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诗仙李白与道家的奇缘(上)

文/刘晓

李白唯一传世书法真迹《上阳台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19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如此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又是如此的想像丰富,这样的胸襟、情怀令人不禁拍案叫绝,难怪古人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而又有多少今人恨不能穿越到唐代,与这有着“诗仙”之谓的李白对酒当歌,共赏明月,共游名山。只是今人知否,李白的一生中除了酒,除了剑,除了诗,还有“道”。

与道结缘

李白,字太白,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当时属于唐王朝所建置的安西都护府)。《新唐书》本传上说,李白的母亲快要分娩时,突然梦见太白星从空中降下,正好落在她怀里。她惊醒后,当晚就生下了李白,因此有人认为李白是太白星下凡。李白的名字正是源于太白星。李白约五岁时,全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县)。其父李客大概是兼营商业的地主,家境很好。

作为中国文化鼎盛王朝的唐朝,在信仰方面也是具有很大的包容度,就说历代李氏皇帝中,信道者有之,信佛者亦有之,而民间亦是如此。李白生活的巴蜀地区正是张道陵创立道教的所在,其家乡与道教圣地紫云山相距只有40里。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卷25注说:“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有道宫建其中,名崇仙观,观中有黄篆宝宫。”故李白写诗自豪地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从小就十分聪明的李白,“五岁通六甲”(六甲是道教术数),十岁便会吟诗作对,父亲指导他诵读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他一读便能领悟。除此之外,他也广泛阅读诸子百家、《昭明文选》和楚辞、古乐府及汉魏六朝著名诗人的作品。读书之余,李白还拜师学习剑术,研习道术,其诗歌中多有对道和神仙的向往和描绘。

史载,李白从少年时起,就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其自述“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吟松风,泛瑟窥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戴天山,一名大康山(亦作大匡山),在绵州昌隆县西,李白曾在这里的大明寺读书。他曾写过一首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中开篇描摹了充满生趣的自然景观,之后通过刻画道士居处静谧幽深,暗示道士外出,最后写自己问了很多人,但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道士仍然未回,所以心中愁闷惆怅。

后来李白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道士隐居在四川岷山,修心向道。他们在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当作奇闻在当地广传,后来连绵州刺史也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刺史认为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大约在二十岁的时候,李白还从道士手中接受过长生的符篆,其《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云:“仙人抚我顶,结发(二十岁)受长生。”道教的符篆是道士护身驱邪、治病救人之物,“长生篆”当是一种可以让人延年久视的符篆。

清殿藏本李白画像。(公有领域)

蜀国多仙山 峨眉邈难匹

李白在四川读书游学时,曾在唐玄宗开元八、九年(720、721年)间登上了峨眉山,并留下了那首著名的《登峨眉山》。

首句“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突出在四川众多的仙山中,峨眉山尤为有名,无与伦比。峨眉山为道教圣地,有“第七洞天”之称,因此李白将其称作蜀中难以匹敌的仙山。其后一句“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突出了峨眉山之高峻磅礡、秀丽无俦、奇光异彩,仿佛置身于图画之中;而后二句“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进一步写登山以后的感受,言登临峨眉山,沉浸于丹霞翠霭之间,心与天和,似能参天地之奥秘,赏宇宙之奇观,并得到了仙家的锦囊之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展现的是李白描绘成仙后的自己在云间吹奏玉箫,在山石上弹起宝瑟,好不逍遥自在,亦得偿平生最大心愿。

而最后一部分“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说的是峨眉山顶的佛光奇景,让人不禁有羽化登仙之感,尘世百虑因而涤尽。故李白说如果此时遇到仙人骑羊子葛由,一定与他携手仙去,上凌白日,辞谢人间。

南宋梁楷作《太白行吟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公有领域)

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位修道人

在李白的一生中,结交了不少道士和修道之人,其中有四位对其影响深远,他们是司马承祯、贺知章、元丹道士和吴筠。

● 帝王师司马承祯称其有“仙根”

司马承祯(647—735)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曾被武则天、唐睿宗召见,更受到了唐玄宗的礼遇。开元年间,司马承祯身为道士却是帝王师,名望达到了高峰。

开元九年(721年),司马承祯第三次奉诏进京,被唐玄宗留于内宫,受其“法菉”,问以养生延年之事。第二年,玄宗临幸洛阳,命司马承祯随驾东行。开元十一年,年近八旬的司马承祯厌倦都市喧嚣,坚决要求回转浙江天台山。开元十三年(725年)路过江陵。这一年,25岁的李白离家远行,经巴渝、出三峡,抵达了江陵,并幕名前去拜访司马承祯。两个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在此相会。

司马承祯不仅道行深厚,而且文采飞扬,出口成章,诗文飘逸如仙,李白与之一交谈,心生敬慕,立刻呈上自己的诗文请其过目。而司马承祯见李白器宇轩昂、举止不凡,本已十分欣赏,再看其诗文,更是赞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并夸李白有“仙根”。

年轻的李白得到如此人物的赞赏,十分兴奋,当下写了《大鹏遇稀有鸟赋》,以“大鹏”自比,以“稀有鸟”比司马承祯,抒发自己大鹏展翅的宏大志向。赋中写道:“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网;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扬。我呼尔游,尔同我翔!”这是李白的第一篇成名大作。从此,李白与司马承祯结为忘年交,互有诗赋往来,司马承祯还把李白列为他所结识的诗歌圈子“仙宗十友”之一。

江陵一别后,两个人未再见过。开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召司马承祯到京都问道,深感天台山路途遥远不便,便在济源王屋山为其建造了一座阳台观,又亲笔为这座送给他的道观题字,同时还让自己的妹妹玉真公主跟随司马承祯学道。李白听说后,写下了一首《送司马炼师归天坛》:“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表明自己愿与其学道之心。

735年,司马承祯在阳台观去世,葬于王屋山松台。而李白将司马承祯铭记在心,他多次登上天台山,瞻仰司马承祯修道遗迹,并写下了许多首诗。如四言诗《上阳台》:“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这件李白唯一的传世书法真迹《上阳台帖》,目前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李白唯一传世书法真迹《上阳台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责任编辑:苏明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对于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伟大功绩,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诗《古风》中也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而民国史学家柳诒徵的评价是:“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 由于儒家修炼体系中认为,人是从天上美好的世界中掉到常人这个苦海中来的,必须经过修炼才能返回天上的家园,因此把这个修炼过程称为“归”。由于学校四周环水,因此〈江有汜〉才以沿长江行舟东去来借喻大学的学习或修炼的过程。
  • 越国,齐海,陶地;谋士,相国,富贾。三种角色,三重人生,却在春秋时期一位叫范蠡的人身上,呈现出神奇的统一。“重农抑商”历来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传统,故而历史上能征善战者有之,辅国效君者有之,但以商人身份名扬天下的却屈指可数。范蠡以布衣之身,不仅官至将相,位极人臣,更能果断转型,投身商海,确立好善行德的商人形象,丰富了商人文化。他的才学与经历已教人惊叹,他所奠定的“中华商道”更为后世传颂。
  • 曹操外定武功,内修文学,统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横槊赋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诗篇亦多散佚,仅存乐府诗十八篇,共二十六首。李白对建安文学、尤其对曹操诗作可谓充分明了,以“蓬莱文章建安骨”来评价之。所谓“蓬莱文章”指其富含仙道内涵,是为建安文学风骨。
  • 公元前259年正月,距秦赵的长平之战数月不远,四十万大军惨败的赵国之殇尚未抚平,赵都邯郸又出现了一桩异事。《东周列国志》载,城中某处人家, 红光耀天,百鸟翔集,一声嘹亮宏大的婴儿啼声响彻了周边街巷。再看那婴儿,丰准长目,方额重瞳,口中含有数齿,背项有龙鳞一 搭,真帝王之相也!
  • 白米饭是很好的养胃食物,可作为主食适当的吃。(Shutterstock)
    现代人说,幽默一种沟通表达的艺术,而对苏轼而言,应该也是心态乐观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 很多人都读过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朝的寻隐诗自成一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诗人,一次次走进山水佳境,踏上寻仙问道之旅。大唐诗坛最耀眼的明星——诗仙李白,他的寻隐之旅有怎样的玄妙意境呢?(《古韵流芳》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