;而对普通百姓,则予以表彰。民国时期的章太炎在《秦政记》中提到这样一件事:巴郡有个寡妇名叫清,靠经营祖业成了富人,秦始皇就为她修建怀清台,以示表彰。

另一方面,从始皇元年(前246年)起,秦国就已经开始了对外征伐战,先后与韩国、魏国、赵国、卫国、楚国交战,并相继攻占了这些国家的部分城池。秦始皇还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史书记载,秦始皇非常勤政,每天都要看600斤奏章,因为纸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所以当时的文字是写在竹简上的。

统一天下,宽仁定四海

秦国统一天下前的国内情况对于秦始皇一统天下极为有利。这是因为秦人已能做到孔子所说的“足食、足兵、国人信服”这三点。秦人有关中的沃野之利,有巴蜀的盐铁之利,南北还有都江堰、郑国渠,可以“足食”。秦国百姓勇悍、单纯、敢战,而且由于秦国地广人稀,常常招徕他国百姓到秦国耕种,并赐田宅,免兵役,秦国本土百姓可完全投入兵役,轮番作战,可以“足兵”。商鞅变法以来,通过“徙木示信”,已做到“国人信服”。

此外,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其西南北三个方向都没有强大或者是势均力敌的敌人;秦国兵器精良无比,军队装备优良;有尉缭、李斯等谋臣,加之秦王的刚毅、果敢,知人善用,秦国统一天下已是万事具备。

而此时六国之间的合纵关系十分脆弱,相互之间摩擦不断;且六国经济发展无法支持战争的开支及征召,在面对强秦“横扫六国”之势下,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有一个。在秦始皇的统筹下,在秦国大将王翦等人率领的大军横扫下,六国相继灭亡。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灭韩,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灭赵,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彼时,秦始皇39岁。

历史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走上了历史的大舞台。显然,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且从此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统一王朝远远多于分裂时期。

让人难以想像的是,在秦始皇征讨并灭六国的二十多年间,却少有杀敌斩首的记录。即便是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始皇,当秦军在攻占燕国的蓟城时,既没有纵火屠城,也没有杀害燕国王公大臣的性命。史载,秦始皇不过拿到了燕王派人送来的太子丹的首级而已。而在秦军攻下其它国都时,也同样没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包括《史记》在内的史书,都没有秦军屠城、屠杀将军、大臣和百姓的残忍记录,秦始皇反而采取了优抚政策。只是为了防止王公贵族们作乱,消除人们意识中仍然残存的六国地域意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才“徙天下豪赋予咸阳十二万户”。

秦始皇不仅优抚六国王公贵族,而且厚待秦国的功臣,他在位的37年中,没有杀过任何一名将军或者大臣。即便大将王翦犯下当杀之罪,秦始皇亦让其享受荣华富贵,终老天年。王翦的两个儿子也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和任用。

这是怎样的胸襟?这是怎样的宽仁?这是怎样的自信?这显然与后世所言的“暴政”差之千里。

但另一方面,担心或已经为秦始皇灭国的六国贵族,内心却充满了仇恨,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派人行刺秦始皇。在秦始皇的一生中,经历过四次真正实施的刺杀行动,每次秦始皇都差一点丧命,但每一次却都死里逃生。

一次是燕国太子丹策划的荆轲刺秦王事件,荆轲近距离举起剧毒匕首刺向秦始皇时,居然有太医夏无且用木箱击中了荆轲,使秦始皇有机会抽出宝剑。一次是荆轲的挚友高渐离利用给秦始皇击筑之机,将灌有剧毒铅粉的筑掷向了秦始皇,却不料筑居然改变了飞行轨迹,从始皇身边飞过。一次是秦始皇41岁出外巡游时,张良派人行刺,击中的却是秦始皇的副车。还有一次是秦始皇43岁时,一天到咸阳郊外散心,遭遇刺客,所幸刺客为其护卫杀死。

秦始皇一再躲过刺杀,不正是冥冥中有天意?不正是因为他被上天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毫无疑问,天命所归的秦始皇必然有上天的护佑。

那么,秦始皇被上天赋予的使命究竟是什么?

秦始皇“五统一”震烁古今

秦始皇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最大的一个国家。欧洲人至今称中国为China,一种说法就是由“秦”的汉语发音演变而来的。而秦始皇在政治、文化、法律、经济等诸方面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及所制定的一系列新的管理国家的法令、制度等,实属开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秦始皇推行的“五统一”,为形成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文字、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汉民族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其贡献震烁古今。这大概就是其所负的天命所在。具体如下:

● 修改帝号——“始皇”的由来

天下一统后,秦王嬴政命令丞相、御史“商议帝号”,以“显扬其功业,传给后代”。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都说:“‘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贵。’所以请王称为‘泰皇’。发布教令称为‘制书’,下命令称为‘诏书’,天子自称为‘朕’。”

嬴政说:“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位号,称为‘皇帝’,其它就按你们议论的办。”于是下令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又下令说:“我听说上古有号而没有谥,中古有号,死后根据生前品行事迹给个谥号。这样做,就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非常没有意义,我不采取这种做法。从今以后,废除谥法。我就叫做始皇帝,后代就从我这儿开始,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永远相传,没有穷尽。”

古书《白虎通》中曾说:“君也,美也,大也,天之总美大称也,时质故总之也,号之为皇者,煌煌人莫违也。”另一部古书《管子》也说“明一者皇”。意思是:称之为“皇”的君主,深刻地洞察天道规律,而他管理人民所依据的是皇天对天地人万事万物无所不包、无所不覆、至大至美、光耀一切的天道规律。在天道规律下,阴阳相荡,四时交替,人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没有区别,人也没有什么特殊性。“皇”乃王上之王。

而“帝”,是次于皇的名号,其所达到的境界和管理人民的依据是道德,以民为子,将人与万物相区别,没有“皇”的高远广大。

从秦朝开始,将“皇”、“帝”号合称,并将它作为拥有天下者的尊名,自此,有了“皇帝”的称谓。但这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境界,一种与天道、与人类生命的最初紧紧相连的境界。是以皇帝要垂范天下。

● 修改历法和服色

秦始皇按照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终始循环的原理进行推求,认为周朝占有火德的属性,秦朝要取代周朝,就必须取周朝的火德所抵不过的水德。因是水德开始之年,为顺天意,要更改一年的开始。群臣朝见拜贺便都在十月初一这一天。

衣服、符节和旗帜的装饰,则崇尚黑色。因为水德属阴,而《易》卦中表示阴的符号阴爻叫做“六”,就把数目以十为终极改成以六为终极,所以符节和御史所戴的法冠都规定为六寸,车宽为六尺,六尺为一步,一辆车驾六匹马。所以秦始皇当时是穿黑色朝服的,不是现代人被误导的“皇帝服饰的代表色是黄色”。

秦始皇又下令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以此来表示水德的开始。

● 统一文字

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上,中国有很多方言,但为什么有许多方言的中国却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在大部分时间中保持着统一和文化的传承,而使用同一语言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却早已四分五裂?关键是在记载中文的汉字。

不过,在秦始皇统一前,七国不仅政治、经济是分裂的,文字上也有很多差异,比如一个“马”字就有不同的写法,而这样的结果是不便沟通和交流。也就是说,秦国的书籍拿到韩国去,有些内容韩国人就不容易懂,交流自然就出现混乱。

秦始皇统一后,下令废除六国文字,制定统一的文字标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写道:“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大致说要统一文字,三个人写了三部标准的字书,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不过现在都失传了。

后来程邈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为简便的新书体——隶书,作为通用文字在全国范围推广。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证明秦朝的官方文书已经使用隶书。

统一文字使中华文化不仅得以传承至今,而且让不同地域、不同方言之人可以共读一本书,从而弥合了方言带来的障碍。

●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自铸货币,其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特别是价值不等,换算十分困难。秦灭六国后,实行统一货币措施:货币分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只允许国家发行。这种钱币既实用,还因外圆内方的特点,立即通行天下。这就结束了过去货币不统一的混乱状态,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以及国家税收,促进了经济上的统一,进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从此,铜制的方孔圆钱作为主流货币,在中国流行了两千年,直到清末才退出货币体系。

此外,战国时期混乱的度量衡标准也得以统一。统一度量衡是指三种量具:度量长短、量容器、量重量。秦统一后,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国,并专门颁发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把它铭刻在官定的度量衡器上,发到全国,作为标准器具。根据规定,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这种算法延续了千年。现存咸阳出土的“大良造商鞅量”底面,即补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同时,还继续执行度量衡定期检查制度,每年二月对全国度量衡器进行鉴定,以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和统一。

想一想,如果今天的我们在每个省使用不同的货币和度量衡,将给商品交换等方面带来多少麻烦?这大概也是为何欧盟不少国家要推出统一的货币——欧元的原因。

● 统一车轨和道路

秦统一后,由于战国时期七国的战车、马车的车轮各有差异,不易管理,所以秦始皇下令统一并规定车辆的轴距、车轮的直径与宽度。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保证车辆畅通无阻。

此外,秦始皇还下令拆除以往各国修筑的关塞、堡垒等障碍物,并修建各种道路。公元前220年(始皇二十七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主要干线有两条:一条向东直通燕齐,一条向南直达吴楚。这些驰道宽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栽青松一株。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命令蒙恬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全长1800余里,这条“直道”的遗迹现在尚可辨识。

秦始皇亦下令在今云贵地区修建“五尺道”,又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了。

2007年在河南南阳伏牛山山区发现了一条长三公里的古代木制轨道。经测定,正是秦帝国遗存。木制轨道与现代铁路极为相似,它的建筑规程是:厚筑路基,基上铺枕木,枕木上加轨道,车沿轨道奔驰。这和现代铁轨的铺设原理无异,只不过车子的牵引力不是用蒸汽机车,而是用马匹拉动。做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保存完好。

最令人惊奇的是,秦代的木制轨道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这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而成。由于使用轨道,车轮的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车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还可以链接多个车体,称之为轨道列车。这种轨道列车不仅节省运力,而且能够装载大量的货物,很适用于战争年代的军备物资运输和紧急的军事行动。据测算,专家们认为车的行驶速度每小时可达30—35公里,一昼夜最快可行700公里,比古代信使的八百里加急还要快近一倍。而这被认为正是秦时修建的“驰道”。

●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

秦始皇在自己之下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相互制约,类似现在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在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管理宫廷车马;卫尉,掌管皇宫保卫;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 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需要。

秦始皇设立的三公九卿制度,区分文武、分化相权、重视法制、提高效率,保证了权力结构的稳定和权力运行的顺畅,对以后历代政治制度都产生了影响。此后的朝代,虽然职务称谓和构成等都有所变化,但大体是以此为基本框架的。

● 设三十六郡

秦统一后,有大臣进言,请秦始皇封立各位皇子在原六国属地为王,一些大臣认为这样做有利,但廷尉李斯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当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却逐渐疏远了,互相攻击,就像仇人一样,诸侯之间彼此征战,周天子也无法阻止。所以设置诸侯没有好处。秦始皇深以为然。于是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每郡都设置守、尉、监,改称人民为“黔首”,意思是“黑脑袋瓜”。

郡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郡守之下,设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又设监御史,负责监察。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和治安情况。一郡之内辖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足万户的设县长,管理全县人民。县令、县长之下设县尉,管全县军事,设县丞,助理县令、县长,并负责司法裁判。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负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游徼负责地方治安。乡之下有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古籍刻本(Bjoertvedt/维基百科)

 

这种制度基本上杜绝了封君依持土地、臣民、权力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问题,更有利于政治一统,也有利于百姓。后世朝代基本遵循此种方法。对于这种制度,后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制作政治,施于后王。”班固在《汉书‧叙传上》中承认:“汉家承秦之制,郡县治民,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祸自上起,伤不及下。”

● 统一法律

至于在法令方面,秦始皇废除了六国不同的礼仪和法律,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

根据新出土的秦简显示,秦国的法律宽严基本得当,并非史书中描绘的那样血腥。比如《史记》中说陈胜、吴广暴动是因为服徭役迟到了要斩首,但1975年湖北出土的秦简却透露,迟到五天的处罚只是口头批评,五天以上也只是罚款,并且如果遇到下雨,徭役取消。而且,《史记》中也找不出秦国对某些人实施残酷刑罚的典型案例。反之秦律中还出现了保护罪犯的条款,对审判者针对犯人用刑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

此外,《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交办的案件,包括行刺案,多次不能破案,但却没有什么替死鬼。这说明秦朝官吏完全是依法办案,不冤枉好人。而秦始皇宽仁,不滥杀无辜才能做到这一点。

● 铸造十二个铜人

史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公元前221年收缴天下兵器,聚集到咸阳,冶铸了12个重各千石的大铜人,立在宫殿前。关于铜人的高度和服饰,史料记载有三说:“高三丈”、“坐高三丈”、“有大人长五丈,足屡六尺,皆夷狄服⋯⋯”这就是说“秦铜人”的高度有三种可能,一种是三丈合今8.12米,另一种是五丈合今13.7米,第三种可能是像高加座高,合今16.24米。

为什么秦始皇要冶铸12个巨型铜人?除了防止六国贵族再生战乱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古时把大地分成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是大地,大地隐喻天下,因此,12铜人蕴含“天下统一”之意。另外,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个月,如此往复便是千秋万代。天下统一,千秋万代,与秦始皇定“始皇”称谓意思一样,即希望秦朝国运永祚。

从秦始皇影响后世的诸多所为看,我们或许可以体悟到上天的良苦用心:秦始皇乃至后世的伟大皇帝,他们所承负的使命就是缔造和维护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开疆拓土,创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张宪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统一的过程中,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一方面广纳文士,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一方面自己身体力行,创作了不少流传后世的诗作。正如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代表。
  •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是《三国志》对魏武帝曹操的评价。作为“超世之杰”的曹操不仅是中华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上马能杀敌,下马能赋诗,且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善弈围棋的博学之士,其书法造诣十分深厚,有“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笔墨雄浑,雄逸绝论”之大美。
  •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个朝代的先民,似秦朝人那样勤勉劳碌。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削平六国而登至尊,赫赫大秦走过十五载极盛光阴,它的帝君和子民夙夜匪懈,经营四海,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惊艳了万世。
  • 魏武帝曹操诗歌有云:“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济世安民、肃清寰宇之志及一统天下的雄心和抱负,跃然纸上。而为了实现这雄心和抱负,曹操凭借其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金戈铁马,历经三十余战,终于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的分裂状态,延续了汉王朝的统治。期间,多少英雄归附,多少豪杰向往,多少经典故事流传。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说曹操“有大功于天下”。
  • 古往今来,能成其大业者,都必定具有淡泊精神,即收敛“天下唯我独尊”的物质和精神欲望,而以天下之大业为己任。三国时期的奇才诸葛亮自甘淡泊隐居隆中,之后才有了负天命辅佐刘备成就基业;而身处同一时代的曹操,同样甘于淡泊,放弃物质享受,并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广招人才,实现了其济世安民、肃清寰宇之志及一统北方的雄心。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康熙初年,学士孙芑瞻(名在丰)担任皇帝身边的侍讲。他跟众人说了自己亲见的康熙皇帝的几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许多康熙帝谦虚勤学、敬天爱民、仁爱宽容贤臣的故事。
  • 商汤对人、对万物都能作到“网开三面”。夏桀失政在鸣条这地方被商汤打败了。当时,商汤并没有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对夏桀说:“我将为君王恢复道德,复明人心。”夏桀对商汤说:“君有人,这是君的国。”就是说夏桀看到商汤拥有民心,也就拥有了这片国土。于是夏桀带着五百个追随者离开。他从中野迁徙到不齐又迁徙到鲁地,结果如何呢?
  • 唐宣宗崇尚文雅的小故事。他为何自比乡贡进士呢? 他怎样选博士?为何他“大中之政”被史学家给与“有贞观之风”的评价?
  • 清朝四大谜团之一,世祖顺治皇帝是死于天花,还是出家为僧?董鄂妃为何能成为顺治帝的挚爱,她到底是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