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历史上两位伟大的华裔母亲

透视美国华人女性的百年记忆

人气: 508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6年06月03日讯】(大纪元记者林燕纽约报导)2016年4月,在纽约42街台湾经济文化处展出的“‘她’在历史的背后”,呈现华人女性165年来在美国写下的诉讼历史。这里有华人女性在美国的生活浓缩,每一张照片后面都有一个故事。

美国历史上对早期华人的记载很少,华人女性更是被遗忘的对象,在这100多年来的移民史、居住史、劳工史以及民权史中都很少看到她们的身影。但无论是早期的矿工、修建铁路,背后一定都有华人女性抗争的故事,当然她们跟华人男性的故事截然不同的——当她们离开中国、入境美国,再从家务生活走到社会工作,从法律到诉讼,从被暴力侵犯到反暴力,从一味隐忍到积极维权。

1961年,纽约一个华裔家庭拍摄的“全家福”,不在场的亲人面孔是粘贴上去的。(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 Museum & Library)

“‘她’在历史的背后”展览先后在台湾、纽约以及旧金山展出,到场观众都被展出的内容所震撼,异口同声表示“知道前人很苦,只不知道有多苦,现在总算知道了”。这群先驱者先是争取成为美国公民的机会,然后无惧的为自己争取尊严,写下了鲜为人知的华人女性的历史故事。

展出的史料部分由美国执业律师邱彰提供,都来源于美国最高法院和各州最高法院的案例。如今美国华人女性“Chinese American Women”已被放入美国人字典,作为研究美国华人女性史的第一人,邱彰律师心目中最伟大的母亲形象是什么呢?我们采访了她,她回答:“我心目中有两位很伟大的母亲,一个是陈果仁的母亲Lily Chin,陈果仁因种族仇恨而牺牲,但这个案子却是美国亚裔团结和争取权益运动的开始!另一个案子是1884年,8岁的Mamie Tape要上公立学校被拒,她的母亲Mary开始对市教育局兴讼。” 本期我们就一起来通过这两位母亲来回顾美籍华人女性的百年历史。

母亲余琼芳的眼泪

提及1982年的陈果仁案(the death of Vincent Chin),很多华人都不陌生。它被视为美国亚裔民权史的里程碑,是目前全美各大学亚裔研究课程必读的一课。陈果仁是余琼芳(Lily Chin)夫妇收养的儿子,也是他们唯一的孩子。

手捧儿子遗照的余琼芳,她的后半生几乎都在全美奔走,为冤死的儿子追求公道。(网络)

余琼芳(1920-2002),广东开平县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余琼芳在开平与由美回乡的陈炳兴结婚。1947年,余琼芳以过埠新娘的身份移民来美后。余琼芳一直在密西根州底特律市近郊居住,50年代,她主要是帮助丈夫在洗衣店工作。其后她的丈夫改到中餐馆工作,当她的丈夫退休之后,余琼芳到工厂上班,担任装配工人,负责装配汽车用的零件,包括用来供驾驶扫走车上积雪的擦子和车上的水泼等。

历史背景:从1979年起,日本汽车大量进入美国,导致美国汽车工业陷入萧条,许多汽车工人失业,特别是底特律失业情况严重,当地人对日本人非常仇视。

事件回顾:1982年27岁的华裔汽车绘图工程师陈果仁,在酒吧中与被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解雇的白人父子(Ronald Ebens & Michael Nitz)发生口角,出去后又被他们尾随至路旁,被用棒球棍殴打致重伤。陈果仁大喊几声“It isn’t fair!” 后当即陷入重度昏迷,再也没能醒来,送医四天后不治身亡。

凶手Ebens以为陈果仁是日本人,在挑衅时说:“正因为你们这群小浑蛋,我们才失业!”一审时两名凶嫌认罪协商,法官考夫曼(Charles Kaufman)判其从二级谋杀罪减为杀人罪,并获假释。本案的判决引起华人社区的震怒,认为凶嫌杀人的动机是因为陈果仁的种族、肤色及国籍所引起的,故向联邦法院提起侵犯人权之诉。最后因为凶嫌当时酒醉及其它程序上的暇疵,Ebens及Nitz两人皆遭无罪定谳。

此后,在1987年,陈果仁的母亲向凶嫌提起民事索赔。Nitz被判赔偿5万美元,Ebens被判赔偿150万美元,但自始至终凶犯因无力偿付,并不实际支付任何赔偿。

解读

当时的华裔无不记得母亲余琼芳(Lily Chin)的眼泪,儿子陈果仁的婚礼变成了葬礼,而杀害儿子的凶手逃脱了应有的制裁。她面对媒体时说:“我们都是一样的人,心是一样的,流着一样的血,只是肤色不同。”她说这话的时候拽着微微发颤的拳头,声音发颤,吐字艰难,欲哭无泪。她的后半生几乎都在全美奔走,为冤死的儿子追求公道。

余琼芳是陈果仁案的灵魂人物,她是一名丈夫已逝,再面对儿子遇害的母亲,余琼芳的呼唤,激起第一股亚裔民权运动。30年后,当年为陈案担任辩护的日裔律师下浦(Jim Shimoura)表示,在陈果仁事件发生之前,亚裔因为仇恨歧视被杀是一页空白的历史,陈案发生之后,此事件引起广大亚裔重视,并因此让密州修改多项不适用法令,让陈案成为美国亚裔仇恨犯罪的标准案例,也让各界开始正视当时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

要求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如今移民来美的华人都赞赏美国公立学校对小孩教育的接受度,不管你何种身份,都给你受教育的权利。但你或许不知道美国曾有一段时期,美国华裔儿童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或只能参加给“东方人”单独成立的学校。

改变这段历史的人物叫做玛丽‧赵洽(Mary Tape),她在上海孤儿院长大(1857-1928),11岁时乘蒸汽船从科罗拉多州到达旧金山。上岸后被骗入唐人街妓院,经传教士营救后在三藩市华埠的妇女拯救会(Ladies’ Relief Society)住了五年,接受美式教育(英语),喜欢画画和摄影,所以玛丽长大后不会说中文,衣着及生活方式也已西化。

赵洽先生一家人合影,Mary Tape是早期居于美国、自由自主的华裔妇女的典范,Courtesy of Alisa J. Kim. (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 Museum & Library)

经过半年的恋爱,她嫁给了任中国领事馆送递员兼翻译的约瑟夫‧赵洽(Joseph Tape)。根据当时一报纸记者形容,赵洽夫人是位自学的摄影师、艺术家、电报员,以及4个在音乐方面很有成就的儿童的母亲。

历史背景:当时社会认为中国与白种儿童混合一起会逐渐败坏白种儿童的心理与道德,即便加州初级法庭裁定所有儿童不论是何种族皆有权接受公立学校教育,各省及联邦法庭也确认这条法例。但在划分学校区的制度下,在华埠建立学校与居住于该区的华裔儿童却不能享有这项法例。

事件:1884年的一天,他们的大女儿玛米‧赵洽(Mamie Tape)被打扮得漂漂亮亮地,跟母亲玛丽前往旧金山市春谷公立学校注册上学,却被该校校长贺蕾(Jennie Hurley)拒绝入学,说学校有规定不允许华人入校。原因是如果让玛米到该校上学,所有的“辫子”都要来这上学。

在极度愤怒之下,赵洽夫人寄了封严厉的投诉信给教育局。这便是赵洽夫妇便控诉教育部(Tape vs. Hurley)的缘起。

这桩诉讼是在美华人的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标志,有着它特殊的意义。初级法院判原告胜诉,教育局不能凭种族理由而单独排斥中国人。后学校不服判决,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1885年美国最高法院维持加州法院原判。虽然后来旧金山的回应仍是开办第一所华人小学,让白人、华人继续分开受教育。直到许多年后,中国孩子才能完全融入到旧金山公立学校,但是这件案件对中国学童日后进公立学校受教育已产生重大影响。

解读

中国人一向能忍耐,以和为贵,不到最后一刻不会轻易走上诉讼之路。玛丽‧赵洽性格直率,又能用英语充分表现她的思想,是十九世纪三藩市少有的中国女性代表。幸运地接受教育,在自由的环境下成长,有经济能力和一位支持她的丈夫,赵洽夫人成为早期居于美国、自由自主的华裔妇女的典范。直到今天,你仍然能够在网络上搜索到Mary Tape letter to school board。

“We have always lived as Americans, and our children have been brought up to consider themselves as such.” —Mary Tape, 1892

165年的历史,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无法一一述说,看着前人走过的荆棘移民路,也同样激励我们后来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机会,在这片土地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丽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