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才学贯天宇 懿范垂万世(9)

【文史】诸葛亮文治武功 谥封忠武侯 (上)

作者:古春秋

诸葛亮收服孟获(志清/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180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诸葛亮是智慧化身,贤相楷模,被人们尊为圣、崇为神,一生文治武功,忠义彪炳,死后谥封“忠武侯”,这是古代作为臣子的最完美谥号。

诸葛亮忠义彪炳千秋

诸葛亮为相十四年,特别是辅后主的十二年,蜀国几乎没有任何优势。杜甫《蜀相》一诗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说的正是这一点。

873px
公元226年三国区划图(玖巧仔/维基百科)

三国鼎立,蜀国国力最弱,国土和人口在三国中居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托付给他的是一份开创并维系一个王朝的重任。

蜀国的建立和治理可以说是筚路蓝缕,举步维艰,刘备从刘璋手里拿下的益州,是国虚民贫,“满目疮痍,饥蒿草野”,诸葛亮以这样一个地方为起点,以“一州之地,十万之众”,抗衡曹魏,联合东吴,对刘备可以说是“忠顺勤劳”,以身作则,难能可贵。

当越巂(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西北)、牂牁(郡治故且兰,今贵州凯里西北)、益州等四郡反叛时,诸葛亮于建兴三年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履瘴疠之地,涉蛮夷之乡。”

诸葛亮这次出师平复南中骚乱,降服孟获,同年十二月回到成都,前后用了将近一年时间。

东晋史学家袁宏评价诸葛亮说,“孔明盘桓,俟时而动,遐想管乐,远明风流。治国以体,民无怨声,刑罚不滥,没有余泣,虽古之遗爱,何以加兹。及其临终顾托,受遗作相,刘后(备)授之无疑心,武侯(诸葛亮)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贰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孔明治下,君臣敬重,上下和睦,吏治清明,人民悦服。

最早从忠义角度评价诸葛亮的,是蜀汉君臣。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在诏策中表彰诸葛亮“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习隆等大臣在请求为诸葛亮立庙的奏折中说:“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

640px-Zhugeliang_Temple
成都武侯祠的诸葛亮殿(公有领域)

《汉晋春秋》记载,晋武帝司马炎曾感慨若得诸葛亮为辅,可无“今日之劳”;晋李轨《晋泰始起居注》记载,司马炎还赞叹“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其善一也”。司马炎所称许的“善”,就是“忠”,是忠君意义上的“忠”。

晋人张辅认为,诸葛亮“文以宁内,武以折冲,然后布其恩泽于中国之民。其行军也,路不拾遗,毫毛不犯,勋业垂济而陨;观其遗文,谋谟弘远,雅规恢廓,己有功则让于下,下有阙则躬自咎,见善则迁,纳谏则改,故声烈震于遐迩也。《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贪夫廉。’余以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节矣,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哉!”

这里是说,诸葛孔明德配文武,文治足以安定国家,武略足以料敌制胜,在与曹魏抗衡的征战中将恩泽带给中原百姓。孔明治军有方,他的军队可以称作仁者之师,所到之处,路不拾遗,秋毫无犯,可惜的是北伐功业眼看就要成功,孔明却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然而,诸葛亮的文才武略,目标宏远,规划精密,恢宏廓大。孔明胸怀坦荡,自己的功劳归于下属,下属有了过失他反躬自省,自找错处,从善如流,纳谏而改,他的声威震动远近四方。孟子说过,受伯夷这类高尚之士的感化,贪婪者也会变得廉洁;孔明的忠贞更具有示范效应,会使奸臣改过,树立节操。

东晋习凿齿(?—384年)将诸葛亮视为秦汉第一臣,称赞诸葛亮以仁德之心执政,“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

习凿齿还称孔明“有匡汉之望”、“有宗本之心”,这与刘禅评价诸葛亮“参伊周之巨勋”以及“忠武侯”的谥号一样,都在称许诸葛亮的忠义。

唐朝武少仪在《诸葛丞相庙》一诗中称诸葛亮“善持忠节”;唐人胡曾《咏史诗.泸水》称赞诸葛亮“誓将雄略酬三顾”,都以是诸葛孔明的忠义着眼的。

唐朝宰相裴度(756年—839年)认为,查阅过去那些逝去的贤哲们,“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

这个评价,是说古往今来,诸葛孔明是难得的全才,不仅忠义昭彰,更有开国之才,立身之道和治人之术。

诸葛亮自己也很强调忠的重要,他在《兵要》中说:“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

zhaomengfu_chushibiao01
元代赵孟頫誊写的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局部(公有领域)

诸葛亮一生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呕心沥血,辅后主十二年,大的军事行动就达八次之多,每次都是面对数倍、甚至十倍于己的强大之敌。陆游《书愤》一诗赞扬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说,诸葛亮有囊括宇宙的才能,几千年来无人可以相比,他辅佐庸碌的后主,以忠义为重,治国理军,六出祁山,鞠躬尽瘁,直至累死军中。

诸葛亮不仅对君主忠义,对士兵一样忠义。古代立国,以农为本,战争期间也不可荒废农事,因此,诸葛亮实行士兵轮换制度。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北攻祁山,司马懿率三十万众迎战。此时,恰是蜀军应该轮换之际,诸葛亮只有八万人,部下认为,应暂停轮换,以壮声威。诸葛亮说:“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装束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为此,士兵很受感动,该离队的要求留下,该服役的奋勇作战,此次,射杀魏大将张郃,击退司马懿。

在联吴抗魏的主张上,也体现了诸葛亮的忠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东吴夺荆州,杀关羽。刘备于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发动彝陵之战,吴蜀联合瓦解。孙权使都尉赵咨向魏求和,表示对魏文帝要“屈身陛下”。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后,继续实行联吴抗魏的策略,于建兴元年,遣使使吴,劝吴与魏绝交,达到了预期目的。此后多次派费袆、陈震、张裔、邓芝等要员使吴,“使聘岁通”使南征、北伐无旁顾之忧。

诸葛亮还以忠义平定南中骚乱。汉夷之间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诸葛亮为化解这些问题,以德服人,七擒七纵孟获,令南方少数族裔心服口服,发誓从此不再造反。平定南中后,诸葛亮不派兵、不派官,使夷人治夷,夷汉粗安。这样,诸葛亮的忠义行之于南中之地,那里的居民立庙祭祀诸葛孔明,香火世代不衰。

诸葛亮逝世后,谥封“忠武侯”。朱彭寿《旧典备征.卷三》解释说:“以忠武为谥,易名之典,世重文正,然多以文臣得之,其为文武诸臣所通谥者,则当以忠武为最美。如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

立谥制度的起源是周朝中期为周公旦和太公望制谥,用以如实反映逝者的生前事迹与功劳。谥号为“忠”为“武”,这是对诸葛亮一生极高的定评。@#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马前课》非常简洁明了,只有十四课,每一课预言一个历史时代,而且每一课都按顺序排列。每一个历史时代过去后,人们回头一看就会发现诸葛亮的预言准确得惊人,其中,《马前课》的前十课已经发生。
  • 诸葛亮是琅邪阳都(今天山东沂南县)人,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亲诸葛珪,字君贡,是汉末太山(即泰山)郡丞。诸葛亮父亲去世较早,诸葛亮跟着叔父诸葛玄在豫章(江西南昌)、荆州(在今湖北省)等地生活,后来在南阳隐居。叔父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以种地为生,安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地方,诸葛亮称之为“隆中”。诸葛亮喜欢吟诵《梁父吟》,常常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具有济世之才,被人称作“卧龙”、“ 伏龙”。
  • 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诸葛亮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坡。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诱敌深入博望坡。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诸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服得五体投地。
  • 刘备为曹军败于长阪,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只身随鲁肃过江,遭到东吴一班名士的诘难。诸葛亮神态自若,以超人的胆识与之展开舌战,辩才滔滔,令东吴一班名士折服,最终说服了孙权,形成孙刘联盟的局面。
  • 整个三国的历史演绎了一个“义”字,桃园三结义是英雄结拜之义,一旦结义,自应福祸同当,生死与共;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孟德,诠释了故人之义。三国尤为感人的是刘备与诸葛亮之间肝胆相照,演绎了一段君臣之义。上引杜甫咏怀古迹的七言律诗,点出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一体,享受相同的祭祀。
  • 当代文明的理论基础是科学,技术是对这种科学理论的运用,对科学理论知道的越多,技术的发明也就越多,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可以做不同事情的机器和物质工具,随着时间的演进,这些机器和工具制造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五花八门。
  • 自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以丞相身份辅佐蜀汉后主刘禅,主管军国大政。刘禅恪守父亲遗言,将蜀汉军政事务,无论大小都交给丞相诸葛亮裁决。诸葛亮对刘禅,也恪守他对刘备的承诺,确实做到“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因此,蜀国得到大治。
  • 《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
  •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在228年至234年间发动的对曹魏的战争,前后共五次,未取得成功;曹魏也曾发动反击,也没成功。最后,蜀汉主帅、丞相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兑现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