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朱元璋的《教民榜》

作者:陈必谦

酌古鉴今。(小玉/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278
【字号】    
   标签: tags: , ,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时,那场元末战乱给他留下的是一片饱经创伤的景况:到处是荒芜的田地,流亡的饥民和无人收埋的尸骨……

文武新贵们可以弹冠相庆了,攻克元大都的捷报和一阵阵“万岁”的呼声,也着实令人陶醉。但是,作为开国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却冷静地考虑到了他所面临的严峻事实,“安民”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这位贫苦农家出身的皇帝来说, 农民的生活并不陌生,他也知道农民需要的是什么。

“四民之中,农最为劳。”他经常这样告诫太子及官吏们,“当春之时,鸡鸣而起, 驱牛秉耒而耕。及苗既种,又须耘耨,炎天赤日,形体憔悴。及至秋成,输官之外, 所余能几?或水旱虫蝗,则举家皇皇无所望矣!”“(农民)其所居,不过茅茨草榻 ;所服,不过练裳布衣;所饮食,不过菜羹粝饭。而国家经费,皆其所出。”农民承担了国家最基础的经济生产,明太祖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就必得让农民安居乐业!

有这样的想法和理念还不够,同时还必须有一套措施,来保证农民能够安心从事生产 。原则只有一个,那便是让农民和土地结合起来,所谓:“有土有民,何患不足?”办法也很简单,荒芜土地多了,招募人来开垦;无主田地多了,迁徙农民来分种; 没有农具粮种,由官府拨给;无力交纳赋税的,暂免征收……这都是人所共知的利农之举。但是,如果以为仅凭这些朝廷颁布的原则,就能让农民安居乐业,那就错了。还得要有行动,有措施。

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创伤,不仅是家园的破坏,亲人的丧离,还深深地伤及了人们的内心,战乱的惨状给人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当时人记述说淮右之军以人肉为军粮,恐怕不仅是杀人取乐,也是实在颗粒难得了。百姓除了饿死,便是沦为军口之食。那些军口余生的百姓,对于新朝的利农之举自是求之不得,但是要安于耕作,却也并非易事。弱不禁风的生产能力,一旦有风吹草动便无法维持。说是新垦之田一年免征,可是官吏征不俟期,百姓便弃田流亡。流亡成了农民对付官府的一种习惯性手段。

不过在这一点上,明太祖朱元璋比别人更有办法,因为他本人便曾是个最贫苦的农民。在朱元璋时代所建立的从上至下的封建秩序,还能督促农民从事生产。但要想使那些利农之举得到落实,就必须有一大批能够执行皇帝命令的基层官吏。从府州县官吏到乡间老人,明太祖朱元璋都作了具体安排。

每当府州县史来朝后,辞退时朱元璋总要训话一番:“天下新定,百姓财力俱困 ,如鸟初飞,如木初植,勿拔其羽,勿撼其根。然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贪者必腹人以肥已,尔等戒之!”但这还不够,他还把这种精神贯彻到基层的乡里。每个乡里都要置一个木铎(木铃),选派一些年长之人,每月六次边走边宣讲“劝农务本”的道理。各乡里还都置有一面鼓,凡到农忙季节,每天清晨击鼓催农民下田。有懒怠不务正业的,由乡里老人督责,里老若不劝督,则要责罚。各村镇乡里都张贴着《教民榜》,上面写着:

一、河南、山东农民中,有些人懒惰,不肯勤农务,以致衣食不给。朝延已尝差人督教耕种。今出号令,此后指示各该里敬请老人劝督。每村置鼓一面,凡遇农种时月,五更擂鼓,众人闻鼓下田,该管老人点闸。若有懒惰不下田者,允许老人对其责决。务要严切督导,见丁着业,毋容惰夫游食。若是老人不肯勤督,农民穷窘,为非犯法到官,本乡老人有罪。

二、如今天下太平,百姓除本分纳粮当差之外,别无差遣!各宜用心,以足衣食。每户务要照依号令,如法栽种桑、株、枣、柿、棉花。每岁养蚕所得丝绵,可以做衣服。枣柿丰年,可以卖钞使用。遇俭年可以当粮食。此事有益尔民。乡里老人平常应提督点视。敢有违者,予以家迁化外。(把懒惰之家迁至荒漠,作为惩罚。)

“教民榜”的内容,详明而严厉,易为农民所理解接受,而且这些耕种的规定, 都有法律赏、惩为后盾。在这层层督教之下,各地出现了一幅幅鸡犬相闻、耕牛遍野,繁荣的劳动和生活景象。

朱元璋的《教民榜》,在劝农安民为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有的史学家在谈到这些情况时说:“对农民吃饭穿衣问题的关切,与历史上的帝王们,加以比较,朱元璋确实是很突出的。”

(事据《明史》)@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太祖朱元璋,初定天下后,在凤阳建皇陵。丈量地界时,主管的官员上奏,认为在旁边的民家坟墓,都应该迁走。
  • 洪熙五年(1430),明仁宗朱高炽,感到国家的财政管理很不完善,有漏洞。特别是江南地区,更为严重。仅苏州、松江两个府,就欠应交中央政府的税赋粮食八百多万石。他希望能找到一个能干的官员,到那里去监督整顿这件事。他问朝臣们,谁能胜任这个任务?大学士杨荣,推荐了周忱。
  • 方孝孺,明朝著名文学家,曾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即便是一些长辈学者,也自叹不如。明太祖时,召见了方孝孺,见其举止端庄,学识渊博,十分欣赏,便命其为陕西汉中府教授。后太祖的儿子蜀王朱椿听说他很贤能,就聘为世子师。建文帝即位后,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并处处听从他的建议。可以说,建文帝对他有知遇之恩。
  • 明成祖的皇后徐氏是开国大将、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明史》载,她天资聪颖,幼年时便贞洁娴静,喜欢读书,堪称女中儒生。明太祖朱元璋听闻后,便将徐达召来说道:“朕与你是布衣之交,自古以来君臣相互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亲。你有这么好的女儿,朕想将儿子朱棣与她相配。”徐达马上叩头拜谢。而朱元璋将开国大将之女许配给朱棣,显然让朱棣得到了更多的助力,这样特殊的待遇在其他诸王(朱元璋的其他儿子)身上并没有出现。
  • 明成祖朱棣着衮龙袍像。(公有领域)
    明成祖永乐年间,不仅派郑和下西洋、陈诚去西域诸国,宣扬其“共享太平之福”的理想和天朝特有的礼制体系,展示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对于周边的近邻日本、朝鲜、南亚诸国,同样采取友好的对外政策,使其内心宾服。
  • 蹴鞠图,画像石
    最早的足球运动来自中国,起源于齐国临淄,古代叫做“蹴鞠”
  • 大报恩寺塔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并列,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也被视为“天下第一塔”。
  • 贪赃枉法的扰民官结果反被民所治,这在传统的社会秩序中,不能不算是一件新奇事。这是朱元璋的一大创举。
  • 为什么已经胜利在望的李自成要与崇祯议和呢?甚至提出割让西北为王,犒银百万、主动撤军等条款?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北京这座城池...
  • 9月16日CNN在其官网首页大篇幅报导了中国南京大报恩寺内的琉璃塔。今年9月,CNN记者特地到南京来参观重建后的塔,并撰文详述其的历史、重建过程以及重建后的样貌。文章称此塔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为什么琉璃塔的重建让西方人如此兴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