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 每逢佳节倍思亲 日暮“乡”关何处是?

作者:任采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CHRISTOF STACHE/AFP/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气: 65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重阳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

黄历九月九日,日月逢九两阳相重,称为“重阳节”,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个意味深长又鲜明的节日。 南朝梁吴均 《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桓景携家人登高避难的传说成为习俗,“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从此之后,在庶民大众间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历久不衰;在将相文人隐士中,重阳一到屡屡以诗词应和,或寄情思、或表心志,意味久久萦回。

思想起重阳节的诗歌,怀乡、思亲最是人间常情,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琅琅上口、传诵久远: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下这首诗的那年,王维年十七岁。他从故乡游学长安,寻终南之径。从此诗中,看到重阳时节,民间登高、插茱萸避邪的时俗。唐朝人很重视重阳节,承继登高聚宴的古文化,饮菊花酒欢对。

据《旧唐书》,王维为太原祁人,后移家于蒲州,成了河东人。蒲州在今山西永济县,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河东郡,在华山之东,王维昵称为山东。王维兄弟感情很深(注1),作客他乡的王维想起了的故乡兄弟,以忆山东兄弟为题,写下了这首诗,示现“ 独在异乡为异客”遥忆兄弟登高的情境。诗中一独、一遥字对两“异”字,展现少年游子孤独怀乡之情,凄苦的思念,重重深刻胸臆。九月九日长安都人登高华会,让王维触景生情,青春少年在逐功名路上忍耐离乡之苦,平日拢在胸匣中的家乡情景、思念,陡地涌上心头。

透过王维这首文字朴素、诗情深厚的诗,不雕、不琢突显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中国文化特色。

重阳佳节苏辙怀乡   一样思情两样乡情 

苏辙(公元1039年-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公元1057)他十八岁,功名早成,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科,传为佳话。

在宋哲宗年间,苏辙遭贬到了广东龙川。龙川县位于广东的东北部,东江和韩江的上游,对生在川中天府之国的苏辙来说,不若是天涯海角?龙川在宋时称循州,古佗城所在,在广东属历史最悠久的四个古县之一。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平定南越后,龙川县第一任县令赵佗即在此筑城设立治所,“佗城”因赵佗而得名。

宋元符元年(1098年),苏辙被贬迁龙川,苏辙在龙川17个月,居室在佗城西北一公里处的嶅湖畔。当时嶅湖屡遭东江洪水袭击,千亩良田受灾。苏辙见村民年不保收,生活艰苦,便倡仪村民在湖的东边再筑一堤防洪防灾。因为在嶅湖边上筑了厚厚实实的堤防,从此不管遇旱遭涝佗城都能保收。

苏辙在龙川心系民生,修筑堤坝集水灌溉、治旱涝,与乡民相处融洽。后人为纪念苏辙,将佗城嶅湖之堤称为“苏堤”(2)。此嶅湖“苏堤”不同于苏轼在西湖所筑苏堤。苏轼在惠州任职时曾来龙川与弟苏辙相会共游,吟诗赞美嶅湖秋色美景。龙川是否成了苏辙的第二故乡了?可以从他在龙川短短一年多写了两本地方志,《龙川略志》和《龙川别志》,看出他对龙川的投注。

这一年逢闰九月九日,苏辙与父老小饮,作了九月重九父老小绝〉诗。

一:
九日龙山霜露凝,龙川九日气如烝。

偶逢闰月还重九,酒熟风高喜不胜。

其二:
获罪清时世共憎,龙川父老尚相寻。
直须便作乡关看,莫起天涯万里心。

其三:
客主俱年六十余,紫萸黄菊映霜须。
山深瘴重多寒势,老大须将酒自扶。

那一年闰月还重九,寒露来过、霜降了,龙山露凝霜降向人寒。龙川虽处山之深瘴处,苏辙与父老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喜不胜。席间,苏辙与父老们,都是六十上下的人了,老将不言老,喝了菊酒寒势退去人也硬朗起来。苏辙遭贬来到龙川,“获罪清时世共憎,龙川父老尚相寻”,此地父老非常质朴热络不世故,不因苏辙获罪被贬而另眼相看,苏辙也把龙川直当故乡不作他乡看了。重九登高望远起思乡情,乡关何处是?“莫起天涯万里心”,地方父老的情义,和和煦煦温暖了逆旅游子的归心。

在〈闰九月重九与父老小饮四绝〉其四这一诗中,苏辙也点画出了他在龙川作此诗的时空。

尉佗城下两重阳,白酒黄鸡意自长。
卯饮下床虚已散,老年不似少年忙。

两度重阳(因为这一年闰九月 )竟日悠悠,晨起饮杯养生菊酒,让人活力苏醒,让人思定倥偬年少匆逝,短暂人生为谁忙?为何求

登高远眺 去国怀乡一寸心

国破山河在,九九重阳独登台;登高乡国渺,去国怀乡一寸心。元末年高士丁鹤年,壮年时遭逢国难。一个去国怀乡的天地旅者,逢重阳独自登高,怀抱怎样的情怀呢?

元末明初诗人丁鹤年 (公元1335年-1424年),先祖是回族人士,《大明一统志》卷五九记其生平:“丁鹤年,其先西域人。元末,因父、兄游宦,寓居武昌县之西山。博学能文辞,尤长于诗。性耿介,不混尘俗。”

他父亲以先祖献资元世祖世荫为武昌县达鲁花赤,定居武昌县,大哥和三哥两个兄长是元朝的进士。鹤年排行老五,一生不接受任何爵禄,以忠孝、孝悌传世,性情耿介、不混尘俗。鹤年十二岁时,父亲就逝世了。据《九灵山房集》卷一九〈高士传〉说鹤年:“年十七,而通诗、书、礼三经” ,又喜研究天方之法,善于诗歌、以诗自娱。

又据《丁鹤年集》附录载录,十八岁,遭遇兵乱,仓卒间奉母走镇江(世伯家;生母留在乡间)。母亲死后,转徙避地浙江四明,今之浙江宁波一带,战乱中曾经旅食海乡为童子师,或寄居僧舍卖药以自给。元朝灭亡时(公元1368年),鹤年当青壮34岁之时,不出仕明朝、笃尚志操。

鹤年流寓在浙东宁波的年代,当在元至正十三年至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541378年),某一年九月九日,秋高云静,鸿雁初初南渡,湖海秋色连波,水碧沙澄烟含翠,他登高游定海(注3)虎蹲山。

烟波渺渺。(罗瑞勋/大纪元)

亡国的鹤年,虽是埋首教书、卖药,高风亮节、劲操不灭,岂不若是一海中孤龙?从年轻到青壮,流徙东海处处为人着想,善予人、苦自吞,半生相交契阔好友不少,只是这一重阳佳节他却只想独身登高。为了啥?方寸间,去国怀乡的一丝心痛。每逢佳节,归期无期无穷恨!身在风光明媚的东海边,隐身江湖多年,江山与风月,难忘还是故国故土!于是,他写下了〈九日登定海虎蹲山〉:

东海十年多契阔,西风九日独登临。
天高云静雁初度,水碧沙明龙自吟。
篱下菊花怜我瘦,杯中竹叶为谁深。

凭高眺远无穷恨,去国怀乡一寸心。

鹤年此诗中,向陶潜〈九日闲居〉借景寄情,借东篱菊花映衬身影、投现自己去国怀乡癯瘦的身影;藉竹叶影深代指己身怀故国之深情,“篱下菊花怜我瘦,杯中竹叶为谁深”?这种托物借景的映衬抒情,和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反衬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尝在〈自咏十律〉(其二)中表心志,虽然凤历颁新政,但是鹤年以家世仕元之历,不忘故国不仕新朝,永怀心中的神社旧山川:

再拜帝尧新正朔,永怀神禹旧山川。

九九重阳登高佳节,高会难忘。凭高远眺,神骋唤乡思,一样节情,处处乡情。重九登高追旅思,有人欢歌,有人思亲神伤、也有人思乡黯然。

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

劳劳人生,倏忽西东,登高若逢夕暮,长日将尽,更勾逆旅哀伤。唐代崔颢〈黄鹤楼〉诗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湖北武汉黄鹤山(蛇山)黄鹤矶头有黄鹤楼, 相传建造于三国时代(公元223年),古传有仙人乘黄鹤过此处。宋陆陆游 《入蜀记》卷五记载, 旧传费祎在黄鹤楼得道飞升,后来忽乘黄鹤来归,故据此取名黄鹤楼。(注4)《南齐书‧志第七 州郡下》记:“夏口城据黄鹤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上也。”

驰骋青春、浪荡半生的崔颢写下〈黄鹤楼〉岂仅是思乡心切?面对长日将尽,人生无常、生命匆遽惹人神伤!向天喟问:生生逆旅,生命之乡关何处寻?昔日有得道成仙之人,一现乘黄鹤归仙乡之仙踪却未留下修仙之道,怅此地空余黄鹤楼之叹!

天地真是逆旅,哪里才是生命真正的故乡?古今之人,代代同叹:

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其七〉)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李白〈拟古十二首 其九〉)。

又逢重阳登高,追索生命真乡。渺渺瀚宇,世世轮回,千载悠悠,白云背后何处是真乡?万古过客上下追索,万里天涯莫作乡关。返本归真可有道?修心修命,若得归返生命真乡才是欢邦。

1:王维至少有四个弟弟王缙、王𦈎、王纮、王紞和一个妹妹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长期居住于辋川别墅,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本以六等定罪,其弟王缙愿辞刑部侍郎(即宪部侍郎)换取兄长免罪,后来以〈凝碧诗〉得到了赦免,王缙降官一阶。乾元年间,王缙被外放为蜀州刺史,时任尚书右丞的王维作《责躬荐弟表》称自己忠、政、义、才、德均不如王缙,请求尽削自己官职放归田里,换取赐王缙散职令其在朝廷。

2 沧海桑田,如今嶅湖已干涸“苏堤”成了“大路田”,尽是绿油油的稻田、菜畦。当时苏堤长一千多米,高2.5,堤顶宽2.5米,底部宽6米,厚实的梯形堤防。外墙为石砌,中间用沙土夯实,堤上的路面部分铺鹅卵石、部分铺青砖。苏堤是嶅湖的堤坝,又是古时龙川驿道上重要的一段,往南可至河源、惠州、广州,往东往北可达梅州、潮州、福建、江西。

宋代端平初年,循州(龙川宋时称循州)太守宋翊筑堤蓄水成嶅湖,从城濠开闸,灌溉堤下千余亩田。湖面纵横两公里多,水深可行舟。湖口有山叫湖山,湖内有湖光亭、飞跃亭、台隐堂、苏陈堂、关帝庙、嶅湖书院,有东桥、西桥、北桥、龙津桥、白云桥。元末至顺二年,嶅湖湖堤崩毁,后代屡筑屡崩。

明、清以来,湖水逐渐干涸,淤积成田。湖上亭、阁、寺庙虽不存,但湖内秋月潭、苏堤故迹仍可寻。“嶅湖秋月”是古龙川八景之一。“苏堤”曲折迂回,垂柳含翠,堤上拱桥如新月。苏轼与苏辙共游曾赋诗吟:“嶅湖湖水水澄清,最喜秋来月漾金,夜静问渠天在水,嫦娥推倒玉轮沉”。

3 :浙江宁波一带唐代就是望海镇,五代吴越改制望海县,宋朝改名直到康熙以前都称定海县,到了康熙一朝,改名镇海县。虎蹲山屹立海口如虎得名。

注4:陆游《入蜀记》卷五纪录:“黄鹤楼,旧传费祎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崔灏诗最传,而太白奇句,得于此者尤多。今楼已废,故址亦不复存。”今之黄鹤楼为后代所建。@*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崔颢的《黄鹤楼》被人们誉为题黄鹤楼的绝唱,严羽在《浪沧诗话》中称此诗是唐人七言诗第一。诗仙李白看此诗后也是“眼前有景写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时的伟大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文在艺术上可称“自然”,在风格上说得上“真”,是古往今来唯一的一个这样的诗人。
  • 王勃
    王勃(公元 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
  • 八仙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他们好打抱不平,惩恶扬善的事迹常被人称颂。吕洞宾灭蛟精之事即是一例。
  • 孟浩然(公元 689─740),是盛唐时期与王维齐名的大诗人。他与王维合称“王孟”,是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大多以写隐逸和田园生活而著称,其清淡、自然的诗风在唐诗中独树一帜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唐诗人崔颢登临黄鹤楼有感而发,所作的吊古怀乡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黄鹤楼也因此而名声大噪,成为一代名楼。
  •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燕子从南边飞回,忽上忽下叽叽喳喳地叫。姑姑要出嫁,我送她到国都的南郊。直到看不见她的送亲车队,(此时燕子的叫声)声声让我揪心。
  •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那一段日子,风中还夹杂着大量的雾霾;(他在朝廷中对别人也是一脸阴霾),他有时自我感觉顺心时会来看看我;我却希望他别让我去侍寝(莫往),也别再来找我(莫来),我有自己的事情须要思考。
  • 〈雄雉〉这首诗是南宫括在第一届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后来此诗亦成为王都大学学生的座右铭。
  •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留下的丰功伟绩足以令后世赞叹。汉武帝的武功与文治盛极一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