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澎湖记游(一)

日照封存的气味

人气 75

文字|徐曼沅

时序入秋,但九月艳阳仍将大地晒得红通通。飞机缓缓下降,从天空俯瞰,澎湖群岛的轮廓逐渐清晰,马公机场跑道映入眼帘。

出了机场,扑面迎来的不是炽热的天气,而是当地人待客的热情。澎湖群岛多渔港,夜间万点渔火流动──“澎湖渔火”被誉为台湾八景之一。几次造访澎湖,你会发现“讨海人”的真性情才是此岛最美风景。

“嵵里”蒸腾的海味

赶在东北季风来临前,渔船捕捞了大量的沙丁鱼,静谧的“嵵里”渔村午后,渔夫都在休息,但加工厂里的妇人却是双手不歇。渔妇们俐索的为鱼去头剃骨,其中一位笑着说:“赶上今年秋老虎,可以晒上季末鱼干。”

夜间渔船出海捕捞的大量渔获,清晨入港,由批发商收购后,经过泡盐水、高温蒸气、日晒、二蒸消毒、测试湿度等多重工序加工后,才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小管、小鲭鱼、沙丁鱼、黑白鱙仔鱼干。

嵵里晒鱼的壮观景象,空气中弥漫海味。(徐曼沅/大记元)
嵵里晒鱼的壮观景象,空气中弥漫海味。(徐曼沅/大纪元)

澎湖鱼干因新鲜、日照充足所以风味独特,渔产加工业曾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但因工作辛苦,近年已越来越少年轻人愿意从事。一家渔产加工行的负责人蔡武童先生是家族企业里的第三代,他回想自己童年记忆,都与沙丁鱼捞捕船相关。每逢五月中至中秋前,马公港上迎来送往无数渔船,而当时还都是用“手摇”为动力。他感叹:“过去整个村里几乎都在做渔产加工,现在仅剩下十几家。”

渔产加工行的负责人蔡武童示范晒鱼。(徐曼沅/大记元)
渔产加工行的负责人蔡武童示范晒鱼。(徐曼沅/大纪元)

蔡先生说,东北季风末尾的渔获脂肪比较多,不能放太久,他们制作的鱼干最多可放一年。

小管鱼干配啤酒是澎湖人最常见的吃法,这些“日晒渔获”可不只是摆着让太阳晒便罢,而是风土、阳光与渔民共同酝酿出的滋味。不同种类的渔获,有的要去头、去刺,也有整尾直接日晒成干。蔡先生的渔产加工靠的仍是“手工”,日晒后的鱼干要一尾尾亲手触摸、判断湿度,这是将要失传的技艺。

“嵵里”渔村空气中弥漫着鱼干香,每口空气都是蒸腾的海味。

二崁居民:我家墙是用珊瑚砌的!

阳光、沙滩、仙人掌,在校园民歌《外婆的澎湖湾》里应该还有“咾咕石”墙与用县花“天人菊”制成的熏香。二崁聚落是澎湖西屿保存最好的古老建筑群,这里,咾咕石墙与天人菊香让人印象深刻。

澎湖县花天人菊。(徐曼沅/大记元)
澎湖县花天人菊。(徐曼沅/大纪元)
二崁居民利用天人菊等澎湖产的香草制成熏香。(徐曼沅/大记元)
二崁居民利用天人菊等澎湖产的香草制成熏香。(徐曼沅/大纪元)

中华民国观光局与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旅游节目联合制作的《台湾澎湖群岛》(Taiwan’s Penghu Islands)旅游特辑,曾获44届日间创意艺术艾美奖(The Daytime Creative Arts Emmy Awards)“最佳导演”、“最佳主持人”两个奖项。主持人罗森度(Joseph Rosendo)随当地渔民出海捕鱼、到马公第三渔港停泊卸渔获、拍卖。除了渔民日常,他也走进农家,到二崁古厝采集澎湖野生的香草制香。

亲身造访二崁,见到珊瑚化石“咾咕石”砌成的墙还是颇为惊艳。咾咕石是珊瑚骸骨随时间推移、沉积而成的化石,这种石材上有天然的珊瑚纹路。二崁人说自己住的房子是用珊瑚砌成的一点也不假。

二崁聚落协进会的理事长陈怡硕表示,聚落村民中早年有许多人都到台湾各地的中药行当学徒,或是从事中药材买卖,即便后来产业没落、村民外移,但代代相传、耳濡目染的汉药知识根深蒂固。

十几年前政府辅导聚落保存及社区再造,陈怡硕的父亲便研发出用艾草、山芙蓉、天人菊为原料制成的熏香,此香有驱蚊避邪的功能,因没有任何化学添加物,多数靠手工制作,产量不大,却成了当地的一大特色。

制香是看天吃饭的工作,天晴时才能“晒香”,尽管澎湖夏季阳光炽热,但东北季风一来,也只能歇业。

责任编辑:唐瑞

相关新闻
澎管处推南向政策  盼东南亚游客到澎湖
全台最后一道夕阳  躲在云层里
蓝天靓海的美丽邂逅 恋恋澎湖踏浪追风
澎湖迈向绿能观光岛  盼114年全绿能发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