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汉武帝慧眼识人 司马相如献上林赋

作者:古春秋

明代仇英绘《汉武帝上林出猎图》(局部),是根据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描绘的场景创作出来的。(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715
【字号】    
   标签: tags: , , ,

汉朝最具有代表性的文体就是赋。汉赋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宣化、讽谏、颂美、招贤等。

一般认为,《诗经》是汉赋的源头,汉赋是诗的流变。汉朝在汉武帝手里达到空前强盛,与汉武帝雄才大略相映衬的,是汉赋的成熟。赋大体是表现帝王的功德功业,言辞极富华丽,体制极富宏大,可以“抒下情而通讽谕”“宣上德而尽忠孝”,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基本上是这类作品。

尤其是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确立了“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奠定了铺张宏博的大赋体制。汉赋自司马相如以后,主要内容都是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后代的赋家沿用不改,于是形成了一个赋颂传统。

司马相如才华横溢,其作品在他生前就很有影响。据说,汉武帝读他的《大人赋》,有飘飘然凌云而飞的感觉;汉武帝为了保全他的著作,还曾派专人去相如家中收集。司马相如富有传奇性,尤其是与汉武帝的缘分,为后人津津乐道。

汉武帝与司马相如

汉武帝本身就是汉赋大家,对于汉赋作家更是极力招揽,一即位就安车蒲轮征召已经告老还乡的汉赋名家枚乘来京,枚乘不幸死于半路上,又征召枚乘之子枚皋进京“待诏”。枚皋为名家之后,自己同样也是汉赋名家,对司马相如却非常敬重。

《汉书‧枚乘传》附枚皋传记载:“皋赋辞中自言为赋不如相如。”一时之间,汉赋名家如东方朔、枚皋、严助、司马相如等,均聚集到汉武帝身边,获得重用。国家有什么大事,如巡狩封禅、游猎宴飨,汉武帝便让这些汉赋名家作赋以彰显其事。

汉武帝与司马相如的缘分就是从赋开始的。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汉武帝)。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借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这里是说,蜀人杨得意担任管理皇帝猎犬的官员,得以侍奉汉武帝。有一天,汉武帝无意间读到《子虚赋》,不禁拍案叫绝,大为赞赏,他以为能写出这样好文章的人可能已经作古,遗憾不能与作者一席谈,以“独不得与此人同时”为恨。

汉武帝身边的杨德意马上说:“陛下,写这篇赋的人是臣的同乡司马相如,现在成都闲居。”

汉武帝听了又惊又喜,马上派人召司马相如来京。司马相如到了京城之后,汉武帝接见了他,问他《子虚赋》是不是他写的。司马相如回答说:“是的,《子虚赋》正是臣写的。不过,那是写诸侯的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若准臣陪陛下游猎,臣可写出天子游猎赋献给陛下。”

汉武帝让尚书赐给司马相如笔和简帛,安排住处,给以礼遇。第二天,汉武帝带司马相如等人去上林游猎。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武帝始换上戎装,率领大队人马去长安城西南一带打猎,吾丘寿王为之规划区域界限,扩大上林苑,为天子游猎行乐之地。

司马相如亲眼见到天子游猎的场景,不久就写出了《上林赋》,呈献给汉武帝。《上林赋》内容上与《子虚赋》相衔接,但更见风采,其题旨是以“子虚”为空言虚语,用来称说楚国之美;“乌有先生”,意思是“哪有此事”,用来替齐人诘难楚国;“无是公”,即没有此人,用来阐明天子的道理。这三个人物,互设问答,彼此唱和,纵横铺写,凭空假藉这三个人做文章,用以推想天子、诸侯的苑囿游猎之事。赋的末尾一章归结于节俭,用以讽谏天子。汉武帝读了,十分高兴,封司马相如做了郎官(帝王的侍从官)。

《子虚赋》与《上林赋》,在被编入传世《文选》时,被合成一篇,名为《天子游猎赋》。王世贞《艺苑卮言》称:“《子虚》、《上林》材极富,辞极丽,而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意极高,所以不可及也。”

司马相如从武帝到长杨宫打猎,目睹武帝登山涉水,率先追逐野兽,即上疏劝戒,认为这样做很危险,应避免不测之祸,“虽万全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武帝读过《谏猎书》后,既夸赞司马相如以情相谏,又将其作为美文欣赏。

据班固《汉武故事》记载,司马相如与汉武帝关系密切,好到可以商量交换文思:“上少好学,招求天下遗书,上亲自省校,使庄助、司马相如等以类分别之。尤好辞赋,每所行幸及奇兽异物,辄命相如等赋之。上亦自作诗赋数百篇,下笔即成,初不留意。相如作文迟,弥时而后成,上每叹其工妙,谓相如曰:‘以吾之速,易子之迟,可乎?’相如曰:‘于臣则可,未知陛下何如耳?’上大笑而不责也。”

中国历代皇帝中,汉武帝的文章可以称得上非常出色。他的诗作《瓠子歌》、《天马歌》、《西极天马歌》、《李夫人歌》、《思奉车子侯歌》、《柏梁台诗》等等,气势磅礡,颇有王者之气,被徐祯卿《谈艺录》誉为“壮丽鸿奇”。《秋风辞》影响很大:“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汉武帝是西汉唯一一位有辞赋作品传世的皇帝。《汉书‧艺文志》载:“上所自造赋二篇。”颜师古注云:“武帝也。”这二篇赋中的一篇应是《汉书‧外戚传》载录的《李夫人赋》,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悼亡赋的开山鼻祖。明人王世贞以为其成就在“长卿下、子云(杨雄)上”(《艺苑卮盐》)。@#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汉代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项成就就是造纸术。直到今天,纸依然是日常使用的书写材料,是为数不多的使用了近两千年而没有被淘汰的伟大发明。
  • 蔡伦的造纸术是近代木浆制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途径。现代造纸技术发达,以机器代替人工,但造纸的基本原理、工序和所用的原料与蔡伦在1900年前的造纸术基本相似,没有太大的变化。
  • 短暂但影响深远的秦朝在中华历史大舞台谢幕后,迎来了又一个辉煌的王朝:大汉王朝。“汉朝”的名字源于汉高祖刘邦的“汉王”封号。汉朝初年的惠帝、文帝、景帝十分崇尚黄老之道,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因此政宽人和,天下富足,礼义兴盛,百姓安居乐业。景帝驾崩后,武帝即位。其在位共54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统治时间占整个西汉王朝的四分之一。
  • 隶书字体庄重,结构为略显宽扁的长方形,横画长而直画短,书写方法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 年轻的武帝即位时,天下太平,经济富裕,而这得益于其祖父辈们的“文景之治”。《史记》载,当时官仓里是新粮压旧粮,钱库里的钱数不胜数,多的串钱的绳子都断了。街巷中,许多百姓都有自己的马匹,田野中更是牛羊成群。老百姓是丰衣足食。然而,武帝并不想做个太平皇帝,年轻的他内心有着灭匈奴、抚四方、一统天下、施仁德于百姓、光大祖宗基业的远大理想。他即位后采用新纪元,即以建元为年号,就是在昭示自己宏业的开端。这一纪元方式为后世皇帝所仿效。
  • 在窦太后的干预下,雄心勃勃的汉武帝推行的建元新政遭遇波折。为了不违逆祖母,汉武帝选择了纵情山水,打猎游玩,扩建上林苑,与文人雅士吟诵歌赋。不过,他内心并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期间,汉武帝做了两件对其日后影响巨大的事情,一件是派张骞出使西域,一件是巧妙救援南方的东瓯国。
  • 邵雍从物理性命学的研究中,体悟到人的立身处世、言谈举止都必须遵循天理,达到“内圣”。因此,邵雍先生一生都非常注重自己道德品质的修养。
  • 立秋每年约在阳历8月7-8日间到来。立秋在二十四节气中是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一种节气。梧桐是立秋的代表植物,一叶知秋,南宋宫中有报立秋来的仪式,少不了梧桐。唐宋立秋应时风物诗妇女童子剪戴楸叶,表秋意。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来了,物候中少不了寒蝉,;立秋俗谚,看雷、雨、热度的脸色。
  • 中国一度盛行一个风俗,就是对写有文字的纸特别珍惜,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遵循一种规则:写有字的废纸不可随意丢弃和践踏,要将它们收集起来,焚烧成灰,称为“字灰”。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要开坛祭祀造字的仓颉,然后将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称为“送字灰”或“送字纸”。那个时候,中国各地都建有专门焚烧字纸的“惜字塔”。惜字塔又名惜字楼、字纸楼、字型档塔、圣迹亭、敬字亭等等,用于焚烧收集的废纸残书。敬惜字纸的习俗曾经给中国带来醇厚的文明与道德风尚。
  • 按照司马迁的记录,汉武帝是“悉延百端之学”。而其施政思想中除了王道(儒家),还包含 霸道(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等。要知道,五经中的《易经》也是道家和阴阳家的经典,《书经》则是夏、商、周三朝的行政法典。显然,汉武帝尽管重视儒家学说,但却不拘泥于一家,而是为了其统一大业,选取诸家学说中有用之处为其所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