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赏析:〈驺虞〉

作者:明珠

诗经赏析(小玉/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4356
【字号】    
   标签: tags: , , ,

 

《诗经.国风.召南.驺虞》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注释:

1.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彼,那,那些。茁,音浊;《康熙字典》:“【玉篇】草初生貌。【诗.召南】彼茁者葭。”在古诗文中也有用“茁茁”这个词组的,都是形容草木初生的样子。葭,音加;初生的芦苇称为“葭”。李时珍《本草纲目》:“《诗疏》云︰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苇者,伟大也。芦者,色卢黑也。葭者,嘉美也。”这是说古人将初生的芦苇称为“葭”,成长中的芦苇称为“芦”,长成了的芦苇称“苇”。而“葭”又含“嘉美”的意思。因为春天是芦苇初生的时节,所以“彼茁者葭”除了说明天子田猎的季节之外,“葭”字含有“嘉美”的意思,是为称赞下一句的“壹发五豝”做铺垫。“彼茁者葭”字面意思是“那些初生的是葭草”,孔颖达《毛诗正义》:“言彼茁茁然出而始生者,葭草也。”

壹发五豝,“壹”音义通“一”。壹发,意即射出一发箭矢。豝,音巴;母猪。《说文》:“豝,牝豕也。”因为这首诗是讲天子田猎的事情,所以本诗中的“豝”和“豵”都是指野猪。先秦时期,天子或诸侯国君田猎时,有虞人(官名)驱赶野兽来让天子射箭。孔颖达引古人注疏曰:“传曰:驱禽之左右(驱赶野兽到天子的附近),以安待(等待)天子之射。”

这两句大意是:在那些葭草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猎时)对五只野猪只射出一发箭矢。言外之意:天子仁慈,有好生之德,田猎时不忍心把所有野兽都杀了。孔颖达《毛诗正义》:“国君于此草生之时出田猎,壹发矢而射五豝。兽五豝唯壹发者,不忍尽杀。”

2. 于嗟乎驺虞:于嗟,古文中常见的赞叹词。驺虞,传说中的义兽;形如白虎,身上的斑纹是黑色的,尾巴长过身子,不践踏青草,不吃生物,当国中出现至信之德的人时,才有可能应瑞而现。《毛传》:“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毛诗正义》:“《周书.王会》、《草木疏》并同。又云:尾长于身,不履生草。”

这一句的大意是:多么仁义的驺虞啊!用驺虞来称赞天子“壹发五豝”的仁义行为。《毛诗正义》:“兽五豝唯壹发者,不忍尽杀。仁心如是,故于嗟乎叹之,叹国君仁心如驺虞。驺虞,义兽,不食生物,有仁心,国君亦有仁心,故比之。”

3.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蓬,音朋。《说文》:“蓬,蒿也。”青蒿的初生幼苗称为“蓬”。李时珍《本草纲目》:“时珍曰︰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本诗二章的第一句仍然强调了天子田猎的时节是春天,蓬蒿初生的时候。另外《康熙字典》在注解中特别说明了“蓬”这种植物的一个特点:“【诗.召南】彼茁者蓬。【荀子.劝学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礼.内则注】蓬,御乱之草。”这是说蓬蒿即使出生于乱草中,它也是直的,不会东倒西歪。并以此借喻天子“壹发五豵”的行为是正直的。

豵,音宗;小猪,确切地说应该是刚成年的野猪。《说文》:“豵,生六月豚。一曰一岁豵。”《毛传》:“一岁曰豵。”野猪的寿命在10-15年之间,一岁的猪为刚长成。古代由朝廷正式组织的田猎活动中,不允许猎杀动物幼崽及夺取禽卵[1]。还不能跑不能飞的禽兽均算是幼崽。

这两句大意是:在那些蓬草(青蒿)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猎时)对五只刚成年的野猪只射出一发箭矢。

赏析:笔者相信有很多读者看了前面的注释之后,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是讲天子有仁义,有好生之德,那为什么还要田猎呢?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人口数量还很少,大部分的土地都没有开发,耕地面积也很少。山野中聚集了大量的禽兽,禽兽破坏耕地、冲击屋舍及伤人吃人事件时有发生。人是万物之灵,动物是为人的生存而造就的。当一些动物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时,那这些动物就该杀。我们都听说过武松打虎的故事,大家也都认可这是见义勇为的好事情。这件事情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使是到了明朝(《水浒传》是明朝的人写的),古人的观念还是这样的,当动物威胁到人的生存环境时,那么杀死就杀死了。

因此,《礼记.王制》中有以下规定:天子及诸侯国君,只要国内没有重大事情发生,每年必须举行三次田猎,第一,田猎之后的收获,有部分可以为祭祀的供品;第二,可以成为招待宾客的食品;第三,可以丰富天子及诸侯国君的膳食品种。在没有战争和凶丧的情况下也不田猎,那就叫做不敬。田猎时不依礼而行随意捕杀,那就是作践上天所造就的生物。田猎的规矩是:天子打猎时不能四面合围,诸侯打猎不围杀成群的野兽。射杀野兽之后,天子要放下指挥的大旗,诸侯要放下指挥的小旗。大夫射杀野兽后,就应命令协助驱赶野兽的副车停止驱赶。大夫的副车停止驱赶之后,百姓开始田猎(依照原文翻译)[2]。

而这三次田猎一般都选在农闲的时候。孔颖达在注疏中还说明了田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岁三时(每年三次分不同季节的)田猎。猎在田中,又为田除害,故称田也。”文中的“田”是指野外,“为田除害”其实是为民除害,因为先秦时期人们祭祀及吃的蔬菜都是去野外采摘的,如果野外的禽兽不定期做一些清理的话,人们去野外干活就会有危险,“田猎”即指野外打猎。

〈驺虞〉是与《易经.比卦》第五爻对应的一首诗,它不仅说明了天子田猎时所应该遵从的规矩(礼仪),举例说明了〈比卦〉第五爻的内涵。它还是一首预言诗,说了一个天机。笔者先讲〈驺虞〉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然后在结语部分讲那个预言及天机。

《易经.比卦》第五爻的爻辞:“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3]”周朝时期,天子举行田猎活动时,必须采用“三驱(三面驱赶野兽)”的规矩。现代学者普遍理解为,天子在田猎的时候,令人三面驱赶野兽,杀了三面的野兽,而放过自己前面逃跑的野兽,并认为这就是“网开一面”的意思。这样理解对吗?

下面我们结合〈驺虞〉的赏析来理解《易经》的这个爻辞。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在那些葭草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猎时)对五只成年的野猪只射出一发箭矢。多么仁义的驺虞啊!

“王用三驱”(《易经》)或“天子不合围”(《礼记》),这是天子田猎时规定的做法;那么“三驱”的具体做法是如何?为什么出现了五只野猪才射出一箭呢?这一箭又是射向哪一个方位呢?“五”除了与《易经.比卦》的第五爻对应之外,还有什么内涵呢?

古人在十三经注疏中说出了其中的秘密。三国时期的经学大师王弼在《易经》注释中云:“夫三驱之礼,禽逆来趣己则舍之,背己而走则射之,爱于来而恶于去也。”孔颖达《易经正义》曰:“为三面着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于后皆有驱之。‘爱于来而恶于去’者,来则舍之,是爱于来也;去则射之,是恶于去也。”(文中的“趣”是“左右”的意思)

简而言之,如果此时以天子为中心,天子面朝北,天子的左右为西向和东向,背后为南。三面让人(虞人官)驱赶野兽,也就是从左右(西东方向)和背后南方,这三个方向将野兽向天子所在的中心驱赶,留下北方无人驱赶。西、东、南这三个方向的野兽因为被人驱赶,所以只能向天子这个中心靠拢。而北方的野兽有两个去向,一个是向天子这个方向跑来,一个是背向天子往北逃去。天子的这一箭是射向往北逃去的那只野兽。因此王弼云:“背己而走则射之”;不管是西东南三个方向被驱赶过来的野兽还是从北方自己跑过来的野兽,都表示来归附于天子,这些野兽均放过不杀。只射那只背离天子往北而逃的野兽。因此孔颖达曰:“来则舍之,是爱于来也;去则射之,是恶于去也。”

这就是“王用三驱”及“网开一面”的字面意思正解。而且,通过笔者前面的讲解,我们也能知道“壹发五豝”的意思了,也就是从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向天子跑过来的四只野猪全部放过(有三只野猪是被驱赶过来的,一只是自己从北方朝天子跑过来的);“壹发”是射向背离天子向北而逃的那只野猪。

那么,“王用三驱,失前禽”中的“失前禽”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本来准备向北而逃的野兽,发现其它三面的野兽被驱赶到天子的木辂车[4]附近后都没事,结果也都掉头向天子这个方向跑过来,天子的前方无背向而逃的野兽,无可射的野兽,故为“失前禽”。王弼云:“故其所施,常‘失前禽’也。”田猎的过程,其实是驯化野兽的过程,野兽被驱赶到天子的专车旁,发现天子仁慈地看着它们,没有丝毫的杀气,它们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向天子示好。其实禽兽均可驯化,看用什么方法而已。天子田猎的最高境界不是杀了多少野兽,而是“失前禽”,一只野兽都没杀,全部接受驯化后放归自然,经驯化过后的野兽,不会再主动攻击去野外干活的老百姓。《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驯化)鸟兽虫蛾。”依礼田猎,是上古圣王传下来的驯化野兽的方法之一。

孔颖达疏曰:“此假田猎之道,以喻‘显比’之事。”孔颖达的意思是说,用田猎所必须遵从的礼仪来比喻(显比)天子的施政方略,仁慈与威严同在,以“三驱”借喻道德教化和刑罚制度,不需要征伐(失前禽),就能让四方诸侯纷纷来归附,天下的百姓也不需要对天子及朝廷有戒备之心(邑人不诫),所以天下太平(吉)。

我们重新读一下《易经.比卦》:“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我想各位读者已经能够理解这一爻辞的字面意思。

让我们再重新读一下〈驺虞〉第一章的诗句:“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言外之意:天子有如驺虞那般仁义的特性,在春季田猎时,五只野猪,只对背向自己而逃的那只射了一箭。孔颖达疏曰:“五,以其‘显比’,亲者(归附天子者)伐所不加也;叛者(背向而逃意即背叛),必欲征伐也(射出一箭)。”

如果天子在田猎时杀了三面的野兽而放走一面野兽,那不仅是失礼,也不配“于嗟乎驺虞”的称赞了。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在那些蓬草(蓬蒿)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猎时)对五只刚成年的野猪(豵)只射出一发箭矢。多么仁义的驺虞啊!

这几句诗还有一个言外之意是,禽兽不接受驯化,即使刚成年,也要射杀,不然留其在野外,将来有可能会攻击去野外干活的民众。

结语:据笔者考证,〈驺虞〉这首诗在周武王伐纣之后就有了。《礼记.乐记》记载,周武王灭纣后有很多举措,其中一件事情就是解散军队,向天下的诸侯表示不再动用干戈。“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这是讲周武王灭纣后即解散军队,并在王都郊外的大学举行郊射礼,天子射击时按〈驺虞〉乐曲的鼓点节拍发箭矢,诸侯国君则依〈狸首〉的节拍射箭。(《礼记.射义》:“其节: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也就是〈驺虞〉为天子在郊射礼射箭时演奏的专用乐曲。

由于《史记.周本纪》记载了周文王被纣王囚禁于羑里时,将《易》之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的事情[5]。笔者个人浅见,〈驺虞〉这首诗及乐曲有可能是周文王获释回国后亲自创作,而且亲自指导乐师排练过,并给其身边的亲人(周武王等)讲解了此诗的内涵。不然很难解释周武王为什么灭纣后就在王都大学举行郊射礼,并以天子的身份亲自来演绎〈驺虞〉这首诗歌的内涵。武王伐纣,是周武王展现其威严的一面;而演绎〈驺虞〉,是想告之天下诸侯,只要天下诸侯能够归附周朝,不管是以什么原因归附的,那么诗歌中所说的“壹发五豝”之事就不会发生。而只会出现“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的社会现象。

笔者在文章的前面说过〈驺虞〉与《易经.比卦》第五爻的爻辞相对应,它又是一首预言诗,预言了一个天机,因为是天机,所以笔者不敢说得太明白:

在末法末劫时期,人类的道德品质已经普遍下滑,有的甚至连禽兽都不如了。禽兽还能接受驯化,而有一些人,干着伤天害理的事情却不听劝说、不肯收敛。在这个时期,创世主将下世传法救度世人,创世主将四面的大门都敞开,只要是认可创世主所传的这个法好的世人都能得救度;而背离这个法而去的、反对这个法的人将被历史淘汰。有很多世人是因为创世主的弟子讲真相才知道这个法是好的,并因此而得救度。所以说神“网开一面”,了解真相是世人得救的希望!

由于本诗二章,首句都隐喻了春天这个季节;它预示了在某年的春天,此事将成为定局,人类的大淘汰亦将开始。特别是中国大陆民众,由于深受中共邪党谎言的毒害,对了解真相有障碍;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大陆的民众,无论老少,只要是加入过中共邪党组织的,都要赶快三退(退党团队)才能在大淘汰来临的时候保命;只要能保命下来,将来还有了解真相及认可真相的机会。

[附注1] 《周礼.地官司徒》:“迹人(官名)掌邦田之地政,为之厉禁而守之(指在田猎场所设置屏障并守卫)。凡田猎者受令焉,禁麛卵者(禁杀幼崽及夺取禽卵),与其毒矢射者(禁止使用有毒的箭矢射猎)。” 《礼记.曲礼下》:“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围杀成群的野兽),士不取麛(音迷,本文指禽兽的幼崽)卵。”

[附注2] 《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

[附注3] “五”为九数的中央,以中正为特点,显比于其它。显比者,字面意思为明显或显着的对比,通过对比而令其好的一面更加彰显。

[附注4]天子之车共五种,出席不同的典礼时乘坐,其中木辂(木路)车为田猎及封蕃国时专用;车上有一面大麾(大旗),天子田猎时射杀了野兽,或“失前禽”时,天子即示意车上的侍卫落下大麾。详见《周礼.春官.巾车》

[附注5]《史记.周本纪第四》:“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关雎不乱偶而居且勤劳,用以教化人,要求倾慕中的男女和结婚后的夫妻必须感情专一、勤劳……
  • 通过学习《诗经》也能大致的了解一些中医的知识。因为过去读书人不是每个都能在朝为官,即使不能为朝廷出力的,在乡中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民众,行善积德。
  • 本诗用“比”来起“兴”,“采采卷耳”象征着天下百姓;而卷耳的嫩叶象征贤人或贤臣……
  • 这神奇的诗篇,可说是一首预言诗。告诉人们当社会出现某种现象时,该如何应对…
  • 〈樛木〉诗中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不能有嫉妒心。那么君子或淑女应该怎么做才能去掉嫉妒心呢?
  • 古人常用螽斯比喻多子多福,或比喻此人因不妒嫉而多子多福。也可单用“螽斯”或“螽斯羽”来比喻宽容不妒嫉的品德。
  • 一位女子的妇德很好时,才能操持好家庭中的事情,才能庇荫一家人,这就是“宜其家人”…
  • 〈兔罝〉也是一首神奇的诗篇,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意思完全不一样,刚好一正一反。正的一面是讲太平盛世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反的一面是讲暴政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
  • 古人认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上天赐予的,所以古人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食物来祭祀天地神明。《诗经》中有很多这一类的诗篇…
  •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是反复的诵唱着追求美好的事物要合乎道德和礼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