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仓颉造字与民间惜字习俗

作者:古春秋

仓颉画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464
【字号】    
   标签: tags: , ,

中国一度盛行一个风俗,就是对写有文字的纸特别珍惜,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遵循一种规则:写有字的废纸不可随意丢弃和践踏,要将它们收集起来,焚烧成灰,称为“字灰”。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要开坛祭祀造字的仓颉,然后将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称为“送字灰”或“送字纸”。那个时候,中国各地都建有专门焚烧字纸的“惜字塔”。惜字塔又名惜字楼、字纸楼、字型档塔、圣迹亭、敬字亭等等,用于焚烧收集的废纸残书。敬惜字纸的习俗曾经给中国带来醇厚的文明与道德风尚。

仓颉造字

中国文字起源于仓颉,是神对人类的最大恩典之一,是给人的最珍贵的恩赐,文字是非常神圣的。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西汉末年的《春秋元命苞》也称,仓颉造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

文字传给人类之时,引动“天雨粟,鬼夜哭”的景象,可见文字的力量非同小可,具有惊天动地的神奇内涵。

《历代名画记》作者、唐代画家张彦远(公元818—907年)认为,仓颉造字引发如此异象,是因为文字深藏造化的奥秘,可以洞悉万物包括隐形的精灵的形态,有了文字之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仓颉是谁?史料记载,仓颉号史皇氏,是轩辕黄帝的史官,他生有异相,头上长着四只眼睛。唐人张怀瓘所着《书断》说,“古文者,黄帝史仓颉所造也。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像,采乎众美,合而为字”。这是说,仓颉天生睿德,生有四目,具有跟神明沟通的本领,抬头可以看到奎星圜曲的形状,低头可以观察龟壳的纹理及飞禽走兽的足迹。于是依其类像之形首创文字,被尊奉为“文祖仓颉”。仓颉创造的文字,被后人称作“上古文字”。

81265_medium
俯察龟文鸟迹之像,采乎众美,合而为字。(志清制图/大纪元)

西晋皇甫谧所撰《帝王世纪》则说,“黄帝使仓颉取像鸟迹,始作文字之篆,史官之作,盖自此始。记其言行,册而藏之,名曰书契。”这里是说,仓颉不仅创造文字,还是历史编纂的创始人,中华民族从有文字之初,就开始记述历史,所谓“天启神授史诗直笔撰写信史”,记载历史成为文字的第一个功业。自汉代,“隔代修史”的传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有着连续而准确的信史的国家。

中国敬惜字纸的传统

对于字纸的敬惜,出自传统文化对神的尊敬与敬畏。文字是神传给人类的特殊礼物,是神圣的,内含上天造化之秘,是开启人类智慧、沟通天地万物的瑰宝,不可等闲视之。

《文字训》写道:“夫片文只字,皆仙佛之经书。寸楮微言,悉圣贤之名讳。天朝地府,一字贵若宝珠。”

《曾子劝敬惜字纸》一文写道:“盍闻古圣人制成文字。封面龟形,而分鸟迹,是文字也。深有益世道人心。固人人不可不知,亦人人不可不敬也。士而无字,读书奚可以学。农而无字,四时奚可以耕。商而无字,贸易奚可以通。工而无字,艺术奚可以精。字纸乃圣人之血脉。”

正是因为这种认识,古代的读书人家,都会设字纸篓,专门存放有文字的废纸。字纸不能随便丢弃,处理废弃的字纸有很多讲究。这些字纸要保持清洁,不能有脏物污秽,等积聚到一定数量,就要将这些字纸放入字纸炉中焚化,并将灰烬深埋入土或送入江河湖海的流水之中。

中国“敬惜字纸”的风俗,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宋代有一个状元宰相,名叫王曾,连中三元,封沂国公。

所谓“连中三元”,是指乡试第一名的“解元”,会试第一名的“会元”,殿试第一名的“状元”。连中三元者甚少,宋代考中三元的,只有三人,王曾是继孙何之后第二个连中三元的状元。王曾为什么能够连中三元并担任宰相呢?一些史料记载称,这些都是敬惜字纸积累的功德。

明代著名学者刘宗周《人谱类记》记载,“王曾之父生平见字纸遗弃,必拾而以香汤洗之,然后焚化。一夕梦至圣抚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之勤也。恨汝老矣,无可成就,当遣曾参来生汝家。’未几生一男即沂公也。三元及第,为宋名相。”

这里是说,王曾的父亲平生珍惜字纸,看到被丢弃的字纸,一定会拾回家里用香汤冲洗干净,晾干后焚烧成灰。某天夜里,王曾父亲梦见孔子拍着他的肩背说:“你如此敬重上天造的字,可惜你年纪大了,不能成就功名,我会派我的学生曾参托生你家,替你光大门楣。”没多久,王家果然生了一个男孩,因感梦中之语,为孩子取名为曾。王曾长大后参加科考,连取解元、会元、状元,后官居宰相,封沂国公,传下一段历史佳话。

明代学者郎瑛的著作《七修类稿》也有关于宋代状元宰相王曾因父亲敬惜字纸获得善报的记载。

到了明清时期,这个风俗已经深入人心,出现了一些专门劝人敬惜字纸的文章。如《惜字律》,要人们敬惜写出或印出的文字,同时劝导人们在写字时下笔要谨慎,不要损害别人。而《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过律》、《惜字新编》、《惜字征验录》等,均讲述敬惜字纸的善报和怠慢字纸的恶报。《文昌惜字功过律》具体讲述了惜字的二十四条功律和毁字、亵渎文字的二十九条罪律。例如,“平生偏拾字纸至家,香水浴焚者,万功。增寿一纪,长享富贵,子孙荣贵。”“生平不轻笔乱写,涂抹好书者,十功,永无凶事。”惜字还可以解灾,“埋葬字灰,子孙显贵”。

相反,不敬惜字纸会有不好的报应。如《惜字训》就说,“污一字促寿一日,践一字削禄一朝,千以岁除,万以纪夺,重则子孙全绝,轻则两目皆盲,子女产厄,男子夭折”“污亵字纸致遭兵燹”等。

到了清代,记载的敬惜字纸获得善报的实例也多起来。

清代苏州有“彭宋潘韩”四大家族,居首的彭家非常繁盛,据说就与惜字有关。彭定求的祖父重视惜字,后来彭定求大魁天下、高中状元。彭定求还建惜字会,雇人广收字纸,每年焚灰计两千余斤,后来他的孙子彭启丰又高中状元,子孙科第连绵。

苏州有个吴探花,名荫培,号颖芝,是清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殿试一甲第三名进士,钦授翰林院编修,官至贵州镇远府知府。吴探花对于惜字善举,也是身体力行的,每当看见路旁被遗弃的字纸,他会不嫌污秽亲自捡拾。

清人梁恭辰的《北东园笔录》记载了一个因惜字获报的故事。清代福建浦城有个叫陈莲航的秀才,本是福州人,带着儿子到浦城来教书,他敬惜字纸,每天都和地方聘请的专门捡拾字纸的工人交接,把收集来的字纸焚毁。某天,陈莲航的儿子突然癫狂,从家里跳跃而出,不知所终,家人朋友帮忙到城外溪边找了一个晚上都没找到。夜深时分,一个专门捡拾字纸的工人在城里看到陈莲航的儿子,于是就把他带到旁边的一所道观里,另外派人到陈家通知。陈莲航第二天凌晨赶到道观,儿子的疯疾也好了。人们都说这是陈莲航的惜字之功,因为若是不获收留,陈莲航的儿子在疯癫的情况下很有可能遭遇意外;而陈莲航若是不倡导惜字,不与捡拾字纸的工人每天交接,工人也不知道疯癫的就是陈莲航的儿子,即使遇到了也未必会搭理。儿子平安无事,正是陈莲航敬惜字纸的善报。

遗迹和影响

直到今天,中国各地可能还能见到古人因惜字而留存的遗迹。贵州独山奎文阁外的藏字塔,就是供当时读书人焚化字纸的“惜字炉”;位于嘉兴南湖的仓圣祠,就是光绪时“惜字会”的所在地;在四川各地,都有不同时期修建的字型档,洛带古镇字型档塔为清代所建,此外崇州街子、合江佛宝、蒲江西来等古镇和绵阳李白读书台都有惜字遗存。

苏州东山方志名人馆内有块“惜字碑”,记载了清嘉庆年间东山诸老在惠安堂举行惜字会的情形;苏州平江实验学校大成殿内,有一块咸丰八年的惜字碑,是苏州府知府禁止将字纸再造为还魂纸的禁令,要求城乡各学校、各善堂善局、各庙宇道院等,分地段担负起押收字纸的责任,避免字纸被随意倒卖处置;苏州阊门外西园戒幢律寺旁,至今还能看见一座取名“惜字宝库”的建筑。

惜字能够获取神祐,各地文人纷纷组建惜字会、惜字社等。读书人不但身体力行,出资刊印善书、善文,免费分发,还聘请专人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收拾字纸,送到惜字炉内焚化。清同治九年创建在苏州胥门外的万年惜字局,内供文昌帝君,庭前置焚化字纸炉一座,平时专收字纸。

中国敬惜字纸的传统影响深远,遍及海外、日本、东南亚等地。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记载,在三藩市文华社的墙壁上悬挂着题词为“敬惜字纸神明显悦”的镜框,旁边放置了许多书有“文华社字纸灰”标志的灰色布袋,用来集装字纸灰。在僻静处建有焚化字纸的“圣炉”,相当于中国的“字库”、“字纸亭”。社里专门雇了工人,每天沿街收集字纸包括废旧书报、手稿、文件等将字纸运往“圣炉”火化,然后将字纸灰装入布袋,运送金门港口投之于海,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华人社区看不见一张被人践踏的字纸。

惜字的习俗曾传到日本,清朝末年,日本建有惜字会。@#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个人行踪飘忽、出没无常,可以用“神出鬼没”来形容。是的,神鬼出没的方式,理当非人力所能知测。然而,换个角度想,“神出鬼没”的原意是否也有可能是:神出现了,鬼就消失?
  •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用祖传结绳记事的办法,替黄帝记载史实。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忘记了....
  •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缩影”,由台湾一群菁英成立的主流讲堂,日前邀请汉字专家张福章演讲“神传文字─汉字变革力之‘字示人生’”,他表示,中华文化神传的特性,也充分体现在汉字中,即使到了现代,我们都知道汉字内蕴藏着一股神秘的力量,他举大家熟知的几个汉字,分享多年研究解读出的奥秘,很多听过演讲的人都说很有收获,更有人感受到汉字蕴藏的天机。
  • 汉代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项成就就是造纸术。直到今天,纸依然是日常使用的书写材料,是为数不多的使用了近两千年而没有被淘汰的伟大发明。
  • 蔡伦的造纸术是近代木浆制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途径。现代造纸技术发达,以机器代替人工,但造纸的基本原理、工序和所用的原料与蔡伦在1900年前的造纸术基本相似,没有太大的变化。
  • 隶书字体庄重,结构为略显宽扁的长方形,横画长而直画短,书写方法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 大篆在我们当今社会中,已经不再是一种实用的字体,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和存在意义依然经久不衰,它的精神内涵、神性特点和传统艺术价值,通过许多归属大篆的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等留传下来的古人佳作,发挥其影响力。
  • 新年元旦新桃换旧符,家家户户最常见的单字斗方春贴是哪个字呢?摘冠的当属“福”字。这个福字不仅是庶民百姓热爱,也为朝廷皇室钟爱。为什么从帝王到庶民家,新年都尚“福”迎“福”呢?在中华文化中“福气”到底从何而来?
  • 在两周金文书法中,《虢季子白盘》铭文与众不同,艺术性相当突出。它流淌着创意者与书写者的人生境界及道德标准,负载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气息,隐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且具创意精神。《虢季子白盘》铭文在章法上,兼具传统和独特的审美性,寓古寓新、亦古亦新的境界显示其表现技艺之炉火纯青。
  • 神传汉字还有许多妙解法,类似各种灯谜的作法。拆字、合字、妙会等等是汉字具有的特色文化之一,在灯谜中常用,古代读书人也喜爱玩玩这种文字游戏,透过玩字、猜字也能预测考题,端看猜者的妙解智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