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直言强谏、卫国护民的耶律楚材

作者:慧淳

蒙古草原上的牧马。(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337
【字号】    
   标签: tags: , ,

元朝时代的耶律楚材(1190一1244年)是契丹族,蒙古国大臣。在他侍奉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朝近30年间,屡次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犯颜直谏,置生死于度外。

贞祐三年(1215年),成吉思汗攻克金国中都(今北京)后,在漠北召见了耶律楚材,并表示要为他报雪辽、金世仇。但他并没顺着成吉思汗的意愿答话,而是说:“我和我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金朝的官,我怎么能胸怀二心,仇视君王呢?”成吉思汗很赏识他的忠心和耿直,让他在自己左右草拟文书告令,信任有加。

窝阔台汗即位(1229年)以后,他定策立仪制;劝亲王察加台(窝阔台汗之兄)要行君臣之礼。在耶律楚材亲自制定的律令中,有“贡献礼物,为害非轻,深宜禁断”一条,窝阔台表示不同意,认为“自愿馈献者,宜听之”。耶律楚材说:“蠹害之端,必由于此。”窝阔台无奈地说:“凡卿所奏,无不从者,卿不能从朕一事耶?”

天兴二年(1233年),速不台占领汴梁(今河南开封),按蒙古国旧规,凡攻城时遭到抵抗的城镇,占领后的报复方式是屠杀全城百姓。耶律楚材禀奏再三,力陈利弊,窝阔台才同意只向金朝皇族问罪,其余人等一律宽免,使城内百万居民得以存活。

窝阔台喜欢喝酒,经常与大臣酣饮,耽误处理国家大事。耶律楚材屡次劝谏,窝阔台不听。有一天,耶律楚材拿着被酒曲腐蚀坏的酒槽铁口,对窝阔台说:“铁尚如此遭酒腐蚀,况人之五脏乎?”他才醒悟,命近臣“日进酒三钟而止”。

有一年通事杨维中参与一案件,耶律楚材按照法令拘捕了他。窝阔台很器重和信任杨维中,得知此事后大怒,差人将耶律楚材绑起来,后来又后悔,命人放了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不让人替他松绑,声色俱厉地说:“老臣备位公卿,辅佐陛下处理国政。陛下下令捆绑我,是因为我有罪,那就应该明示百官,让他们知道我罪在不赦;现在又轻易地要以无罪释放我,如同戏弄小孩一般,假若国家有大事,难道也能这样办吗?”

在场的官员听后大惊失色,以为耶律楚材大祸将要临头了。可是窝阔台仔细想了想,认为耶律楚材说的有道理,并当场承认了错误:“朕虽为帝,宁无过举耶?”

窝阔台晚年时,信任扑买课税的奥都刺合蛮,扑买就是先支付高出某种税额的银两,以取得课税的专利权,然后再以增加税收数额从中渔利。耶律楚材认为,扑买课税者都是“贪利之徒,罔上虐下,为害于国民者甚大”。他极力劝谏窝阔台汗,但窝阔台汗不听。耶律楚材叹息道:“民之困穷,将自此始矣!”

淳祐元年(1241年),窝阔台汗死,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她“崇信奸回,庶政多紊”,特意以“御宝空纸”(有御玺的空白信)发给宠臣奥都剌合蛮,要他“自书填与之”。耶律楚材认为:“天下得之不易,朝廷自有宪章,今欲紊之,臣不敢奉诏。”乃马真氏听后,不得不把“御宝空纸”收回。后又下旨:“凡奥都剌合蛮所建白,令史不为书者,断其手。”耶律楚材说:“国之典故,先帝悉委老臣,令史何与焉。事若合理,自当奉行。如不可行,死且不避,况截手乎?”

耶律楚材不怕丢官罢职,敢于直言不讳,是有元一代刚正耿直官员的楷模。

正是:
截手断头均不怕,
唯恐佞邪祸国家;
风光霁月平生志,
要济黎庶灿物华!(事据《元史》)@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宋理宗宝祐四年 (1256年)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后期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1283年1月9日(黄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 几千年以来,佛陀的教法一直兴盛不衰,并且世间上有很多地位高贵和知识丰富的人,舍弃了富可敌国的家产、显赫的地位和权势,精进地在佛的教法下修持。
  • 翻开元朝史册,在闪耀的历史的天空镶嵌着一颗“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千古奇星——耶律楚材。当骁勇善战势不可挡的蒙古大军从北方草原进攻中原大地时,他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保护了数百万的无辜生命。
  •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宋瑞,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他是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著名的〈正气歌〉、〈过零丁洋〉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 贤才是国家之瑰宝,事业之中坚和骨干,关乎国运盛衰兴亡。元太祖成吉思汗不仅以赫赫战功彪炳史册,他的善于用人之道也一直被后世称道。他采用知人善任、恪守诚信、爱惜人才的策略, 以诚信责人,更以诚信律己,唯才是举、不分贵贱,使得他麾下聚集着众多能臣、勇士,出现“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场景,为其日后大业奠定基础。
  • 翻开《元史》,有时会像走进错落有致的金帐、王宫。穿梭在青史的字里行间,宛如进入长长的走廊。每翻一页,就像打开一扇殿门,望着宫殿里栩栩如生的雕塑,回顾风云的历史角色。历史的过往留下了板荡和凯旋,也留下了尊贵的仁厚之心,支撑着那片历史的天空。本文要介绍的是蒙古历史中具有“四帝之母”尊称的唆鲁禾帖尼。
  • 他是一位契丹贵族奇才,从小博览群书,天文、历法、术数、医卜、释儒之道无一不精。身为辽国开国之君的九世孙,显赫身世若锦上之花,为他传奇的一生再添精彩。他秉性刚烈,直言进谏敢触龙颜,言语刚正又不亚于魏徵。他以“治天下之匠”的胸襟,力济苍生,使上百万百姓躲过屠戮得以保全。他就是蒙古帝国的宰相——耶律楚材。
  •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下令编修《元史》,要求史官“直述其事,毋溢美,毋隐恶,庶合公论,以垂鉴戒”。并由明朝翰林学士、“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领衔主修。
  • 成吉思汗西征不仅带去了东方的军队,也带去了东方文化。西征军中不少是汉军,他们掌握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中原文明也随之西传。
  • 历史上,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前往中土,经过近三百年的效法大唐,才一点一点地把盛唐文明涉及的方方面面,原封不动移植到东瀛。文化的传递,除了使者频繁往来、互相通商等,还有一种特别的方式,即征伐。征伐始终会带来双面的影响,它对文化既有着巨大的毁坏力,却又扮演着向别国植入本国文化的角色,在世界格局的重组中又起着重要作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