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张三丰(4) 大道真机

千古英雄人物张三丰。(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939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第二章 大道真机 若隐若现间

一、大道渊源

千古以来,中华子民生长在神州大地,这里流传着最古老的传说“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有着数不尽的神话故事——黄帝乘龙飞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以及令世界各族景仰的悠久文化——太极、河图、洛书、周易、八卦等。上古的这些文明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是神造的,人是神造的,人生存的环境是神给开创的。

本次人类文明之初,上帝命五帝相继降临人间,教化百姓。青帝太皞伏羲首先降生,观察天体运行规律,始有星纬之文,龙图河出,龟书洛呈,画卦造书,布德行惠;随后赤帝即炎帝神农降生,树植百谷,民得粒食;因水火有不可相离之兆,继而下降玄帝,在武当山道成飞升后,降妖除魔,荡秽除氛;黄帝位居中主,万神无越。史载黄帝“具修德,有茂德”,设立百官,建屋室,造舟车,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积无量功德于后世。当时,“耕者不侵畔,渔者不争岸,抵市不预价,市不闭鄙,商旅之人,相让以财,外户不闭。”那时的人心愉而不伪,事素而不饰,道统天下。看到“天下既理,物用具备”,黄帝乃前往黟山(今黄山)炼金丹。金丹炼成之时,有珠函盛霞衣、宝冠、珠履及玉壶盛甘露琼浆从空中降下。随后空中又降下白龙、彩幡、珠盖,黄帝携臣子七十余人乘龙飞天。众人见证这一辉煌的壮举,传颂后世。

明仇英画《帝王道统万年图》册:黄帝。(公有领域)

黄帝之后,圣人尧、舜、禹在大洪水期间下世,他们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完成世间使命后也修道圆满回天。

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坏、灭的规律,三界内物质皆有阴阳两性,造成人间的善恶同存、正邪相间。历经二千年的繁衍生息,春秋时诸子百家学说起,魔乱世间,混淆人的思想,创世主派老子下世传道,释迦牟尼传佛法,教导人重德行善,保持中华子民的道德水平相对稳定。

老子给人留下《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尽阐圣人修身治国之道与德。圣人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功成也不自居其功。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老子笔下的圣人,是中华子民的祖先黄帝、尧、舜、禹。老子道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随即西出函谷关,匆匆隐去。

二、佛道相争

佛教传入中土后,以其普世的慈悲,使百姓得到教化,得到中原皇帝认可,在中土迅速传开。

相信创世主最后度人回天的安排,为争取成为创世主最后传法传道的普度形式,一些修道者一改道家历代单传的传统,开始广招门徒。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拜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仙、奉老子为开山鼻祖、以《道德经》为圭皋的道教雏形,出现了历史上长达几百年的佛、道相争。

自南北朝,多次出现道士与僧人对论佛、道二教先后。辩论中暴露出当时佛教、道教的诸多弊端,结论是佛、道教皆非清净。如北周灭佛时,“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唐令狐德棻《周书》)。据当时文献记载:“缁衣(指僧尼)之众,参半于平俗;黄服(指道士)之徒,数过于正户。所以国给为此不充。”(北齐文宣帝《议沙汰释李诏并启》,《广弘明集》卷二十四)一半人口是僧、道,都不清净,道观、寺庙里妖雾弥漫。

隋唐两朝,僧、道争论不断。唐太宗专门为此颁发诏书规定道先佛后:

“老君垂范,义在清虚;释迦遗文,理存于因果。详其教也,汲引之迹殊途;永其宗也,弘益之风齐致。然则大道之行,肇于邃古,源出无名之始,事高有外之形。……况朕之本系,起自柱下。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自今已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郭本之俗,畅于九有;尊祖之风,贻诸万叶。”(《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

佛教密宗传入汉地后,因其男女双修之法不能被汉人接受,在唐武宗“会昌灭佛”时,密宗在汉地被铲除。《旧唐书》记载:“魏之后,像教浸兴。是由季时,传此异俗,因缘染习,蔓衍滋多。以至于蠹耗国风而渐不觉。诱惑人意,而众益迷。洎于九州山原,两京关,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逾此道。”

元宪宗八年(公元1258年)的佛、道大辩论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场辩论会,忽必烈亲临主持,参加辩论的高僧道众共有五百余人,道教在论辩中大败。结果道士十七人被勒令削发为僧,除老子《道德经》之外,其余道家书籍如《老子化胡经》等尽数烧毁,正本清源。

元朝蒙古人信奉藏密(喇嘛教)。佛道相争也侧面影响了人对修炼成神、返本归真的正信。中原大地,人们对中华千古流传道家修炼及神通功能的关系、概念,迷惑怀疑。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的一段记述,惟妙惟肖地描述人们失道的情形。“问:‘神仙之说有诸?’曰:‘不知若何。若说白日飞升之类则无,若言居山林间保形炼气以延年益寿则有之。’”(《程氏遗书》)连如此著名的“理学家”程颐都认为,却病延年则有,白日飞升则无,后世对道的理解下滑清晰可见也。

元末明初,张三丰大道成真,超凡入圣。随后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在大明朝再次兴起历史上崇尚道家文化的高峰,形成以玄天上帝为主神、张三丰为祖师的武当道家修炼法门,吸引了大半个中国的朝拜香火,高峰时,家家安鼎,户户炼丹。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点阅【千古英雄人物之张三丰】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秦王嬴政(后为秦始皇),顺天时、应地利、符人和、治百乱于一瞬,兴百废于一时,一统江山,正本清源,为华夏千古保正道、固良基,树万古丰碑。
  •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史记‧封禅书》《论衡》和《韩诗外传》等典籍均记载了自炎帝以来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实,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 都曾到泰山封禅。史载黄帝曾至泰山封禅。在大战蚩尤于涿鹿之前,黄帝也是选在泰山脚下,大聚众神。《史记‧封禅书》说,“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帝王当政期间要功勋卓著,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禅、向天报功。
  • 后世很多人一提及秦始皇,便想到“焚书坑儒”,并将其当作秦始皇残暴,毁坏历史、文化之所谓依据,不知真正准确史实。为正视听,还原历史真貌,本节将细述“焚书坑儒”史实、原委及意义。
  • 彭城大捷之后,项羽把刘邦当作主要目标。他调整兵力,联合了齐、赵、魏等国和九江王英布准备南北夹击,直捣关中。正在这时,归属刘邦的魏王豹见刘邦势衰,起了叛逃之心,与项羽联手,计划从侧面夹击刘邦。刘邦必先派辩士郦食其前去劝说,无功而返。不得已刘邦只能再次起用韩信,任命他为左丞相和大将,和曹参、灌婴等率兵击魏。
  • 在中国历史上,同一时期诞生两位神级名将是极其难得的,秦末却出现这一盛况:一个是千古无二的霸王,一个是用兵如神的兵仙。战场上双方主帅一出场,不等交锋,胜负即已决对出来,那就是谁的能量层次更高。对于韩信,他战胜楚霸王证明了自己的天才智慧能力以及历史地位,成为后世兵家称道的兵仙;对于项羽,即使最终败北,输在韩信手下,也不算辱没堂堂霸王之威名。
  •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兼并公孙瓒,据黄河以北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封号乌桓,北无后顾之忧。袁绍以其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自拥精兵十万、骑万匹欲南向以争天下。时曹操主豫、兖二州,兵不足两万,北有袁绍大兵压境,南有张绣、刘表不肯降服,东有刘备联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西有关右诸将观望。
  • 曹操外定武功,内修文学,统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横槊赋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诗篇亦多散佚,仅存乐府诗十八篇,共二十六首。李白对建安文学、尤其对曹操诗作可谓充分明了,以“蓬莱文章建安骨”来评价之。所谓“蓬莱文章”指其富含仙道内涵,是为建安文学风骨。
  • 公元627年阴历正月初一,大唐帝国改元贞观。正月初三,太宗在宫中大宴群臣,命乐工即席演奏大气磅礡、震人心魄之《秦王破阵乐》。其中之舞蹈部分,亦将“武”、“舞”结合,将沙场征战之“武”融入宫廷之“舞”,使男子阳刚之气尽显在中国传统古典舞中,被后世誉为中国古典舞经典之作。
  • 作为中国神传文化鼎盛期的唐代,其繁荣文化就世界而言,可称得上无与伦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