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珍事】庾衮嫁侄女丰俭新奇

作者:罗忍

庾衮教育后辈的说服力,不仅仅是来自于他的言论,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他自身的行为。(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34
【字号】    
   标签: tags: , ,

庾衮(读雨滚),字叔褒,西晋初年人。受家庭的影响,庾衮自小就勤俭而好学。他出身于显贵世家,是明穆皇后的伯父。他的伯父、叔父等都个个显贵,独有庾衮的父亲很有志节,甘守清贫,平时约束儿子,要庾衮下地耕作,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养活自己。

由于父亲的不懈教育,庾衮变得十分勤劳而又十分知礼。父亲在世时,庾衮与父亲,一道亲自劳动,养家活口;父亲去世后,庾衮仍然亲自劳作,编织箩筐之类卖出去以养活母亲。庾衮的母亲见儿子太勤苦,心有不忍,对他说:“我不需要吃什么好东西,粗茶淡饭就足够了。”庾衮对母亲说:“母亲大人如果吃不好,我怎么能够安心呢?”庾母见儿子这样说,也就只好随儿子的心意。

晋咸宁年间(275-279),瘟疫流行,病死者累累。庾衮的两个哥哥,都病死了,二哥庾毗(读皮)感染瘟疫,重病在身。这时候,庾衮的父亲尚未去世。为避瘟疫,庾衮父母及兄弟们都出外居住,不敢留在家中。独有庾衮不肯离开,愿留在家中照料二哥。因为此病在当时乃不治之症,父亲及诸兄见庾毗病得厉害,实在没有什么痊愈的希望,都硬要他离开,庾衮坚执不肯。他昼夜不离二哥身边悉心侍候有数月之久。等到瘟疫过去家人返回,却发现庾衮及其二哥,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庾衮没有染上疾病,庾毗也已康复。

庾衮甘守清贫,又品性高尚。受其影响,他的前妻荀氏、继妻乐氏,尽管都出身世家贵族过惯了富贵生活,但等到嫁给庾衮后,却都甘愿抛弃华丽衣服,散去千金家财,和庾衮同甘共苦、相敬如宾。所有这些都应归功于庾衮对她们的影响。

庾衮不愧为家庭中的模范,母亲去世后,他主持家政,不仅井井有条,而且对后辈教育有方,使之知礼节、勤劳作、懂甘苦。史籍中称他能“抚孤以慈,奉诸寡以仁,事加于厚,而教之义方,使长者体其行,幼者忘其孤。”因大瘟疫以后,庾衮出于仁慈之心,收养了不少家族中的孤儿,故史书中有这样的说法。庾衮有个外甥郭秀成了孤儿,庾衮不仅把他收养下来,而且待他甚亲,衣服食物总是优先给他。

因哥哥早亡,庾衮又收养了哥哥的女儿庾芳。待到庾芳长大将要出嫁,庾衮便为她操办婚事。庾衮为侄女准备了许多漂亮丰富的嫁衣,一切都准备妥当了,他又特地亲自去割了一些荆条、笤条之类回来,做成畚箕、笤帚。然后郑重其事地把子侄们全都叫到堂上,让他们按次序站好,便开始给侄女庾芳以告诫。他说:“因为你自小就是个孤儿,所以平时在家,你偷懒也好,贪图享受也好,叔父都不责备你。现在你马上就要嫁人,眼看着就要到婆家去服侍公公婆婆了。洒扫庭院房屋自然是免不了的,这是本分,所以我特地要送给你畚箕和笤帚。这当然并非什么好东西,我不过是希望你能温顺谦恭地当好媳妇,时时想着勤劳做事,不要懈怠。”

庾衮就是这样以独特、新奇的方式教育了侄女庾芳,同时也教育了他所有的侄子们。他特意将所有的子侄都叫到堂上来,当面聆听他对庾芳的一番教诲,就是为了要让他们同时受到教育。

当然,庾衮教育后辈的说服力,不仅仅是来自于他的言论,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他自身的行为。庾衮虽身处贫困,却时时都没有忘记注意修身养性。朝廷屡次征召他出来做官,他洁身自好未肯答应,始终保持自己的崇高节操。

在平时,如果他自己有了过失,也从不姑息。有一次他喝酒喝醉了,事后十分后悔,便特地到父亲的坟前,自己责打自己三十戒板,以示惩戒!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

(《晋书•庾衮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代阿克敦,章佳氏,字仲和,满州正蓝旗人。他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一直做到工部侍郎、刑部尚书、镶白旗汉军都统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
  • 傅山是明未的秀才,明朝灭亡以后,他便“改黄冠装,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隐居不出,自称居士、道人。顺治十一年(1654),他因河南一个案子牵连,被捕入狱,便开始绝食。一连九天,几乎要死,被他的一个学生,用奇计救出。但傅山却深以为憾,认为不如死了痛快。清朝开博学鸿词科,实是要以此招揽人才,傅 山拒绝别人的推荐,不肯入京城应试。去征召他的官员强迫他,以至于将他连床抬着走。到离京城二十里时,他死也不肯入京。别人无法,只好代他向朝廷称老病。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表示他“不事二主”的民族气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表现了一种十分可贵的精神。 傅山博通经史、诸子、佛道、医药等学问,也能诗文、书画、金石,尤其以音韵学见长,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物,对后人很有影响。 傅山从小就是个神童,很小就开始读十三经等经史典籍,后来其书法和绘画又非常有名。傅山对待傅眉等几个儿子,要求十分严格。他常常周游四方,出游时,总是叫儿子们,拉着他乘的车子行走。晚上到了旅舍中,他就点上灯,督促儿子读经史等书籍。晚上诵读过后,要求儿子们第二天早上,一定要能够背出来。如果傅眉等背不出来,傅山便用杖责打他们,丝毫也不姑息。
  • 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他为官以宽厚待人著称,时人说:“他有善,则归于别人;有过,则归于自己。”他少时作县吏时,有次地方上杀了人,同县有位吏员,怀疑是陈寔所杀,将他抓起来加以刑讯,陈寔吃了不少苦头, 好不容易才获释放。后来陈寔当了督邮,却并没有报复这位当年抓他、拷问他的吏员 ,而是请县令许某礼遇他。远近之人,听说此事,均极为钦佩他的雅量。史书记载: “他代人受过之事,甚多。”可见其性格之宽厚。
  • 卢怀慎,唐代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他早年以进士及第,累官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御史中丞等。在任时,见时政多弊,曾多次上书,请朝廷整顿吏治,任用人才,治理贪赃枉法等腐败现象,惜多未被朝廷所采用。唐玄宗开元初年,他和姚崇同时为相。姚崇是唐朝著名宰相,卢怀慎自已觉得才能不如姚崇,于是事事推让。当时人因他无甚政绩,讥他为“伴食宰相”。不过他倒是很善于推荐人才,临终之时,还上表推荐宋璟、李杰、李朝隐等人,后来他们均是当时廉政的杰出人物。
  • 卜式给武帝上书一封,表示愿意拿出全部家产的一半,支援对匈奴的战争。百姓自动表示要出钱支援国家的战争,这事还不多见。汉武帝觉得很蹊跷,便派使者到卜式家中了解情况。
  • 由于金世宗治世有方,使得金朝社会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历史上有人把他称为“小尧舜”。
  • 费宏之所以能够中状元,并入朝为宰相,应该说与他父亲费璠,对他极为严格的教育分不开。费璠对儿子要求之严格,从下面所叙的这件事情中,可以略见一斑。
  • 终其一生,宇文赟都算不上一个好皇帝。周武帝对儿子的一番苦心教育,可说是不但毫无成效,反而还养成了宇文赟文过饰非的恶劣品性。唉!教育子女,真是应该细致周到一些为好,不可仅是威严责打而己。
  • 韩亿,字宗魏,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他是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进士,历任大理寺丞、参知政事等。韩亿为官很有才能,刚开始任州县官时,就以善于判决疑案而著名。他当永城县令时,不仅将本县案件审理得清清楚楚,而且太守皇甫选,还常请他代审别县疑难案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