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的遐想

作者:胡汉威

相片是不会说谎的家书,是翔实记录的家谱,记载着父母对我们的恩赐和爱护,印记着父母对我们的呵护和关心。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260
【字号】    
   标签: tags: , ,

整理抽屉时翻出一大叠相片,是多年前在大陆拍的,其中很多还是黒白的,因保管得好,仍然很真实新清。相片里父亲神情严肃,专注的表情总似在思考,母亲就不一样,性格开朗乐天爱笑,一辣一甜、一硬一软。他俩去世很多年了,看到相片仿佛又看到他们,想起他们,想起他们平凡中的不凡。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曲折的,但父母的经历更是曲折也特别艰难。我们生活在农村,那时,人们吃不饱穿不暖,除了苦难和险阻,就是无为和无聊。每天从早到晚在田里劳动,春来夏至晒又热,秋去冬来寒又冻,到头来也只是八分钱一日,连买包生切烟丝都不够,这样的生活是万般无奈又百孔千疮。我家人口多,那种艰难真如在汪洋中漂流般绝望。

那个时代,城市是天堂,农村是地狱,这是全社会人的共识;向往大城市,逃离穷农村,又是全社会人的希企。

为什么把人分成两个层级两大类别,是政策的歧视还是政府的偏颇?是便于管理还是利于奴役?什么原因也罢,反正这就是现实和现状。

有了机会,我全家人搬离农村去县城居住。当我们在新环境中享受生活,也奋力拼搏的时候,父亲是不满现况的,总是多愁顾虑的说:经过鬼哭魂断的三年饥荒,十年腥风血雨的文化大革命,受灾要比命还长,总有种离开的想法,有种或会再来的担心。虽不能离开未能离开,思想要有这个弦,行为上要有这个影。

父亲的顾虑愁忧是有社会根源,不是无缘无故的,他还说政府只讲政策不重大法,政策是一时的活的易变的,大法是经纬的硬的不变的。法如人的名字,长期的永久的不变的,政策似人的号人的字或人的笔名,短期的随意的随时改动的。

父亲虽然不会也无法左右大局,但对大局上的认识是淸晰警觉的,是一种睿智和超越。他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教育方式是引导启发而不强迫,这使我们小孩都很乐意接受。生活上他“宁好将就也不坚持固执”,这是他为人处事的灵药妙法,母亲最喜欢父亲的也是这一点,将就的背后,是他没有表达出来的满满柔情和担当。

我妈受的苦最多,时间也最长。在农村,是越斗越争、越争越穷的阶级斗争时期,心灵的苦楚,生活的悲苦,是一天也嫌多的苦难日子天天缠着她,没有一时片刻的安宁。而这一张照片里,妈的笑容这样甜美,这是苦尽甘来才有的表情,她的笑容如花灿烂似果香甜,看得出,这是她在痛苦的尽头与快乐相遇,同幸福邂逅。

看着相片,看着父母,心里涌现对亲情无限的感恩和往昔的慨叹。这是不会说谎的家书,是翔实记录的家谱,记载着父母对我们的恩赐和爱护,印记着父母对我们的呵护和关心,深刻着父母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有着他们对儿女的殷切期望和寄托。

人说相片是生活的浪花,它拍打在石头上,溅出的是清晰的往事和曾经的轨迹,它是有生命的,它不但能动会跳,还在诉说生命的艰难和精彩。@

责任编辑:方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第七十九代直系子孙孔垂旭本周四(4月21日)前往中国北京演出话剧《他们向我袭来》(And Then They Came for Me)。他的母亲 – 孔家的洋媳妇孔珍妮同行。启程前夕,孔垂旭和孔珍妮分别接受了BBC英伦网的专访。孔珍妮用十分流利的中文,讲述了孔子思想的精华,以及孔子精神在孔垂旭身上的体现,还对自己作为唯一的“洋媳妇”被修入孔子世家家谱感到自豪。
  • “孔子世家谱”从春秋记录至今,是金氏世界纪录中“世界最长的家谱”,收录孔氏家族人数量超过200万人,是上一次修订后的3倍多。
  • 夏尔特大教堂(La cathédrale de Chartres)位于法国巴黎西南约80公里处的夏尔特市。教堂坐落在山上,经过几次的焚毁又重建,荟萃了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风格,那里有世界上最古老 的彩绘玻璃画,工艺精湛,精美绝伦。中世纪的时候教堂雕塑都是有颜色的,红、蓝、金、绿,非常鲜艳的颜色。在十六、十七世纪时的建筑不太喜欢用颜色,就把 颜色都擦掉了。如今,白天的教堂是石头本色,蓝天白云下,庄严而宁静;夜幕降临后,通过色彩斑斓的灯光秀,中世纪的原貌重现。
  • 在中华文明中,黄帝乃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 有德行的人会努力实践勤俭节约,它是一种美好的品行,自古就为圣贤所尊崇;奢侈挥霍无度,会招致德损家败。正所谓“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多媒体创作软体厂商讯连科技今天宣布,旗下相片编辑行动App“相片大师PhotoDirector行动版”下载量,已于Google Play商店冲破千万大关,跻身全球热门App行列。
  •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 大纪元每天为读者梳理翻墙必看的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