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的两位大恩人

作者: 默安

宣帝初即帝位,很关心百姓疾苦,他常常说:“百姓最恨的是贪官和酷吏。没有贪污,没有冤案,心里就踏实了。”(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239
【字号】    
   标签: tags: , , ,

宣帝自幼吃苦 清政爱民

汉昭帝刘弗陵,八岁继承汉武帝的皇位,可惜二十三岁就死了。谁来承接大统呢?最后找到卫太子刘据的孙儿——刘询,他就是汉宣帝。

刘询是在苦水里泡大的。当初卫太子“造反”不成,上吊自杀,夫人史良娣和两个儿子同时遇害。小孙儿才满月,名叫刘病已(后来叫刘询),被关在监狱里。也是这孩儿有福,碰到一位好心肠的监狱长丙吉。他可怜婴儿孤苦无辜,在女犯人中找到两个人,安排给孩子喂奶,不久,又让他们迁居到比较干燥的地方监狱,总算让刘询活了下来。

后来,方士们煽动汉武帝,说长安的监狱里有“天子之气”,怕是刘氏的江山坐不稳,武帝因而下令处决中央监狱的囚犯。幸好这孩子早已移到地方监狱,朝廷使者来查访,监狱长丙吉严辞拒绝:“皇帝的曾孙儿就关在这里。一般的老百姓也不能冤屈,何况是这孩子呢!”堵住大门,硬是把使者轰走。使者把丙吉的言行回朝报告给汉武帝,汉武帝一阵伤感,立刻下令大赦天下。刘询的外祖母和舅父出面,才把这孩子抱出牢房。

武帝死后,继位的昭帝是刘询的叔祖父,把他接到宫里养起来。掖庭长官张贺是卫太子的老部下,对这孩子很有感情,自己掏钱教他读书。昭帝死时,刘询已是十八岁的青年了。当时辅政的霍光负责挑选继承人。监狱长丙吉把这位皇家后代的情况上报,认为他懂得艰难辛苦,又知书识礼,是个适合的人选,于是请他出来当了皇帝。

宣帝初即帝位,很关心百姓疾苦,他常常说:“百姓最恨的是贪官和酷吏。没有贪污,没有冤案,心里就踏实了。”他特别重视选择太守和县令,对受贿搞冤狱的人,毫不客气。

每年秋季,处决囚犯时,他(宣帝)都要去议事堂,亲自审查案卷,努力减少冤屈。因此,汉朝的清官,不居功,不骄傲,谦虚谨慎,替老百姓着想的官员多。很多清官大都出在汉宣帝时代。

皇帝的两位恩人 是如此作风

丙吉是保护和推荐汉宣帝的人。他当御史大夫后,绝口不提过去的事,连朝廷大臣们 ,也完全不了解那一段隐情。后来有个曾经在狱中喂奶的婢女则氏上书诉说自己当年的功劳,要求丙吉作证,这样才把往事公开出来。

宣帝知道了,非常激动,封赏了一大批恩人。特别封丙吉为博阳侯。丙吉上书推辞说 :“我现在毫无功绩,凭什么要接受厚赏呢?”

宣帝答复他道:“我封赠你,是要报德。你退回侯爵的大印,是陷我知恩不报,成为无情无义的人啊!”

丙吉虽然接受了爵位,依旧谦虚勤谨,绝不居功自傲,后来当了丞相。

他特别能够容忍别人的小过失。比如,丞相府的马车队长爱喝酒,有一次,跟丙吉出车,醉得不省人事,在车上大呕大吐,弄闹得一塌糊涂。主管人要开除他,丙吉不同意,说:“因为醉酒而开除掉,他以后怎么见人?还是原谅他吧,污脏了我的坐褥 ,拿去洗洗不就行了吗?”这位嗜酒的队长对边塞的情况很熟悉,后来还立了大功。

有一天,丙吉上街,恰逢皇帝准备出行,路上戒严。一群流氓偏偏在大路上械斗,死尸狼藉,没人来管。丙吉只当没看见,根本不理睬。忽然一条黄牛从旁边窜过,呼呼喘气,舌头伸在嘴巴外面,白沫直流,原来牧童正追它呢。

丙吉赶忙下车拦住牧童,问他追了多远?为什么那样热呢?表现得特别关切。

部属大惑不解:“你不问械斗死人,偏问喘气的牛,怎么回事?”

丙吉解释道:械斗死人,是长安京兆尹的责任,该逮该杀都由他们处理,宰相哪管这些小事!现在是仲春季节,天气不该太热,牛却那样喘息,如果跑得远,跑得累,是正常的;要没跑多少路,热成那样子,说明地气上升,应该及时下种。宰相管的就是这种大事情。部属们听了,都很敬佩。

汉宣帝的另一位大恩人是张贺。他曾私下出钱,请老师教授刘询。等到刘询成为皇帝 ,张贺已经死了。他的兄长张安世,也是位谦谦君子。宣帝为了报答张贺,特地封赠侯爵,设置二百户守墓人。张贺没有儿子,过继来的张安世的小儿子张彭祖,小时候曾和宣帝同堂读书。宣帝特地封张彭祖为关内侯。张安世一律推辞。宣帝说:“这一切不是给你的,全是为了张贺呢!”张安世才没敢多说。

张安世父子都是侯爵,权势很大。但他们处事非常谨慎,增加的俸禄一概不要。张安世每次参与朝政讨论,作出决定后就请病假,把自己关在家里,好像根本没过问似的。别 人问起,更是一字不漏。有时还假装到丞相府去打听,仿佛别人所问的倒是新闻呢!这样一来,任何人也不知道他是大政方针的参与者。

他曾推荐某人,某人果然升了官。这人专门来感谢,他怒目圆睁,呵叱道:“推举人才,为国家办事,是我们的责任,完全是公事公办,你怎么搞成私人感情呢?太不像话了!”从此不和这人来往。

有位郎官立了大功,久久没有升调,向张安世申诉。张安世说:“你有功劳,朝廷心中有数;作为人臣,应该努力做事,怎么自己跑来夸耀呢?”说罢,挥手将他赶出大门。不久,这位郎官得到提升,他哪里料得到:这恰恰是张安世举荐的呢?

像张安世和丙吉这样的人,在汉宣帝时期,还不是个别的。为什么呢?上行下效,自然形成了良好的官风和民气。

(事据《资治通鉴》及《通鉴记事本末》)@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这位善良清官的心里,老百姓的事比地大,比天高;区区乌纱帽,何足道哉!
  • 王翱,是明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连续五朝的廉吏。他身居官场几十年,虽位高权重,但他始终保持公正、廉洁的品质,以身作则,表率群臣,留下.....
  • 世纶之丑,丑得出格,丑得史上留名。《巢林笔谈》记:“漕宪施公,貌奇丑,人号为‘缺不全’ 。”意思是漕运总督施公,面貌奇丑,人们称呼他为“缺不全”。我泱泱中华,科举进仕之人,虽不能个个是“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却素有定规,六根不全、五官不正的人不能读书做官,一介英名留青史的高官,面貌又怎可如此之丑陋?
  • 上联化用明代清官于谦的诗句“清风两袖朝天去”忆此生做官不曾贪婪。一个“入”字,让人感到似有清风真的吹拂自身,十分传神,且又暗喻廉洁之风长驻己怀。
  • 风尚,从国家用度、官场风气,到宫廷生活、民间风俗、道德信仰⋯⋯无不涵盖其中。决定社会风尚的境界有两个因素:信仰和朝廷践行。皇帝的道德决定他将行仁政还是暴政,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朝廷的为官之道,继而影响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民风。宋朝的福利,当时叫赏赐,从宰相官员、鳏寡孤独、耄耋老人,甚至到监狱囚犯,其完善周到,令人感叹。读书时常恍然不分是美国新闻还是宋朝历史,其震动仿佛初来海外时接触美国社会。愿把些许感触以笔记的形式与历史爱好者分享。
  • 有个大盐商,听说郑板桥的字画名声很大,堂屋里要是挂上一副郑板桥的亲笔对联,他也就能挤进“雅士”的行列了。于是,便向板桥求字。郑板桥开口要一千两银子。
  •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任官数十载,一直公正节俭的人,康熙皇帝称赞他“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他就是著名的廉臣张鹏翮(读何)。
  • 人们常以“出淤泥而不染”来赞扬那些身处恶劣环境而洁身自好的人。乾隆后期的两江总督岳起就是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在吏治腐败、官场贪污成风的情况下,依然提倡为官节俭,并能以身作则,为世人树立了榜样。
  • 管宁因为好友华歆不能完全无视于权位利禄的存在,所以割席与之绝交。和峤鄙视荀勖的为人,不愿与之同车,于是自行乘坐专车入朝。
  • 耿恭为将士拜井祈祷,泉水涌出;郑国为秦国修筑渠道,造福万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