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土上的高僧足迹(10)大唐

【文史】鉴真东渡 传戒皎千乡

皇甫容
font print 人气: 80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今天的日本有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即唐招提寺。这座盛唐风格的寺院建筑和高僧鉴真干漆坐像作为日本国宝,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至今受到世人的礼拜。

大唐高僧鉴真俗姓淳于,是战国时期齐国大夫淳于髡(音昆)的后裔。鉴真十四岁时,他随同父亲到寺院礼拜,因见佛像宝相庄严,心际感动,因而请求父亲要求出家。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市,已被列入世界遗产。(663highland/维基百科)

他的父亲早先在扬州大云寺受戒于智满禅师,修习禅法。他听说鉴真要求出家,很惊讶于他的志向。于是答应他的请求。神龙元年,鉴真从道岸禅师接受菩萨戒。此后研究三藏律法,兴建佛事,济化群生。(《唐大和上东征传》)

日本天平五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人随遣唐使入唐留学。当时的大唐僧人都以掌握戒律为入道的正门。如果僧人不守持戒律,就羞于为僧。日本僧人入唐后,才知道原来日本国还没有传戒之人。

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到扬州大明寺,听到鉴真为众僧讲授律法后,对鉴真顶礼说:“虽然佛法传到日本,但至今没有传法之人。我国圣德太子曾说:‘二百年后,佛教当会在日本兴起。’”他们恳请鉴真能去日本兴化佛法。

鉴真回答:“我听说南岳惠思禅师迁化后,会托生为倭国王子,兴隆佛法,济度众生。我也听说,日本国的长屋王非常崇敬佛法,他织造千领袈裟,施赠给大德僧众。袈裟的边缘上绣着四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我想,这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的征兆吧。”

于是鉴真问众僧有谁愿意和他一起前往日本传法?当时,僧众一片默然。许久,有僧人祥彦说:“日本太远,性命难存。何况沧海漫漫,难以抵达。况且人身难得,中国难生。现世有幸生于中国,修行还未有所结果,所以众僧默然,无言以对。”

鉴真说:“为弘法之事,身命不足以为惜。众人不去,我去。”众僧有感于鉴真的决绝意志,当即就有21名僧人也立愿和他同去。约定完毕,众人齐力请人造船、备粮。

时至天宝二年,海贼猖獗,沿海一带城镇屡遭劫掠。有僧人如海诬告鉴真等人造船是和海贼有关,淮南道官吏获报大惊,急派差官到寺院抓人,包括四名日本僧在内,悉尽入狱,并没收他们的船。后证实为诬告,官府劝鉴真,现在海路不平,最好不要东渡过海。

日本僧人荣睿、普照被关四个月后,才被放出来。二人说:“没有请到中国的大德同返回国,实在没有意义。我们还是请大德高僧去日本传授戒法吧。”于是二人避开官府,又去找鉴真商量。

《东征传绘卷》描绘鉴真东渡途中在桑石山附近再度触礁(公有领域)

鉴真劝他们不要犯愁,随后亲自为他们采办入海所需的一切物资,包括食物、医药,以及弘法所需的经卷、袈裟、礼佛器具,一应物品俱全。又征召玉匠、雕画师、铸造师、绣工、镌碑等85名工手,一同驾舟入海,前往日本。结果尚未出海,便在长江的狼沟浦遭遇恶浪以致船沉。因是冬季,水寒冰冷,众人都苦不堪言。

此行无能如愿,日本僧荣睿、普照等人为求法,前后也遭了不少的磨难,有人诬告他们,说日本僧人诱拐鉴真大和尚前往日本。山阴县尉就把日本僧人抓起来,戴上枷锁递送于京。由于荣睿身患重病,几近病死才被放出来。其中的艰辛不可言尽,但是二人求法的意志非常坚固,从未有过退悔之意。鉴真为他们的志向所鼓舞,再次找人去买船,备办一切物资。

如此前后准备了五次,鉴真始终未能如愿。不久之后,日本僧荣睿病死在龙兴寺,鉴真的弟子祥彦也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至天宝九年,鉴真悲泣的对普照说:“为传戒律,发愿渡海,但终是到不了日本,遂不了本愿。”当时鉴真罹患眼疾,被胡人庸医所误,导致双目失明。

大唐开元年间,淮南一带僧众之中,守持戒律者,唯有36岁的鉴真独秀无伦,备受众人仰慕。鉴真双目失明后,依然勤勉地为大众讲授律法,大开悲田救济贫困数不胜数,他亲缝衲袈裟千领,布袈裟两千多领,供养十方僧众。前后度人、为人授戒达四万多人。

他的诸位弟子也颇为超群拔萃,为世师范,各在一方,各为翘楚。他们和鉴真一同于世弘法,导化群生。天宝十二年,日本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备真备以及晁衡等人,来到延光寺恳请鉴真和他们同去日本传戒。鉴真欣然同往。

鉴真第六次东渡图(公共领域)

历经五次失败,鉴真终于第六次成功东渡日本,受到孝谦天王和圣武太上王的隆重礼待。100多位日本重臣,包括宰相、右大臣、大纳言等人俱来向鉴真礼拜、问讯,可谓举国欢庆。鉴真在日本东大寺为天王、王后、太子、僧众等500多人受戒。

鉴真从天宝二年开始准备东渡,前后历时12年,及五次挫败,方遂本愿抵达日本,为弘法济世,不惜身命,慈悲济物,所度众多。(《扶桑略记》卷第七至卷十九拔萃)

鉴真双目失明,却能以鼻嗅觉分辨药物,辨其真伪,并毫无错失。因他进奉治疗王太后的药物很灵验,被授予“大僧都”的称号。后因僧务繁杂,日本王室就改授鉴真为“大和上”的尊号。

宝字元年(757年)十一月,天武天王将亲王的一处旧宅赠予鉴真。天平宝字三年(759年),鉴真就在此地建造一座寺院,题名为“唐招提寺”,意思是唐朝和尚在佛陀身边修行而建的道场。寺院正门上红色横额“唐招提寺”是日本孝谦女王仿王羲之、王献之的字体所书就。如今,唐招提寺依然座落在日本奈良市,成为日本律宗的总本山。

鉴真和尚干漆坐像(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宝字七年(763年)春,鉴真的弟子忍基梦到寺院的讲堂栋梁折断,他猛然从梦中惊醒。心思,这是鉴真大和上即将圆寂之兆,于是率众人临摹鉴真肖像,制作干漆鉴真坐像,传世至今。同年,五月六日鉴真圆寂,三日来鉴真头顶犹暖。于是,众人久久没有殡殓。待到安葬鉴真之日,但闻氤氲香气弥漫整座山间。(《唐大和上东征传》)

鉴真圆寂后,日本朝野写下大量诗篇哀悼、讴歌鉴真。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即光仁天王宝龟十年,日本高僧元开以汉文撰就《唐大和上东征传》,详实记载鉴真东渡的艰辛和神迹。并以诗文《初谒大和上二首》感怀鉴真对他的循循善教,得益于他开启迷津,从而领悟佛法真义。

日本朝臣藤原刷雄以《五言伤大和上》悼念鉴真:

“万里传灯照,风云远国香。

禅光耀百亿,戒月皎千乡。

哀哉归净土,悲哉赴泉场。

寄语腾兰迹,洪慈万代光。”

日本女帝孝谦天王敕令,宣告僧纲,日本国以后施行鉴真传入的布萨。布萨意为“祭日、礼拜日”,这天大德高僧要为信众说法,引导信众礼敬神佛。“布萨”是由鉴真开始传入日本。

宝龟八年,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扬州众僧始知鉴真圆寂的消息。僧众身着丧服,向东举哀三日。此前龙兴寺失火,房舍尽被焚毁,唯有鉴真昔日住过的房院,免遭火噬。由此世人感叹,这正是鉴真守持的戒德所化的余庆呀。 @*#

责任编辑:谢秀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日两国文化的亲缘关系之深厚,中原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之长久、巨大与深远,都是世界上所绝无仅有的。这,可谓之“天缘”。在鉴真和尚开设戒坛的关西,在昔日遣唐使出发地的大阪,如今又迎来了新一批传播大唐神传文化的使者。这,可谓之“地缘”。昔日有遣唐使赴唐取经与鉴真和尚东渡传播大唐文化,如今又迎来了传播神传文化的神韵艺术团。这,可谓之“人缘”。
  • 世人都知道鉴真是一位向日本弘扬佛教的过海大师,却鲜有人知其实鉴真还是日本历史上的医药始祖。
  • 继隋朝杨坚父子弘扬佛法后,唐朝皇帝或信仰佛教,或信仰道教,但在唐朝社会,却自唐太宗起,奉行儒、佛、道三教并存的政策,使信仰这三教的人在社会上彼此和谐相处。至于唐太宗李世民,诸多史料表明,他对佛教似乎更情有独钟。
  • 他从天竺远道而来,以超群见识、佛门妙术缘结后赵王土。他在宫廷、民间广行神迹;也在兵争天下之时,“悯念苍生”,阻止杀戮,因此成为敦煌壁画的主角之一。这位世寿117岁的天竺高僧,就是佛图澄。
  •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吴,与曹操、刘备呈三国鼎立之势。因吴国位于三国之东,故而亦称“东吴”。
  • 今天日本的14个县中(日本的县相当于省,共有43县),保存着一位中国僧人的很多的艺术作品,其中包括绘画、书法、板碑刻等。这位僧人东渡日本后,京都士庶争相前来谒见,“惟恐其后”,“花轩玉骢,嘶惊輶驰,尽出于城郊,见者如堵”。这位僧人受命出使日本,不仅结束了元朝和日本的战争状态,并开启了日本“程朱理学”与“五山文学”的先河。这位受两国国君敬重的僧人,就是大元的一山一宁。
  • 今天的甘肃鸠摩罗什寺中,保存着世上唯一的一颗舌头舍利。这一奇异罕见的舍利,穿越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光阴,向人们展示着它的主人住世时的传奇事迹。他有着显赫的王室贵族身份,而命运却将他引向更为尊贵的生活——出家修行。他“神情朗彻,傲岸出群”。因与中土的深厚缘分,在纷乱的时局中,他久居长安广译经卷,助佛法洪传,福泽世人。这位传奇的僧人就是鸠摩罗什。
  • 明史》记载,道衍本名姚广孝,出身于行医世家,14岁时广孝剃度为僧,法名道衍。他曾跟随道士席应真学习阴阳术数。道衍在嵩山寺时,偶遇当时著名的相士袁珙。袁珙一见道衍相貌,目如三角,形如病虎,当下惊言此为奇僧,未来当如刘秉忠一般。
  • 清脆的驼铃声、满载货物的各色驼队、广袤的草原、漫天的野花、清澈的河水、漫漫的征程,古丝绸之路留给后人太多的遐想和故事,而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就是沿着这条古道,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了中国。史载,东汉第二个皇帝明帝好佛,当他梦见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后,便在公元68年派遣蔡愔、秦景等出使天竺(今印度)拜求佛经、佛法,并于第二年在洛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寺“白马寺”。明帝还聘请天竺高僧在此译经、传教,不少天竺僧人亦来到中国传法。
  • 为了保证遣唐使达到既定的目地,展现日本的风貌,日本对使臣和留学生等都进行严格的选拔。如留学生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知书达理,多才多艺,汉学造诣深厚,既能为本国增光,又能回国后学以致用,当选的多为著名的学者和文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遣唐使在唐人心目中形象非常好,于“所朝诸藩中最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