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汉武帝识英才 司马相如妙文平巴蜀

作者:古春秋
font print 人气: 127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年少就喜好读书习剑。学业大成之后,爱慕蔺相如“秉然正气,不惧霸气,而完璧归赵”的为人,希望像蔺相如那样建功立名,就更名叫“相如”。司马相如凭着家中的资财做了郎官,侍奉孝景帝,汉景帝不喜欢辞赋,看中的是司马相如的骑射本领,提升司马相如为武骑常侍,但这个职位并不符合他心目中的喜好。这时,正赶上梁孝王来京朝见天子,一批辞赋名家如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人随同前来,司马相如见了很喜欢他们,藉有病辞掉官职,到梁国去做客、游学。梁孝王让他同各位儒生住在一起,司马相如和儒生们及游说之士相处了几年,创作了《子虚赋》。

司马相如卓文君

汉景帝中元四年(公元前146年)梁孝王刘武死后,司马相如辞归回家,途经梓潼时,广汉郡(都治梓潼)太守赵护,慕相如之名,挽留司马相如暂住梓潼,司马相如即住于神山(即长卿山)读书、写作、讲学。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始离梓潼回成都。

这时,司马相如的家境已经衰败,贫穷无以为生。他与临邛县令王吉是好朋友。王吉平素很仰慕相如为人,告诉相如说,如果他长年出外求职做官而没有结果的时候,可以去找他。司马相如前去投奔王吉,住宿在临邛城下的都亭之中。王吉对司马相如非常恭敬,每天前往拜见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起初还接见他,后来就称病,派随从去谢绝王吉,而王吉对待司马相如越加谨慎庄重。

卓王孙和程郑是临邛城有名的富人,卓王孙家中有八百个家仆,程郑家也有几百人。两个人听说司马相如是县令王吉的贵客,就约好准备酒饭请司马相如,并邀请县令赴宴。

县令王吉赴宴,卓氏请来的宾客数以百计。到了中午时分,派人去请司马相如,相如却借口有病不能前往。王吉看司马相如不来,一口饭也不敢吃,亲自前往迎请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迫不得已,只好前往。司马相如到临邛,有车马随行,举止雍容典雅,甚为俊美,一出现在卓王孙的高贵宾客宴会上,“一坐尽倾”。

酒兴正浓之际,王吉捧琴上前,说道:“我听说长卿琴艺超绝,希望能弹奏一曲。”相如辞谢谦虚了一番,就弹奏了一两支曲子,整个宴席的宾客都为他的才气所倾倒。

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新近守寡,喜好音乐。卓文君容颜美丽,《西京杂记》记载“文君娇好”,“眉色如远山”。卓文君不仅相貌美好,而且才华超众。

卓文君偷偷从门缝间窥视,心里喜欢。司马相如也很喜欢卓文君,他用琴声表达自己的心意:“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兮求其皇。”司马相如的“琴心”,只有卓文君能领会。宴会过后,相如用重金买通文君的侍者,以转达自己的倾慕之情。于是卓文君趁夜逃出家门,与相如私奔,一同去了成都。

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后大怒,断绝了文君的经济来源。相如与文君在成都家徒四壁,分文皆无,十分穷困。于是夫妻二人决定回临邛,开了一家酒店。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相如自己身穿牛鼻围裙,和雇工、奴婢们共同操作,在市中洗涤酒器。卓王孙听说后,感到很耻辱,连忙分给文君一百名家仆,钱一百万,以及各种嫁妆。这样文君同相如回到成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汉武帝即位,读《子虚赋》,复召司马相如为郎。汉武帝雅好文学,他们君臣相知,如鱼得水,司马相如才艺大展。汉武帝开疆拓土,抱负非凡,影响所及,司马相如的文风自然添加了更多的豪迈和磅礡之气。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载:“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汉武帝开疆拓土,雄才伟略,也感染了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也很想为朝廷建功立业。

司马相如妙文平巴蜀

汉武帝识人任人,破格任用司马相如为钦差大臣,相如得以在一年之中两度出使,喻巴蜀,通西夷。

事情是这样的。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番阳令唐蒙为中郎将,奉命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焚中的道路,征发巴、蜀士卒一千人,郡中又多派一万余人水陆转运粮食,三年还没有完工,他就用战时军兴法诛杀了一些违抗命令的少数民族首领,引发巴蜀骚乱。

汉武帝闻知此事,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派司马相如出使巴蜀,去抚慰因唐蒙征用巴蜀民众修石门道(从今宜宾经贵州至昆明的道路)而引起的民怨。抵达蜀地后,司马相如用“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的道理,写了一篇《喻巴蜀檄》以传达朝廷旨意,稳定民心,一面说唐蒙“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一面又说“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此举恩威并施,效果良好。

司马相如回京上报,提出通使西夷比通使南夷更为有利:“邛、筰、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这个意思是说,西夷的邛、笮(今西昌等地)、冉駹(今雅安等地)也愿归附朝廷。这个建议正合汉武帝心意。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司马相如被汉武帝任命为中郎将(秩千石),再度建节出使西南夷,接受南夷邛、笮、冉駹等部的归附。中郎将秩比二千石。建节,即持节,相当于后世的尚方宝剑。

司马相如受汉武帝委派,一年之内,两度衣锦还乡。蜀郡太守亲自到城门外恭候,县令为先导,受到当地官民热烈欢迎。司马相如也没辜负汉武帝的期望,兵不血刃地抚平西夷,拆除旧有的关隘,扩大蜀郡十多个县的疆域,把诸多蛮荒之地纳入大汉帝国的版图。

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被称之为“安边功臣”,名垂青史。

东汉史学家班固称赞:“巴、蜀、广汉本南夷⋯⋯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王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

据记载,司马相如完成皇令后,偕同卓文君一道进京就任新职,途经梓潼时,同卓文君一起再次到他当年读书、作赋的神山。他们夫妻二人步入林间小道,但见松柏千嶂,野花飘香。层林冠盖,郁郁葱葱。北眺梓潼山(今七曲山)苍翠如画。鸟瞰县城,历历在目。山下潼水潺潺,小舟点点,一副清新、飘逸的画卷,令他们夫妇二人难以割舍。

清刑部尚书王渔洋,乾隆年间入川经过梓潼登临长卿山时,即写有《长卿山》一诗,将此山誉为是卓文君留下的一弯黛眉。诗云:“泛舟潼水碧潺湲,一抹青峰想玉颜。留得文君好眉黛,薄云初散长卿山”。@#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汉代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项成就就是造纸术。直到今天,纸依然是日常使用的书写材料,是为数不多的使用了近两千年而没有被淘汰的伟大发明。
  • 蔡伦的造纸术是近代木浆制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途径。现代造纸技术发达,以机器代替人工,但造纸的基本原理、工序和所用的原料与蔡伦在1900年前的造纸术基本相似,没有太大的变化。
  • 短暂但影响深远的秦朝在中华历史大舞台谢幕后,迎来了又一个辉煌的王朝:大汉王朝。“汉朝”的名字源于汉高祖刘邦的“汉王”封号。汉朝初年的惠帝、文帝、景帝十分崇尚黄老之道,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因此政宽人和,天下富足,礼义兴盛,百姓安居乐业。景帝驾崩后,武帝即位。其在位共54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统治时间占整个西汉王朝的四分之一。
  • 隶书字体庄重,结构为略显宽扁的长方形,横画长而直画短,书写方法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 年轻的武帝即位时,天下太平,经济富裕,而这得益于其祖父辈们的“文景之治”。《史记》载,当时官仓里是新粮压旧粮,钱库里的钱数不胜数,多的串钱的绳子都断了。街巷中,许多百姓都有自己的马匹,田野中更是牛羊成群。老百姓是丰衣足食。然而,武帝并不想做个太平皇帝,年轻的他内心有着灭匈奴、抚四方、一统天下、施仁德于百姓、光大祖宗基业的远大理想。他即位后采用新纪元,即以建元为年号,就是在昭示自己宏业的开端。这一纪元方式为后世皇帝所仿效。
  • 在窦太后的干预下,雄心勃勃的汉武帝推行的建元新政遭遇波折。为了不违逆祖母,汉武帝选择了纵情山水,打猎游玩,扩建上林苑,与文人雅士吟诵歌赋。不过,他内心并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期间,汉武帝做了两件对其日后影响巨大的事情,一件是派张骞出使西域,一件是巧妙救援南方的东瓯国。
  • 邵雍从物理性命学的研究中,体悟到人的立身处世、言谈举止都必须遵循天理,达到“内圣”。因此,邵雍先生一生都非常注重自己道德品质的修养。
  • 中国一度盛行一个风俗,就是对写有文字的纸特别珍惜,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遵循一种规则:写有字的废纸不可随意丢弃和践踏,要将它们收集起来,焚烧成灰,称为“字灰”。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要开坛祭祀造字的仓颉,然后将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称为“送字灰”或“送字纸”。那个时候,中国各地都建有专门焚烧字纸的“惜字塔”。惜字塔又名惜字楼、字纸楼、字型档塔、圣迹亭、敬字亭等等,用于焚烧收集的废纸残书。敬惜字纸的习俗曾经给中国带来醇厚的文明与道德风尚。
  • 按照司马迁的记录,汉武帝是“悉延百端之学”。而其施政思想中除了王道(儒家),还包含 霸道(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等。要知道,五经中的《易经》也是道家和阴阳家的经典,《书经》则是夏、商、周三朝的行政法典。显然,汉武帝尽管重视儒家学说,但却不拘泥于一家,而是为了其统一大业,选取诸家学说中有用之处为其所用。
  • 汉武帝还派出博士到各地寻访天下贤能,对于德高望重、鸿儒和有才能但不愿出仕之人,汉武帝则派礼官以隆重礼节迎接,恳请其入朝为官,此种方式称为“征召”。他曾以“安车蒲轮”请出枚乘和鲁申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