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探索

命运天定吗?(141)老寿横死夭死 城隍有簿录

附篇:八字命理实例分析——用神浅薄,伤用甚于伤身
作者:泰源
font print 人气: 145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城隍神请见的证人

清代时期,有一知县叫庄炘,未做官时,在广西横州知州家中做教师。一天,他白天在书房里睡觉,梦见一个穿青衣服的人拿着张请帖说:“城隍神请你去。”庄炘跟着他,走到一处衙门。城隍神下阶相迎,互相问候完了,说:“因为有个案子,你是中证,所以委曲你来对证一下,没什么大妨碍。”庄炘连连答应,立刻告诉他当年作中证的原因及经过。

城隍笑着点了点头,叫童儿安排酒席,城隍朝南坐,庄炘朝西坐。酒席结束,庄炘知道这里是阴司,就问自己终身的事可否预先知道。城隍神也没为难的神色,命左右取来四本簿子,上面贴着红色标签,有横死,夭死,老寿账目栏。

庄炘名字列在老寿簿上,有妻某、子某、妾某等详注。庄炘当时还没有儿子及妾。庄炘告辞,城隍命穿青衣的人从原路送他回去。

出了衙门,见街上搭了戏台在演戏,看的人围成了人墙。庄炘问是什么班子,青衣说是郭三斑。班中有个白胡子老人冯某,是庄炘旧邻,死了多年了。他一见到庄炘,便过来握手问好,并托他说:“我埋葬在某地,棺木被地风所吹,已经倾斜,请您回去告诉我的儿孙,将我改葬,让我安宁。”

庄炘从广西回乡,把冯某的话,一一转告冯家。冯家把坟挖开来看,果然棺木倾斜腐朽。其后十多年来,庄炘的遭际,一一与梦中所说相符,只是所说为某人作中证事,他不肯告诉别人。

资料来源:《子不语》

城隍庙肩负地方道德教化的重要功能。图为鹿港城隍庙所供奉的城隍爷。(苏玉芬/大纪元)
城隍庙肩负地方道德教化的重要功能。图为鹿港城隍庙所供奉的城隍爷。(苏玉芬/大纪元)

附篇:八字命理实例分析——用神浅薄,伤用甚于伤身141141)分析:
辛金日主,生八月酉金当旺之时,日主已强。再见地支巳酉丑三合金局,辰酉又合金,天干己土透出生金,强之极矣。强则喜克或泄。五行无木,支全金局,巳火已成金,且天干不见火透出,必无用官(火)克之理。喜其壬、癸水并透,泄其精英。为人聪明美貌,惜早运丁未,南方火旺,生土逼水,壬、癸水用神受克,无子而夭。

此造缺点是日主辛金太旺,全赖壬、癸水泄秀,无如地支无水之强根,已经金多水浊(水赖金生,金多水浊),现再见天干己土又混水,用神浅薄受伤,再加之早运南方火土又克用神,“伤用甚于伤身”也。(本系列待续)@*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行笔至此,现在再说回当年算命的启蒙师父,为何他既已看到了我“36岁前一事无成”,但又说我命中“逢火山起”(喜火运)呢?即使他看错了我的命格,当普通格局来处理——命中金水过多,喜火土为用,但我早运34岁前一直在走火运,根本就起不来呀。反之,假如他看出我命格是从金水的特殊格局,就更不会说我是喜火运的了。因为从强、从旺格的大运是可顺不可逆,火运最逆金水的气势,最为大凶。所以,这两种假设的推论都不成立
  • 1983年,我找到了八字命理的推算方法后,便回过头来,对这位在偷渡香港潮中,失去生命的工友的八字进行推算,看看是否能从八字中看出这一次的不幸事故,同时亦可验证八字命理的理论是否可靠。这位工友的八字是:(命书上八字的命例,大多数是从右到左看的)
  • 按照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天干地支而成八字四柱,然后以出生日天干为日元,根据四柱八字的阴阳五行及刑冲合化取“用神”及“忌神”,就可以推命。此种算命方法也可以排大运流年,又叫着“子平”推命法。
  • 能懂些八字命理的基本知识,就不至于被一些信口雌黄的江湖术士之言所欺骗。
  • 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650年),延续到清朝未年(1905年),总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这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不论门第,以考试来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此种制度相对于世袭、举荐等,无疑是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方法。
  • 的命运是以前定好的,不只是指富贵贫贱,穷通寿夭是定好的,而且人的婚姻也是定好的。有些人婚姻美满,夫妻相亲相爱,白头到老。有些人婚姻同床异梦,不是冤家不对头,每日争吵不停,甚至于大打出手;或桃花外遇,红杏出墙,与人私奔等,这些都是命中注定,是你前世、前多世所积的德和所造的业而形成的。
  • 艾颖是后唐长兴二年(931年)辛卯科状元。相传他早年赴京应进士试时,有一次在旅店遇到一个村学究模样的人,卑微猥贱,土气极了。这人主动对艾颖说:“看样子,郎君是赴考的,此行一定能及第。”
  • 人一生的经历基本上是在另一空间里定好的,而且人一生应享有的福分,食禄等也是定好的,假如一个人命中福相太薄,即使中了状元,也会无福消受的。
  • 明朝隆庆辛未(1571)科状元张元忭,是浙扛绍兴人。他年轻时在稽山门外的香炉峰僧舍里读书,自题其书室曰:“壮图”。在这里他刻苦攻读,十余年足不出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