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才一定要具备的7大生存能力 (六)

作者: 东尼.华格纳 译者:宋伟航
font print 人气: 866
【字号】    
   标签: tags: , ,

 

第六条求生术:擅长接收与分析资讯

二十一世纪的员工日常工作时,需要处理的资讯量多如天文数字。麦克.桑默斯就跟我说,“现在我们找得到的资讯多如牛毛,大家若没有能力妥善处理手上的资讯,就会被搞得寸步难行。”安玛丽.尼尔也指出现在的组织有必要了解一般人是怎么处理汹涌的资讯洪流;另也强调批判思考的能力对于员工接收资讯、运用资讯,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罗伯.哥顿说高中毕业生应该学会如何取用各式各类的资讯,作适切的分析。而且,前面用化名的零售业主管苏珊也说过,“要有能力作概念化思考,但又有办法将很多资料融会贯通。”她说,“现在大家需要整理的资讯太多了,而且,也不是单单弄出一大叠报告就好。现在的人必须要有能力抓到哪些是重要的小事,判定‘我们就该处理这样的事。’”

彼得.杜拉克在六○年代就预言“知识工作者”会变得愈来愈重要,那是因为可用的资讯会愈来愈多,以致分析资讯的能力跟着愈来愈重要,才使得愈来愈多的员工会变成知识工作者。换言之,有能力分析资讯、看出其中蕴藏的新挑战和新契机,即使早在杜拉克那年头,也已经是职场的一大核心竞争力了。到了现在,这一项竞争力远比以前还更加重要。打从网际网路问世,高速上网愈来愈普及,很快地我们就从没多少人拥有资讯,迈进到几乎人人成天泡在资讯的洪流里面──透过电脑,连你怎样都想不到的东西也蒐寻得到,而且,只需要几奈米秒的时间就好。

这样的挑战,未必单单因为资讯的洪流太大,也因为资讯改变速度太快,无时不刻都在变化。请问现在总共有多少颗恒星?九○年代我还在念书时,曾听当时的哈佛校长尼尔.鲁登斯丁(Neal Rudenstine)在一场演讲说过,人文学科的知识半衰期是十年,数理学科只有两、三年。而且,这可是十五年前的情况!不知道现在他会怎么说。

这一场资讯大革命显然不仅于职场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民主社会的公民和终身学习,一样有重大的意义。当今积极主动、知书达礼的公民,一定知道单单是看报纸远远不够。现在的人都要懂得怎样从多种源头取得与评估资讯。其实,若没有能力作适切的判断,再多资讯也没多少用处──甚至还很危险。也因此,大量资讯唾手可得,反而使得批判思考的价值水涨船高。

最近有一名老师跟我说过一件事,刚好充分证明资讯洪流已经成为目前的一大新挑战。她在金恩纪念日快到的时候,要学生作的功课是写一份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的研究报告。结果,许多学生上网找到的资料,内容十分吓人。原来有一个白人至上团体抢在此一重要纪念日前预作准备,动了一些手脚,只要在搜寻引擎上输入金恩博士的名字,他们的网站就会出现在前五名。该网站上确实放了金恩博士正确的生平事迹,乍看之下没有问题,只是,学生若继续浏览他们的网站,挖出来的就是民族歧视言论集大成了──还全都包装在历史事实里面。这不是单一特例,而是常见的事。

所以,当无以计数的资讯唾手可得,我们在学校课堂里面教的,也就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但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我们还有一项求生术要谈。

─ ─摘自:《哈佛大学这样教出孩子竞争力》方言文化出版提供@

责任编辑:黎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