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珍事】贫困亲教子 成就儒学大家

作者:陆文

家教珍事。(小玉/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246
【字号】    
   标签: tags: , , ,

李颙(读庸),字中孚,号二曲,盩匡(今陕西周至县)人。他是清朝著名思想家、理学名士,在关中一带极为有名,与当时的黄宗羲、孙奇逢,并为清初的三大儒。后来,曾应邀到江南的无锡、江阴、靖江、宜兴等地讲学,所到之处求学者云集。后返回陕西,江南人士仍十分怀念他。常州的延陵书院甚至画了他的肖像,表达对他的思念。

晚年时他居住在陕西富平,一心钻研学问,杜门谢客,除了当时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来访,他破例与之交往,热情款待外,其余客人一概不见。他不肯应清廷征召而出来做官,曾多次婉拒。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西巡曾召见李颙,意思是要他出来做官。李颙不肯应召,派他的儿子李慎言到康熙帝的行在呈述不出来应召的情由,并将自己的《四书反省录》等著作,送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也受其感动,御书“操志高洁”四字,褒奖他。

李颙的父亲早逝,家中十分贫穷。他从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与早年其母亲(彭氏)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当李颙年幼时,他的父亲李可从在明朝任官。这时适逢张献忠起义,李可从奉命跟从巡抚汪乔年去讨伐。

临行前,他将自己的一颗牙齿拔下交给他的妻子、李颙的母亲彭氏,对她说:“如果战败了,我将死于沙场上,你好好地教育我们的儿子!”后来果然战败,李可从也死于战场上,遗骨都没有能够运回家。彭氏将丈夫的牙齿,埋葬掉,将坟墓称作“齿冢”。

李颞家中十分贫穷,彭氏为了抚养儿子可说是历尽艰辛。她抱定主张,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才。旁人见他们母子俩无依无靠,生活无着,便劝彭氏道:“与其这样贫困,不如让你的儿子干活养家吧!”还有的人更为热心,要介绍李颙到县衙门中去当差,以解决母子俩的生活问题。对此彭氏全都不同意,她坚持要儿子跟从老师读书。但是由于家贫交不起学费,所以没有一个老师肯收下李颙这个穷学生。

这时彭氏对儿子说:“有经书在,何必一定要找老师!”于是,她亲自教儿子读书,每天将忠孝节义之类的事情讲给儿子听,督促儿子好学上进,向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看齐。

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极其艰辛,有时几天都没有吃的,照样坦然处之。在母亲的教育下,李颙不仅安于贫困,而且确实养成了高尚的节操。他超凡脱俗,以昌明理学为己任。人家送东西给他,尽管家中十分贫穷,他也不肯接受。有时送过来、送回去,往返十来次,最终他还是不肯接受。有人劝他说:“互相交往赠送礼物,虽然是孟子这样的圣人,有时也不拒绝。”

李颙回答道:“像我们这样的人,凡事都不如孟子;即使这一件事,不遵照孟子的办法去做,也绝对没有什么害处。”

正因有了母亲彭氏的悉心教育及李颙本人的善于接受教育,自觉砥砺情操,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学大家。

(《清史稿‧李颙传》、《国朝先正事略》)@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