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美国大学对“文化盲”说不

人气 501

【大纪元2016年09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张岳综合报导)自2016年秋季招生起,包括多家常春藤名校、加州理工大学等在内的90多所美国大学共同启动了一项新的大学招生联盟录取系统(www.coalitionforcollegeaccess.org),还有更多大学在计划加入。该联盟鼓励9年级的学生就去该平台注册账号,和意向中的大学做长期而持续的互动。

学生和家长对大学招生联盟的这一举措应该做何解读呢?ACI南加州学院创办人、在美国教育界已耕耘三十年、辅导了上万名学生升入大学的郭培钧主任(Andrew Kuo)认为,这是美国大学在对“文化盲”说不,在对高分低素养的学生说不,在对临时编凑材料包装大学申请的人说不。

不关心他人的“文化盲”

一个人不认识字被称作文盲,现在有一个新的词叫“文化盲”。郭培钧解释说,对家人和社会缺乏关心、缺少文明礼貌,上电梯、开关门不为后面的人着想,两人站在走道中间聊天,不管有没有挡住别人的路等等,这都是文化盲的表现。他提醒,美国大学招生很注重这些。

申请美国大学,学生除了撰写自传,考SAT/ACT、AP,按流程递交申请外,一些还会被要求面试。郭培钧说大学招生人员往往不用看成绩,只通过学生的言行表现就可以判断该生是否适合该学校。何以见得?郭举了一个例子。

假设用一部摄影机将学生的言行,除了上厕所、洗澡等,全部都拍下 来,然后把脸遮住,将录像给其他人点评,问大家是否喜欢这个人:“你想不想跟这个人一起共事、生活、组织一个社团、一起出去玩?”如果其他人觉得这个人一天想的都是自己,对周围人发生什么事都没有热情,看到有人跌倒也不关心,开车不礼让甚至路怒,等等。郭培钧说,这些都不是大学要的人,甚至可以说,也不是社会接受的人。

社会参与很重要

学生在去大学面试的时候,还可能会被随机问到一些当前的社会事件,譬如美国大选、奥巴马的移民政策是什么,川普和希拉里有什么不同的政治观点等等。中国学生可能会反应愕然:“我只是个学生啊,问我这些做什么?”中国家长可能也不理解。

可是美国人、美国大学不这样看待学生。郭培钧说,作为高中毕业生,已经18岁,是成年人了,可以自由的开车、投票、结婚。“那怎么可以说这些社会事件你可以都不关心呢?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是你的国家,你将在这里工作,面对你的风险,承担你的责任,你不能说你对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如何都无动于衷。”

郭进一步举例说,譬如政治、经济政策会影响股市,股市会影响房价。假设房价大跌,学校经费吃紧,每个班的学生从20个人增加到40个人,大学也会停掉许多课程,进而影响到未来的就业。认真想一想会发现,宏观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体制、文化环境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自传展露价值观与责任感

在不面试的情况下,大学则通过阅读学生自传看其人格、人品等人生的发展潜力。郭培钧做了一个比喻,潜力就像一个没有孵化的蛋。即使是老鹰的蛋,如果不孵化,那和鸡蛋也看不出什么区别。要想把潜力转变为动力、实力,就得让自己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懂得去关怀他人,关心这个社会。他说,通过自传,学校想了解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学习成绩优秀、课外活动多就能顺利读取好的大学吗?郭培钧认为不一定。

据郭培钧介绍,大学招生联盟在其录取系统对学生如何撰写自传有一些指导意见,诸如,学校关注学生的价值观(Values)、信念和信仰(Beliefs)、对自我的认知探索(Self-discovery) 和责任感的培养(Responsibility),还有对家庭、社区应有切实的贡献(Contribution)。如果学生对责任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郭认为,那他/她的大学申请可以说已经垮了一半。

中国家长普遍的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在对孩子的学习上投资时间、精力、金钱,不遗余力。特别是在大学升学等关键点上,不少家长忙不迭的找中介去做大学申请的包装,忙的晕头转向,自己和孩子都紧张、有压力。郭培钧表示,这是个误区,家长没有弄清楚学校和社会要的是什么。

要教育孩子有思想

郭培钧认为,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应该是投资在思想上,也就是价值观和人生信念。这恰恰也是美国大学要的、社会要的。他说,“其实,美国大学招生委员看的是这个学生的生活态度和生命架构。”

美国的基础教学科目,如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辩论等,从小就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不仅“有知”,更注重“有识”,对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

为什么大学招生联盟鼓励学生在9年级就和大学保持互动?因为大学希望了解该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态度。郭培钧也建议家长和学生,培养孩子从9年级,甚至应该更早的从6、7年级就开始,让他/她认真的过日子、去体验他/她的生活、生命和人生,这样他/她的大学申请自传才会真实、生动和饱满。

学校与学生之间双向挑选

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和意向大学之间的长期互动,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学生挑选大学,大学也在挑选学生。而且这种选择并非选择所谓成绩最优、排名最高等等,而是选择是否最适合自己。郭培钧将其描述为门当户对。“中国儒家传统讲中庸,西方讲平衡Balancing,应该是一个意思。”他解释说。

郭培钧举例说,帕萨迪纳社区大学(PCC)的学生可能也非常优秀,IQ智商很高,但如果有机会去麻省理工大学(MIT),不一定能坚持下去,可能一个学期就会退校转学,因为学习的压力和学生的抗压力不成比例。“不同大学的学生,其思维方式会有所不同。好多名校的图书馆24小时开放,凌晨去图书馆,会发现有非常多的学生,他探索一个问题可能到凌晨三点、四点。学习态度不同。”

一位耶鲁的学生回来跟郭培钧说,她在读大一期间,每门课的教授要求学生平均每一星期要有400到1000页的阅读量。另一位耶鲁的毕业生说,当时他们平均每两天就得读完一本书。以前就有人说,美国大学易进难出。特别是顶级的大学,学业压力是巨大的,并非所有学生都能适应。◇

责任编辑:方平

相关新闻
ACI南加州学院郭培钧院长细说正能量教育
加州大学申请者何其多 人格教育定未来
人人想进加大 但你适合吗
ACI人际关系经典课程 5天改变孩子一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