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汉武帝推动冶铁业的繁荣(下)

文/古春秋
font print 人气: 604
【字号】    
   标签: tags: ,

官营的好处

汉武帝将盐铁收为盐铁官营后,冶铁业开始朝着规模大、人员多、设备齐全的方向发展。

《汉书‧成帝记》记载,阳朔三年六月,“颖川铁官徒(获罪服苦役的刑徒之一)申屠圣等百八十人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永始三年十二月,“山阳铁官徒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攻杀长吏,盗用库兵,自称将军。”这两例中,反抗人数达到二三百人,可见冶铁作坊中人数之多,规模之大。然而,造反的很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

汉武帝(公共领域)

西汉中期以后冶铁业规模之盛大还可以从考古中得以证实。山东滕县宏道院出土的汉代冶铁和锻铁石刻画像,经研究推测,每一铁官有鼓风炉50座,每座以13人计,每一作坊应有工人一千多人。

官营冶铁作坊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冶铁发展的措施,克服“铁力不销炼,坚柔不和”等私营冶铁质量低劣的缺点,使西汉冶铁技术和铁器生产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西汉初期,有三种不同形式的私营手工业在“纵民煮铸”政策下形成,它们与西汉中期以后的冶铁规模相比,一般来说,规模较小、冶铸水平低,私营商贾一般也不具备更大的财力得以较快地采用新技术,冶铁业的规格受到局限。

从现有的发掘材料来看,西汉实行盐铁官营前,还没有发现“椭圆形炉及炒钢炉”的出土,铁农具和数量也较少,没有出现用于深耕犁沟的大型全铁犁及用于播种的铁耧足。

盐铁官营后,冶铁业的长足发展可能与下列因素也有相关。

首先,盐铁官营迫使大量有技术的工师从私人冶铸作坊转移到官营作坊。汉武帝盐铁政策实施后,对私铸者“钛其左足”,并“没收其私铸物”。特别是“告缗”政策的实行,这是一种鼓励平民告发商贾偷税行为的政策,这使私营冶铁者更加无利可图,工匠们为私营作坊劳作与到官府作坊的报酬之间的差额缩小,且后者更安全。工师从经济收入考虑也更倾向于为官方作坊提供劳务。于是在官营作坊中聚集了大量有技术的工师。

《汉书‧五行志》载:“汉成帝和平二年七月,沛郡铁官铸铁,铁不下,隆隆如雷声,又如鼓音,工十三人惊走。”一个炉旁就有十三名有技术的工匠,可见整个冶铁作坊工师之多。大量工师在官营冶铁作坊劳作,对提高冶铁质量,促进冶铁技术进步无疑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官营手工业作坊中除了实行严格的“三级监造”制度以外,还采取一些有利于激发积极性的措施。如实施了“文理制度”、“计件付酬制度”等,提高工师、刑徒(罪犯)等手工业劳动者的法律地位。这些制度刺激了官营冶铸手工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促进西汉冶铸手工业的发展。

《居延汉简》100载:“杂予阁谨以文理遇工卒,毋令怨失赋稍禄,令意且遗都吏循廉察,不如护大守府书移,幸毋忽如律令。”禁止官吏用粗暴态度对待工卒以及用不正当手段侵夺工卒的工酬。从考古发掘出的汉代器物上,经常可以发现其铜器铭文记录产品累计数字和顺序数字。1961年西安三桥镇高窑村出土的一批汉代铜鉴、铜鼎,其铭文上有工匠李骏造240枚,周博造240枚,左谭造240枚的记载。从每件物品上所刻序数看,应当为计件计酬。

秦汉时期,刑徒在官营铜铁矿劳动中占有较大比重,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为西汉冶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汉书‧成帝纪》载:“(河平)四年春正月……赦天下徒……”河南巩县铁生沟出土一陶盆上刻有“大赦”二字,是在该地服刑的铁官徒的遗留物。这些都表明有刑徒在官府手工业中劳作,被称为“徒复作”,是驰刑徒(外地来服刑的罪犯)的一种。

有学者称,驰刑徒“有令诏书去其钳钛赫衣,更犯事,不从徒加,与民为例,故当复为官作,满其本罪年月日,律名为复作也。”从其对复作的解释可以看出,服刑的罪犯,在为国家戍边、打仗及劳作时,他们被视为平民且计算在刑徒期内。

《汉书‧昭帝纪》记载:“徒在作部,疾病致医药,死亡厚埋葬。”而在洛阳吉利区考古中发现,冶铁工匠有随葬品出现。“徒复作”被视为平民,病后得到医治,死后得到厚葬并有随葬品,说明他们的社会和法律地位得到认可与提高,其生产动力得到激发。

西汉冶铁业对后世的影响

汉武帝刘彻无疑是对中国冶铁业贡献最大的人物。汉武帝之后,中国的冶铁技术开始完善并成熟起来,生产规模也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

组图:圆明园特展 英特使团访清廷东方见闻录
汉武帝时期铁兵器进步,灭南越国后即在越南北部设立交趾、九真、日南3郡,因而这里的生活习惯、服饰等都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一位带着烟杆的土伦官员》画中这位官员的衣服、荷包、折扇以及仆从代他拿的烟杆都与中国无异。(顽石创意提供)

个人冶铁经营时代,各地满是小作坊,作坊主只愿意生产可靠、成本低、市场大的生铁。而铁专营之后,技术复杂、成本高的兵器专用钢铁的生产就有了保证。汉武帝之前,铜兵器多过铁兵器,在他之后,铁兵器多过铜兵器。

汉代的冶铁官营制度有效地节制资本,并且有利于铁器的批量制造,使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犁铧、橛、锄、锸、铲、锹、耙、镰等的推广使用,满足了汉代以农耕为生存命脉的各个环节的需要,奠定中国传统耕作方式的基础。

铁器制造的制度、技术(炒钢、百炼钢等)、器类、使用方法,在两汉时期完成历史上最为突出的变革,魏晋以后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中国,铁制农具的形状及使用方法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显示汉代铁器技术变革对后代影响之深。@*

责任编辑:谢秀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耐老何!
    ──刘彻《秋风辞》
  • 北方的匈奴一直是汉朝强大的外患,武帝以前的各代皇帝均采取“和亲”的政策。至武帝时,繁荣的经济加上鼎盛的国力,反击匈奴的条件终于成熟了。公元前133年,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宣告破裂。
  • 公元前138年,匈奴击破月氏国,杀月氏王并以其头为盛酒之器,月氏人深恨匈奴,但苦于没有支援力量。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即传诣召募能出使月氏的人,因为出使月氏必须经过匈奴。张骞前来应募,他只带了一百多人向西而去。
  • 朝鲜民族属东夷族,周灭商时,商朝遗臣箕子曾建国于朝鲜。随着历史发展,中原与朝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原帝国是不是能使边陲朝鲜臣服,甚至将政治版图扩展到朝鲜领域,往往是中原帝国国力的重要指标。
  • (shown)有一天,汉武帝刘彻在金殿上闲坐。忽然有一个人坐着白鹿拉的云车从天而降......
  • (shown)始元元年,京城瘟疫横行,死者过半。武帝令人把月支国进献的神香在城内烧......
  • 文景之治为即位的汉武帝刘彻奠定了开创新帝国的基础,塑造了一个强大的时代。以前帝王没有年号,但从武帝即位称建元元年开始,后世帝王才使用年号。汉民族的名字则是来源于被他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武帝时代所开拓的疆土,亦勾勒出了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而在中国历史上,有“汉唐盛世”之说。这里的“汉”,正是指的汉武帝时期。此外,人们又常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称为“秦皇汉武”,因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虽是秦始皇创立,但却是由汉武帝巩固下来的。西汉在武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武帝的成就和作为也深深的熔铸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
  • 中国自古就与毗连的朝鲜存在着密切的往来,不过有确切记载的是在周朝。当时一个中国人前往朝鲜建立了朝鲜半岛第一个王朝,这个人名叫箕子。箕子朝鲜的疆域大致是西隔辽河与燕国为邻,北至今天黑龙江省桦南县境内,南隔汉江与辰国(注:朝鲜半岛中南部的部落联盟)为邻,东接沃沮(注:朝鲜半岛北部部落)。
  • 学术界认为,汉武帝盐铁官营是英明的决定,不仅促使农民使用大型的犁用以取代耜之类落后的木器、石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最重要的是铁兵器产量激增,并最终取代铜兵器,中国文明的历史从此揭开新一页。
  • 他反而劝慰大家,举杯遥祝夕阳,请它停驻片刻,再为锦绣繁花留下片刻的明媚霞光吧! 正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宋祁作为填词大家,怎能不留下一首宴饮酬唱之作?于是便有了《玉楼春‧春景》一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