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真人张三丰系列之四

【文史】明朝家家向道 张三丰重振世人信仰

作者:刘晓
font print 人气: 2321
【字号】    
   标签: tags: , , ,

“神灵布沧浪祖考祈求有我,恩德满乾坤民众信仰无疆”,这是湖北武当山位于金顶的太和宫的楹联,而民众信仰的正是道家之神。明朝人广泛崇道是从明成祖朱棣开始的。在其后的整个明代,从帝王到百姓均普遍崇道,而这与盖世真人张三丰的巨大影响是分不开的。无疑,正是游走在世间、留下诸多神迹的大道张三丰,重振了人们对神和修道的信心。

明成祖相信有真仙

在历史上,能够被几代皇帝寻访、封号的真人,恐怕非张三丰莫属。在明朝两百多年间,几乎各代皇帝都寻访过他。

明太祖朱元璋久闻张三丰的大名,曾两次下诏并派人遣使寻访,但没有找到。朱元璋的儿子湘王朱柏听说他的名气,也亲自到武当山来寻找,但依然没有寻到张三丰的踪影。据《大岳太和山志》载,朱柏非常沮丧,就写了一首《赞张真仙诗》:“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而张三丰之所以不现身,这是因为他知晓,帝王自有其“道”,不能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励精图治之思”。古代方士惹出祸端的最根本原因是“因游仙入朝”。

信神的燕王朱棣继位后,为了感谢真武大帝在靖难之役中的护佑,下令以真武大帝为护国大神,下诏封其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在京师御用的监、司、厂、库等衙门中,全都建有真武庙,庙中供奉真武大帝塑像,左右两旁塑龟蛇二将,以彰显真武大帝的神武。朱棣还在朱元璋颁布的《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中,增加了祭颂真武大帝的乐章,成《御制大明玄教乐章》,通行全国。

此外,朱棣亦在北京兴建了一些供奉道教神灵的建筑,如天坛、天将庙和关公庙等。天坛供奉的“皇天上帝”,即玉皇大帝 。“上帝”的徽号是宋徽宗时所加。朱棣还在内宫建有玉皇殿,供自己和内宫中人奉祀,玉皇殿在明朝灭亡前被崇祯帝毁掉。而其在真武帝修道升天之地武当山大修宫观,更体现了其崇道之心。

自然,朱棣对坊间流传诸多神迹的张三丰非常感兴趣。《张三丰全集》记载,永乐四年,侍读胡广上奏张三丰深有道法,广具神通。于是,朱棣派给事中胡荧同宦官朱祥四处寻访,走遍了荒原边境,却没有找到。永乐十年,朱棣一再召来张三丰的弟子,让他们寻访张三丰。朱棣还亲自写了封信,信中说自己“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虽“才质疏庸,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

降尊纡贵的朱棣,给了张三丰空前的礼敬,但是张三丰依然没有前来,只是写了一封短信并赋诗一首,让其弟子孙碧云转交给朱棣。短信中希望成祖“澄心治理,屏欲崇德,方士金石勿信为佳”,这样“民富主富,民寿主寿”。而诗中曰:“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亨。皇极殿中龙虎静,武当云外钟鼓清。臣居草莽原无用,帝问刍荛苦有情。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张三丰在短信和诗中给永乐帝开的妙方是“屏欲崇德”和“澄心寡欲”(心要干净,欲望要少),这样老百姓富裕了,身为人主也就有德行了;老百姓长寿,身为人主也就长寿了,内中暗含修道之意。

永乐十四年,在胡广的再三请求下,张三丰同意与其一同去见明成祖朱棣。张三丰先自飞身而去,降临宫殿。彼时朱棣正在上朝,忽见一位衣衫褴褛的道人披着鹿裘立于台阶上,稽首带笑。成祖询问知是张三丰,便“殷勤命坐,即求谈道”。张三丰于是唱了一曲访道求真走天涯的歌,唱罢,从容走下台阶,一时祥云布满整个庭院,良久才散去。张三丰亦不见了踪影。明成祖与大臣们感叹不已,方才真正相信,这世上果然有真仙。

崇道的朱棣还不时命道士设斋醮,为他的父母祈“冥福”。有时设斋醮三日,有时则长达七昼夜。在徐皇后于永乐五年去世后,他命天师张宇初于朝天宫率众道士设大斋醮,为徐皇后祈福。朱棣这种大设斋醮的做法开了先例,后世皇帝纷纷仿效。

此外,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鉴于以前的《道藏》大多散佚,便命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纂《道藏》。这项工程一直到正统十年(1445年)才全部峻工 ,历时三十九年。这部《道藏》即名为《正统道藏》,共 5305卷,分装480函。万历时,鉴于《正统道藏》搜罗不全,且《正统道藏》刊印以后的近二百年间又有不少新的道书问世,于是,万历帝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负责修《续道藏》,称《万历续道藏》,共 180卷,分装 32函。经过明代这两次大规模的编纂,道教经典书文基本搜罗无遗,促进了道教在全国各地的传播。而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道藏》正是明代编纂的。

明成祖朱棣。(公有领域)
明成祖朱棣。(公有领域)

宫廷再现神迹

明朝的崇道之风从明成祖开始,到嘉靖、万历皇帝时达到顶峰。可以说,明朝的皇帝基本都崇信道家,只是崇信的程度不同,明世宗嘉靖、明神宗万历最为崇信,而且有些还有缘见到了张三丰。

◎皇帝崇道

明孝宗被视为明代的中兴之主,但他崇奉道教毫不逊色于其父明宪宗。他甚至命道士崔志端掌太常寺,“带衔为礼部尚书”。孝宗的儿子武宗喜佛,但他亦不排斥道教,南巡时还曾命天师为他除妖。

到了世宗嘉靖帝,其崇奉道教就很少有人可比了。嘉靖曾三次给自己加道号,第三次达到34个字,其字数之多,在世俗间无以伦比,在古代,封号字数越多越显得尊崇;而且他还给自己的父母也加了道号,这也是非常少见的。

640pxzixiaogong
武当山紫霄宫(Gosling/维基百科)

 

明成祖时期武当山宫观已是相当壮观,紫霄宫达一百六十间,但嘉靖却下诏“扩大至八百间”。嘉靖时期营建的宫观名目繁多,耗费惊人。《明史‧食货志二》明确记载:“世宗营建最繁,十五年以前,名为汰省,而经费已六七百万。其后增十数倍,斋宫、秘殿并时而兴。工场二三十处,役匠数万人,军称之,岁费二三百万⋯⋯经费不敷,乃令臣民献助,献助不已,复行开纳。”

此外,嘉靖帝将斋醮当成了每日必做的功课,同样耗费惊人。他还宠信一大批向他献方药方术的道士,给他们授予高官头衔。显然,嘉靖帝不顾百姓疾苦地崇道,已经违背了道家真义,与张三丰告诫明成祖之语背道而驰,同时因为极度崇道,嘉靖帝大力毁佛寺和佛像,这都为明朝走向衰败埋下了伏笔。

明穆宗隆庆帝继位后,因朝政废弛,采取了一些限制道教的措施,但他对真武大帝仍很崇敬。

隆庆帝在位六年后,儿子万历帝即位,是为明神宗,亦痴迷道教。不过,万历并不公开排佛。他像祖父嘉靖帝那样,整月整年地在宫中做斋醮,为此居然一连十几年、二十几年不上朝。他下诏重建道教宫观,还命道士修《续道藏》。正是在万历年间,对关羽的崇拜被推广到全国各地。

万历之后三个明朝皇帝中,光宗在位仅一个月,据说是因服丹药致死。熹宗天启帝也推崇道教,敕令修建武当山玉虚宫。《明史》说他也是服丹药而死。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最初也崇道并排佛,但他后因自己祈求的道教诸神不能帮助他挽救明王朝的危亡,所以在汤若望等人的引导下改奉天主教,为此还毁掉了明成祖修建的玉皇殿。但大明的气数还是尽了。

Mingshigao
朱笔批改过的万斯同《明史稿》,《明史》底稿之一。(公有领域)

 

明朝皇帝崇道除了表现在对真人封号外,还大修道观。不仅在武当山,在京城也修建了不少庙、观。《明史‧礼志四》载北京的“京师九庙”就是明成祖和他的后世子孙所建。这“九庙”供奉的都是道教神灵。

◎张三丰显真身

据《张三丰全集》载,天顺三年(1459年),张三丰再次来朝,见明英宗虔诚修道,遂显真身,并对英宗说,希望他“修己安人,黜邪崇正”,说罢隐去。明朝的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也记载了张三丰来见明英宗一事,说张三丰“须髯竖上,一髻背垂,面紫,大腹而携笠”。

张三丰画像(公有领域)
张三丰画像(公有领域)

 

在张三丰隐去后,英宗亲下敕封诰命,诰命中说张三丰“奇迹罕见”,“芳姿颖异,雅志孤高。得仙菉之秘诀,饵金鼎之灵膏。去来倏忽,实得造化之机;隐显微芒,吻合乾坤之妙”,因此赐其号为“通微显化真人”。

明宪宗时期,再敕封张三丰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则封张三丰为“清虚元妙真君”。他听说张三丰在南京,便下诏寻得张三丰所有撰写的篇章,仔细研读,还在其原来住的地方,建清虚观。明熹宗天启年间,张三丰降坛显灵,熹宗下诏封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之所以明朝皇帝敕封的号中有“真”字,应该是因为道家是修真的。

而明朝两代皇帝在武当山的老营宫前修建了一座碑搂,内立两尊特大的石碑,一刻是明成祖赐张三丰书,一刻是明英宗赐张三丰诏,称其为“真仙”。

家家向道

在张三丰广为流传的神迹的影响和明成祖的带动下,各地藩王也纷纷仿效,修建道观,道教的地位大为提升。而皇帝、大臣们的崇道之风对明代社会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鼎盛时期,明朝家家向道。而且每到春天二三月间,江南许多地方都组织大规模的武当山进香旅行,这也扩大了道教的影响。

不仅如此,老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都能看到道教的存在,如老百姓广泛供奉门神、灶神、城隍、土地神、妈祖等保护神,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祈求风调雨顺。皇帝亦根据老百姓生产、生活所需,不时加封道教神祇。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明中期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各行各业兴起了一股行业神崇拜风。如制墨匠祭祀吕祖,文具商祭祀文昌帝君,打铁匠祭祀太上老君,甚至连娼妓和窃贼也为了显示自己是一个行当,亦分别奉祀管仲和时迁。这些行业保护神绝大多数属于道教系统,有的还受到明朝皇帝的册封。

Eight_Immortals_Crossing_the_Sea_-_Project_Gutenberg_eText_15250
八仙过海绘图。船尾开始算起: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汉钟离、李铁拐、吕洞宾。船外:张果老。(公有领域)

而此前唐宋元时广泛流传的“八仙”名讳,在明代也最终确定下来,即李铁拐、钟离权(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其中的吕洞宾(号纯阳子)被嘉靖皇帝封为“纯阳孚佑帝君”,以示尊崇。

无疑,明朝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道教神的形象也不是偶然的。如长篇神怪小说《封神演义》几乎全是道教诸神斗法的故事。《西游记》虽以唐僧去西天取佛经为主线,但孙悟空“大闹天宫”却闹的是玉皇大帝。《水浒传》开篇就说张天师放出妖魔 108人,这就是后来的梁山108将。

相对于佛教来说,道教地位的上升还与明代的宗教政策有关。朱元璋于洪武元年用诏书颁告天下,只允许佛、道二教流传。洪武六年规定,出家为僧、道者,要在考核后,由官府发给“度牒”,始能出家,并限制了出家名额。因此,明代没有出现因僧、道太多而影响国家赋役的严重问题。

虽然到了清朝,因皇帝信萨满教和佛教,道教地位有所下降,但明朝时曾经的鼎盛与繁荣却不曾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绵长的道脉在历史的长河里蛰伏着,等待着,等待着再一次接上与神的缘分。@#

责任编辑:张宪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或许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将周瑜与“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联系在一起,但历史的真实却与之相反。(公有领域/大纪元制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这首气势磅礡的词作中提到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正是三国时的风云人物之一:江东孙权的大将周瑜,周公瑾。
  • 在历史的舞台上,中原王朝上演的剧目,每每观来辉煌壮观,其中大明王朝为挽救濒临灭亡的朝鲜王室,演绎的“存亡继绝”正统王道,以天朝雄风,驱除外邦觊觎,扬大明国威于芸芸大千。这场大戏,因青史一笔“东洋之捷,万世大功”,成为支撑朝鲜王室再生的主轴。
  • 秦国以及统一后的秦朝非常重视治吏。为了加强吏治,秦法对官吏的选任、官吏的职责、官吏的考核以及官吏的奖惩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 在古希腊和罗马人眼中,遥远的中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丝国”,直译叫“塞里斯(Seres)”,意思就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Seres被认为是源于汉字“丝”,也是拉丁文中的“丝”(serica)一词的来源。
  • 看,那一个个表情栩栩如生,无一雷同,或跪或站的秦军将士;看,那一匹匹昂首嘶鸣、奋蹄欲奔的战马;看,那一排排整齐、严谨、气势恢宏的队列,漫步在兵马俑俑坑旁的你仿佛穿越到了两千年前的古战场,在北风潇潇战马嘶鸣鼓声阵阵中,亲身领略秦国将士的勇猛!这是怎样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千古奇迹!这个奇迹的缔造者依旧是那已做了诸多震古烁今之事的秦始皇帝。
  • 对于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伟大功绩,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诗《古风》中也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而民国史学家柳诒徵的评价是:“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 统一了天下的秦始皇,不仅确定了“皇帝”称号,做了废封国、实行郡县制;采取三公九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法令;使车同轨、道同距等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了不起的事情,而且还留下了较为完整的法律制度,并成为后世各代王朝的范本。
  • 德国柏林有一座现存的巴洛克式的雄伟的宫殿,它是十八世纪初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的王后索菲‧夏洛特委托建筑师Arnold Nering设计的。在1705年夏洛特去世后,为了纪念她,腓特烈一世将宫殿和附属产业命名为“夏洛滕堡宫”。此后几经扩建。
  • 《易.系辞》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从今时回溯大约一万年,正是中华文明萌生的上古时代。那时鸿蒙初开,天与地,神与人,初次在这中原舞台绽放风采。那时的故事,流转万年光阴,历经一代代世人口耳相传,翰墨相续,似乎早已化作面目朦胧的传说。尽管如此,那些散落在历史缝隙的片段,始终为后人吟咏怀念,也教人不知疲倦,投入浩瀚烟海,追寻最初的记忆。
  • 越国,齐海,陶地;谋士,相国,富贾。三种角色,三重人生,却在春秋时期一位叫范蠡的人身上,呈现出神奇的统一。“重农抑商”历来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传统,故而历史上能征善战者有之,辅国效君者有之,但以商人身份名扬天下的却屈指可数。范蠡以布衣之身,不仅官至将相,位极人臣,更能果断转型,投身商海,确立好善行德的商人形象,丰富了商人文化。他的才学与经历已教人惊叹,他所奠定的“中华商道”更为后世传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