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赏析:〈摽有梅〉

作者:明珠

(图:小玉/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23240
【字号】    
   标签: tags: , ,

《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注释:

1. 摽有梅,其实七兮:摽,音殍(piǎo,参考《康熙字典》及朱熹的注音);落、下坠。梅,本诗指的是果梅,也就是既能开花又能结果的梅树(还有一种梅树只开花不结果),中国古代将这种梅树归为杏类;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陆玑《诗疏》云:“梅,杏类也。树、叶皆略似杏,叶有长尖,先众木而花(开花)。其实酢(酸),曝干为脯,入羹齑中,又含之可以香口。”“或云︰梅者媒也,媒合众味。”实,果实。七,七成。这两句的大意是:梅树果实熟透了坠落,但还有七成的果实在树上。言外之意是指夏历的四月份(孟夏,夏天的第一月,梅果开始成熟并掉落。)

“梅”字通“媒”也是本诗以“梅”来比喻“婚姻以时(依照《周礼》中规定的年龄和时令结婚)”的原因之一,笔者将在赏析部分详细说明。

2.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我”字的意思是“那位或那些待嫁的女子”,或者说本诗的作者以待嫁女子的语气来写这首诗,并教导百姓要婚姻以时,也就是在适宜结婚的月份尽快替已经达到婚配年龄的子女做主婚姻一事。不管是郑玄还是孔颖达都特别注明,此诗的作者绝对不是一位待嫁的女子[1]。古代的女子如果用这种语气来写诗(“你们都来追求我吧,现在是结婚的好时节”),让很多男士来追求自己,那会被认为有伤风化。庶,众。庶士,众多的未婚男士。

迨,音义同“待”,待到、趁着。吉,吉时,本诗指适合结婚的月份。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大意是:已经与那些女子订亲的男士们,赶在孟夏这个月成婚还是好时节。孔颖达疏曰:“谓在树者七,梅落仍少,以喻衰犹少,谓孟夏也。以去春近,仍为善时,故下句言‘迨其吉兮’,欲及其善时也。”大意:说那梅子在树上的还有七成,梅子成熟落下的还少,比喻人体的气场由盛转衰还少(阴气初生),这是孟夏时节。因为春天刚过,此时成婚还算是好时节。《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阴气初生)从中斜出也。”

古人认为,婚礼为礼仪之本;因此古代对结婚的月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每年夏历的二月、八月,古人认为是阴阳交会之月,可以进行婚礼之事。孔颖达疏曰:“谓当八月之中时,阴阳交会之月,可为昏礼之始,行纳采、问名之礼也。”这是讲夏历的八月中旬可以进行婚姻六礼中的“纳采及问名之礼”,这是婚礼的开始。六礼的其它步骤以九月以后为宜。《诗经.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这是说六礼中的“请期”必须在冰雪还没有消融之前进行,也就是正月中以前。而二月也是阴阳交会之月,所以在这个月“亲迎”并成婚最好。从八月中旬开始至二月成婚,这也是考虑了周礼中的规定,女子必须在成婚前经过三个月的学习。一般情况下,婚姻六礼进行到“纳征(纳币)”这个步骤时,就算是文定了,这时女子可以去祖庙或宗庙进行婚前的学习。

《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杀止。十日一御。”霜降为夏历的九月,“逆女”意即“迎娶女子”,“冰泮”意即冰雪消融的仲春二月。这三句是说:从夏历的九月就可以开始嫁娶事宜,到仲春二月过后截止(杀止)。已婚人士从二月之后须要节欲。

《孔子家语.本命解》:“故圣人因时以合偶男女,穷天数也。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于此。”这几句是说:古代圣王依据天地演化的原理,让男女按时令来结婚。每年的九月霜降,象征着女子妇功妇德已成,那么嫁娶的事情可以开始了;冰雪消融的仲春二月就要春耕了,婚礼也在这个月之后截止。

从笔者上述的说明我们也可以知道,古人认为正常的嫁娶事宜是从夏历的九月开始至二月成婚结束。但〈摽有梅〉这首诗的作者却说,在特殊情况下,赶在孟夏的这个月成婚,还是可以的。

3.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三,意即梅树的果实成熟掉落,树上只剩三成了;言外之意已经到了仲夏的五月份。今,现今。这几句大意是:梅子成熟落下的较多,在树上的只剩三成,这是仲夏(五月)时节。已经与那些女子订亲的男士们,务必赶在仲夏五月成婚,不要再错过了时节。

4.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顷(音倾)筐,亦称“倾筐”,俗称畚箕,用竹皮或草编织而成。塈,音既;取、拾取。谓,朱熹《诗经集传》:“相告语,而约可定矣。”“谓之”即“约定来年再娶之。”因为此时梅树上的果子已经落尽,要用顷筐来装了。表明此时已经到了夏历的六月份,这个月不宜嫁娶。果子熟透,也比喻女子的年龄已经达到《周礼》中规定的年龄上限,二十岁。只能跟男方约定,等到来年的仲春二月,这个月凡年龄达到上限的男女(男三十岁,女二十岁),即使六礼不完备,也可以“奔者不禁”。郑玄笺:“女年二十而无嫁端,则有勤望之忧。不待礼会而行之者,谓明年仲春,不待以礼会之也。时礼虽不备,相奔不禁。”

古代正常的嫁娶月份是从夏历的九月到来年的仲春二月。而本诗的作者考虑到增加人口的重要性,特别讲了成婚的月份可以延到五月。而每年的六、七、八这三个月是不宜嫁娶的。从〈羔羊〉这首诗篇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周朝时代的人就体悟到了“天人合一”、“人体自有阴阳”的道理,并运用到制衣上面。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与大宇宙是相通的。人体中的阴阳调和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古人认为从二月之后就要节欲,甚至到了六、七、八的这三个月要禁欲,以免阳气丧失过多而造成人体自身的阴阳失调,这其实是很有道理的。《论衡.齐世篇》:“上世和气纯渥,婚姻以时,人民禀善气而生,生又不伤,骨节坚定,故长大老寿,状貌美好。”大意:上古时代,天地间阴阳之气调和,纯正而优渥。老百姓都严格依照合适的月分及时辰(晨昏为婚姻正时)来结婚,孩子都是秉承和畅之气出生,母子平安都没有损伤,新生的孩子骨骼坚定,所以孩子长大后都是身材修长而高大,并且长寿,状态及容貌均美好。

赏析:《毛诗.序》:“〈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大意:〈摽有梅〉这首诗篇讲的是婚姻及时的道理。召南地区的诸侯国,受周文王道德教化的影响,老百姓婚姻都能依照合适的月份和时辰来结婚。(适宜结婚的月份在前面注释中我们已经介绍了,而婚姻的六礼都要选择早晨或傍晚的时候进行,亲迎过后在男方家的婚礼仪式也选择在傍晚的时候举行。详情请参看《仪礼.士昏礼》)

中国古代的朝廷,对整个社会“婚姻及时(婚姻以时)”及人口的增长[2]都看得很重,比如,《唐大诏令集》载,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颁布〈令有司劝庶人婚聘及时诏〉,皇帝诏曰: “男二十以上,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以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也以“婚姻及时”、“人口增多”为依据,“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嫁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

从唐太宗的诏令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几个重点,“婚姻及时”、“人口增多”、“申以媒媾”;这其实也是本诗所要阐述的三大要素。“摽有梅”的本义就是“落梅(子)”,题目为什么不用“摽梅”,中间为什么要加一个“有”字呢?“有梅”其实是“有媒”的谐音。作者在题目中就强调了婚姻必须通过媒人介绍撮合才算数,“无媒”的婚姻是不被古代社会所承认的,甚至被认为是大逆不道。

《礼记.坊记》:“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这是说男女有别,不通过媒人是不允许交往的,即使通过媒人撮合,至少也要到六礼中的纳币(纳征)进行过后才允许相见。纳币过后表示已经订婚。

《战国策.齐策六》:“太史敫曰:‘女无媒而嫁者,非吾种也,污吾世矣。’”太史敫(音绞)的事迹在《史记》及《资治通鉴》中均有介绍。齐湣王之子法章落泊的时候隐姓埋名在太史敫家里当佣人,太史敫的女儿与之私通并私奔。法章回归后继位成了齐襄王,妻子也被尊为“君王后”,可是太史敫却从此不认这个女儿,并说:“女儿没有通过媒人撮合就出嫁,不是我生的,还玷污了我这辈子的脸面。”《孔子家语.致思》:“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这是说如果女方不通过媒人介绍而出嫁,正人君子不与她举行婚礼。

因此,这首诗从题目到每章的第一句都是“摽有梅”,摽(梅果成熟坠落),借喻男女双方已经达到婚姻的年龄(男二十,女十五)。“有梅”谐音“有媒”,比喻婚姻之事的第一个大前提就是必须经过媒人或媒氏(周朝时的官名)的撮合。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孟夏四月)梅子开始成熟掉落,树上还有七成的梅子。那些与女子订婚了的男士,赶在这个月成婚,还算是好时节。

古代男二十岁可以娶妻,女十五岁可以出嫁。而如今梅子掉落了三成,孔颖达认为此比喻“首章谓男年二十六七、女年十六七,以梅落喻男女年衰(年纪的增长)。”

在古代的婚姻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会出现问题的是第三个步骤“纳吉”,这是男方问到女方的名字后回来占卜吉凶,如果结果为不吉利。那么只好请媒人再介绍另一家女子。往往就在这方面拖延了时间,而且又要预留给女方三个月的婚前学习时间,所以婚期有可能拖过了二月的最佳成婚时间。因此,本诗的作者站在“人口增多”及孝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方面来考虑,才写这首诗来告诉人们,因特殊情况耽误了时节,三、四、五月份成婚也可以。(在中国古代,生男生女都算有后。男方不得以妻子只生了女儿为借口来休妻。)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仲夏五月)梅子成熟掉落更多了,树上还剩三成的梅子。那些与女子订婚了的男士,赶在这个月成婚,千万别再错过时令。

梅子成熟掉落了七成,孔颖达认为此比喻“二章为男年二十八九、女年十八九。”因此本诗作者劝男女双方抓紧时间成婚。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季夏六月)树上的梅子全部成熟掉落,要用顷筐来拾取。那些本来有婚约的男女双方,只能约定等到来年的仲春二月了。

梅子全部成熟掉落,孔颖达认为此比喻“卒章云三十之男、二十之女。(按《周礼》中的规定这是达到了结婚年龄的上限)”夏历的六月至八月又不宜婚嫁(八月中旬过后也只适合六礼中的“纳采”及“问名”这两个步骤)。而且年龄不同,六礼中的纳吉(占卜吉凶)要重新做,如果出现凶卦就更麻烦。因此只好等到来年的仲春二月,因为《周礼.地官.媒氏》规定:“中(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详细解释及全文请参看〈葛覃〉赏析)

结语:〈摽有梅〉这首诗主要强调了婚姻必须注重的三个方面, “媒妁之言(摽有梅)”、“婚姻以时”、“人口增加”。

“媒妁之言”的前提是“父母之命”,也就是男女双方的婚姻必须由父母亲做主来操办,媒人也是由父母亲去请的。《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我想各位读者能够理解“有梅(媒)”的重要性,因为古代的道德观念就是这样的。

“婚姻及时”也好理解,因为古人认为“人体自有阴阳存在”,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与整个大宇宙存在着对应关系,有的月份就是不适合结婚,甚至已婚的人士要知道节欲或禁欲,以免造成人体内阴阳失调,生的孩子也有可能会不健康。

“人口增多”也许各位读者会说理由很牵强,为什么本诗的作者要将适合结婚的月份延长了三个月(本应二月截止却延长到五月),让已经达到婚配年龄的男女尽快结婚?为什么唐太宗的诏令中把“量准户口增多”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依据之一?为什么孟子要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话?为什么《周礼》中要出这样一个规定,达到婚龄上限的男女,在每年的二月份私奔都不禁止,无故不结婚的还要受处罚?为什么古人的观念认为“多子多福寿”?为什么传说中周文王有九十九个孩子?

甚至有读者会提出一个更敏感的问题:古代的皇帝为什么要设立三宫六院?

上述的原因涉及到一个天机,笔者今天将之说出来,但不敢说得太明白:因为创世主要下世传法度人,要跟众生结缘。众生即使不能跟创世主直接结缘,也要跟创世主的弟子结缘,将来他们才有义务去救度那些与自己有缘分的众生。如果不是这样,现在很多人根本没有资格在这个世界上转生成人。

[附注1]郑玄笺:“我,我当嫁者。”孔颖达疏曰:“郑(玄)恐有女自我之嫌,故辨之,言我者,诗人我,此女之当嫁者,亦非女自我。”

[附注2]《新唐书.志四十二.食货二》:“廉使(唐朝的观察使)奏吏之能者有四科(四项标准),一曰户口增加,二曰田野垦辟,三曰税钱长数(增长数量),四曰率办先期(指处理地方事务能防微杜渐)。”

《宋史.本纪第一》:“(宋太祖诏令)县令考课以户口增减为黜陟。”

《元史.志三十二.选举二》:“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公元1271年),诏以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赋役均五事备者,为上选。”

《明史.卷161》:“守令课绩,宜以户口增耗为殿最(官员绩效考核标准)。”@*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关雎不乱偶而居且勤劳,用以教化人,要求倾慕中的男女和结婚后的夫妻必须感情专一、勤劳……
  • 通过学习《诗经》也能大致的了解一些中医的知识。因为过去读书人不是每个都能在朝为官,即使不能为朝廷出力的,在乡中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民众,行善积德。
  • 本诗用“比”来起“兴”,“采采卷耳”象征着天下百姓;而卷耳的嫩叶象征贤人或贤臣……
  • 这神奇的诗篇,可说是一首预言诗。告诉人们当社会出现某种现象时,该如何应对…
  • 〈樛木〉诗中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不能有嫉妒心。那么君子或淑女应该怎么做才能去掉嫉妒心呢?
  • 古人常用螽斯比喻多子多福,或比喻此人因不妒嫉而多子多福。也可单用“螽斯”或“螽斯羽”来比喻宽容不妒嫉的品德。
  • 一位女子的妇德很好时,才能操持好家庭中的事情,才能庇荫一家人,这就是“宜其家人”…
  • 〈兔罝〉也是一首神奇的诗篇,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意思完全不一样,刚好一正一反。正的一面是讲太平盛世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反的一面是讲暴政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
  • 古人认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上天赐予的,所以古人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食物来祭祀天地神明。《诗经》中有很多这一类的诗篇…
  •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是反复的诵唱着追求美好的事物要合乎道德和礼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