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逸事:“三月不知肉味”

作者:郑重

作者以幽默诙谐的夸张手法,塑造了令人难以想像的大鱼形象,表达了自己严肃的生活原则。(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271
【字号】    
   标签: tags: ,

音乐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呢?《吕氏春秋.顺说》中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

“管子得于鲁,鲁束缚而槛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皆讴歌而引。管子恐鲁之止而杀己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意思是:管子在鲁国被逮捕,鲁国派人要押送他回齐国。管子害怕鲁国改变主意,而杀害自己,想快点回到齐国去。他用唱歌的办法,终于使“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可见音乐的魅力和作用。

我国典籍中,这一类记载是很多的。如《列子》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有个善于歌唱的韩娥,她有一次,东行去齐国,行至雍门这个地方时,断了粮,便以卖唱乞食。据说她的歌声十分哀惋动人,在她离去以后,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中,还载有“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师旷为晋平公奏清角,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三奏之,裂帷幕,破俎豆,飞廓瓦。”又,秦国善歌者秦青,为薛谭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韩非子.十过》篇中,也讲到师旷鼓琴:“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境。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于天。”

这些记载说明音乐可以“通灵感物”、“万物皆化”,使草木有情、鱼鸟有知。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用极为夸张的说法,来渲染音乐的魅力和作用。

儒家经典中,也有讲到音乐魅力的。如《论语》中,就有一则很著名的故事: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三个月尝不出肉味,感叹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三月不知肉味”,说明韶乐对孔子产生的影响力,使他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哲人,他精通音乐,并且是一个音乐的行家。《论语.八佾》记载:孔子对鲁太师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也,绎如也,以成。”这是孔子以一个行家的口吻,对音乐美的描绘。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即是:起始时,众音齐奏;展开后,协调着向前演进,音调纯和;继之,如风聚云汇,达到高峰,主题突出,音调响亮;最后,收声落调,余音袅袅,情韵悠长,意味无穷。

“三月不知肉味”,并不是孔子有三个月穷困得没有肉吃。而是讲:他听了美妙的音乐,三个月皆沉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如醉如痴,品不出肉味来。@*#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万阳唤醒他,出一上联让他对:“眼皮坠地,难观孔子之书。”徐广文对道:“呵欠连天,要做周公之梦。”对句工巧,两人哈哈大笑,就这样驱走了睡意,他们又继续伏案攻读。
  •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袁崇焕,明末大臣,屡有军功,为人磊落方正。他撰此联用以自警。
  • 还有人也以嵌名的形式撰写一联:“史笔留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承畴)。”
  • 杨士奇为明建文时人,曾任礼部侍郎、大学士等官。其子横行乡里,杨士奇得知其罪行,写此联加以告诫,然其子不知改悔,终于伏法。
  • “任铁任金”是喻砚之质地坚硬而耐磨,然而,定有可穿,是说韧劲的可贵、努力不懈是导向成功之路。
  • 李调元回说:要刻一枚水晶石私章,故意说自己姓张。老板笑道:“敝店有个规矩,凡姓张的客人来刻章,就要对上一对。”说罢吟道:“弓长张,立早章,张公章子张用章。”
  • 徐广义近望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当即吟道:“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上联)”李调元遥见远峰白雪而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下联)”
  • 乾隆再将其下联仔细吟哦思忖,觉得不仅对得工整,而且内涵深正有理,于是怒意顿消,连连点头,接受教益。
  • 有个大盐商,听说郑板桥的字画名声很大,堂屋里要是挂上一副郑板桥的亲笔对联,他也就能挤进“雅士”的行列了。于是,便向板桥求字。郑板桥开口要一千两银子。
  • 晓岚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杜甫在〈曲江〉诗中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以“古稀”代称七十岁。下联所言,正好也是一百四十一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