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千乘万乘之国 战国不能无车

作者:宋应星 译者:汪水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651
【字号】    
   标签: tags: , ,

【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车船第九卷──车

车利于平地运行。战国时代(前475~前221),秦、晋、燕、齐各诸侯国交战,必用车进行,因此“千乘”、“万乘”之国的说法,是从战国时开始的。自秦末项羽、刘邦激战后,使用战车便日渐减少。南方水战用船,陆战用步兵、骑兵。北方与游牧民族作战,双方多使用铁骑(骑兵),战车便用不上了。如今只是驭马驾车以运载重物,则今日之骡马车与昔日之战车的构造原理,应当是相同的。

骡马车的形制有四轮的(如上图),有双轮的,车上承载的支架,皆从轴上穿孔而接起。四轮骡马车前后各有一根横轴,轴上的短柱上边架设纵梁,梁上装车箱。当骡马停止,从车上卸下时,车身端平,像房屋那样安稳。如果双轮车驾马行走时,有马在前面拉车,则车箱亦平稳。卸马时则以短木支撑于车前,不然,卸马后便将车身前部倒放在地上。

车轮又名叫辕(俗名车陀)。大车车轮中心的毂(俗名车脑),长一尺五寸(见《诗经.小戎》中的朱子注)。所谓毂,是其外边承受辐、当中插入车轴的部件。每个轮中的辐共有三十根,这些辐的内端插入毂中,外端都与辅相连接。车轮中所谓的辅,是其内侧集中了辐、外侧与辋(轮圈)相连的圆圈形部件。轮圈的最外边叫轮辕。大车不用时,则将一些大部件拆散收藏。驾车时先装上两个车轴,然后依次装其余部件。因为轼、衡、轸等部件都是从轴上安装起来的。

四轮大车可承载五十石重,驾车的骡马多的有十二挂(匹)或十挂,少的也有八挂。执鞭御车者站在车箱里居高临下。

车前的马分为两组(战车以四马为一组,最外边的两匹叫“骖”,里面的两匹叫“服”)。将黄色的大麻纠绞成长绳,系在马颈的后部,套马的绳在后面合拢,并收入到衡(车辕头上的横木)的两旁。赶车人手执长鞭驱车,鞭用麻作成绳,长七尺,鞭杆也七尺长。察看有的马不用力时,便鞭打其身。车箱内有熟习马的习性和控制绳索的二人踩绳。如果马跑得太快,要赶紧踩住缰绳,否则有翻车之祸。车走时遇有前面行人时应躲避,赶车人要急速发出吆喝声,则群马皆停。马的缰绳要收拢,穿过车辕横木入车箱之处,都用牛皮条绑住。这就是《诗经.秦风.小戎》中所谓的“胁驱”。

大车行至中途要喂马时,不必将马赶至马棚,因为车上带的柳条筐内装着饲料,将缰绳解开后可以就地喂马。乘车人上下都要蹬小梯子。车子经坡度较大的桥而要下桥时,要在十匹马中选一匹最有力的在车后。当车下坡时,九匹马在前面缓慢拉车,一匹马在后边竭力把车拖住,以减少车快行的趋势,不然就危险了。大车行进时,遇到河要停,遇到山也要停.遇到弯曲小道更要停。江苏徐州、山东兖州、河南汴梁(今开封)境内车行可达三百里,在没有江河的地区,可弥补缺乏水路运输的不足。

作车的木材,首先选长木作轴,短的作毂,以槐木、枣木、檀木、榆木(用榔榆)为上料。檀木使用时间长,会因摩擦而发热,细心的人用合抱的枣木、槐木,这是最好的作车轴的木料。其余像轸、衡、箱、轭等部件,用各种木料都可以作成。此外,用牛车运载粮草最盛行于山西,半路遇到狭路,则在牛颈上系一巨铃,名曰“报君知”,就像骡车的马都系上铃一样。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北方还有独轮车,由人在后面推,驴在前面拉,不耐长期骑马的人,常租用这种车。车上有半圆形的席棚,以蔽风吹日晒。人必须在两侧对坐,否则车会倾倒。这种车在北方从陕西长安(今西安市)、山东济宁出发,可直接到达北京。不载车人时,车上约可载货四、五石重。还有一种牛拉的轿车,只盛行于河南。这种车两旁有双轮,中间穿一车轴,必须十分水平。在车辕上横架一些短木,把轿装在上面,人可以安稳坐在轿内,卸牛后,车也不倾倒。南方的独轮手推车,用一人之力即可推走。可以载重二石,但遇到坎坷地段便不能走,最远时只到百里而已。其余各种车,难以枚举。只因生于南方者没见过大车,而北方人又没见过大船,故在这里作一个简略的介绍。

原文

舟车第九卷──车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凡车利行平地,古者秦、晋、燕、齐之交,列国战争必用车,故千乘、万乘之号,起自战国;楚汉血争而后日辟。南方则水战用舟,陆战用步马,北膺胡虏,交使铁骑,战车遂无所用之。但今服马驾车,以运重载,则今日骡车,即同彼时战车之义也。 15-6-2凡骡车之制,有四轮者,有双轮者,其上承载支架,皆从轴上穿斗而起。四轮者前后各横轴一根,轴上短柱起架直梁,梁上载箱。马止脱驾之时,其上平整,如居屋安稳之象。若两轮者,驾马行时,马曳其前,则箱地平正;脱马之时,则以短木从地支撑而住,不然则欹卸也。

凡车轮一曰辕(俗名车陀)。其大车中毂(俗名车脑),长一尺五寸(见《小戎》朱注),所谓外受辐,中贯轴者。辐计三十片,其内插毂,其外接辅。车轮之中,内集轮(辐),外接辋,圆转一圈者,是曰辅也。辋际尽头,则曰轮辕也。凡大车,脱时则诸物星散收藏;驾则先上两轴,然后以次间架。凡轼、衡、轸、轭,皆从轴上受基也。

凡四轮大车,量可载五十石,骡马多者或十二挂或十挂,少亦八挂。执鞭掌御者居箱之中,立足高处。前马分为两班(战车四马一班,分骖、服)。纠黄麻为长索,分系马项,后套总结收入衡内两旁。掌御者手执长鞭,鞭以麻为绳,长七尺许,竿身亦相等。察视不力者,鞭及其身。箱内用二人踹绳,须识马性与索性者为之。马行太紧,则急起踹绳,否则,翻车之祸,从此起也。凡车行时,遇前途行人应避者,则掌御者急以声呼,则群马皆止。凡马索总系透衡入箱处,皆以牛皮束缚,《诗经》所谓“胁驱”是也。

凡大车饲马,不入肆舍,车上载有柳盘,解索而野食之。乘车人上下皆缘小梯。凡遇桥梁中高边下者,则十马之中,择一最强力者系于车后。当其下坂,则九马从前缓曳,一马从后竭力抓住,以杀其驰趋之势,不然则险道也。凡大车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道亦止。徐、兖、汴梁之交或达三百里者,无水之国,所以济舟楫之穷也。

凡车质,惟先择长者为轴,短者为毂,其木以槐、枣、檀、榆(用榔榆)为上。檀质太久劳则发烧。有慎用者,合抱枣、槐其至美也。其余轸、衡、箱、轭,则诸木可为耳。 此外,牛车以载刍粮,最盛晋地。路逢隘道,则牛颈系巨铃,名曰:“报君知”,犹之骡车群马尽系铃声也。

又北方独辕车,人推其后,驴曳其前,行人不耐骑坐者,则雇觅之。鞠席其上,以蔽风日。人必两傍对坐,否则欹倒。此车北上长安、济宁,径达帝京。不载人者,载货约重四、五石而止。其驾牛为轿车者,独盛中州。两傍双轮,中穿一轴,其分寸平如水。横架短衡,列轿其上,人可安坐,脱驾不欹。其南方独轮推车,则一人之力是视,容载两石,遇坎即止,最远者止达百里而已。其余难以枚述。但生于南方者不见大车,老于北方者不见巨舰,故粗载之。#

【注释】
◎欹--读七。倾侧。
◎辕--车轮的外周。
◎车陀--此词费解,疑为“车舵”之误。
◎毂--读谷。车轮的中央插装车轴的部分。
◎小戎--《诗经.秦风》篇名。小戎,也指兵车。
◎辐--车轮内连接车毂与轮圈的直木或钢条。
◎辅--原指车轮外旁增缚夹毂的两条直木,以增强轮辐的载重力。此处指轮圈内缘。
◎辋--读网。车轮外周的轮圈。
◎轮辕--应作轮轘,即车轮之最外一圈。
◎轼--车箱前用作扶手的横木。
◎衡--车辕头上的横木。
◎轸一一车箱底部四面的横木。
◎轭一一呈人字形,套在牲畜颈上的曲木。
◎胁驱一一《诗经》“游环胁驱”,意思是用活动的皮圈套在马背上,再以两根皮条绑在车杠前后,拦住马的两胁。
◎柳盘一一柳条编的筐。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隐世2000年,在特殊的时代被重新发现,神秘的羊皮古卷,记载的是神的预言?为什么教廷却不敢承认它的存在?
  • 至今无解的神奇传承,目不识丁却能唱颂数百万文字的英雄史诗。西藏说唱艺人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兴未艾,人类在力寻出路之余,其实,还得回归原点,重新审思自古以来瘟疫的真实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江浙一带有一个人叫郑夷甫。他少年有为,令人羡慕。嘉祐年间,在高邮做官。后来遇到了一个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时间,没有不准的。郑夷甫叫他一算,原来自己只能活35岁。他一下子就开始感伤起来。有人劝他学一学《老子》或是《庄子》来给自己宽宽心。后来听说有一个和尚,坐在那里和别人谈笑中而圆寂。郑夷甫听了感叹说:“我不能长命百岁,那也要象这个和尚一样,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到了那个日子前十天,他四处走亲访友道别。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来到屋外的一个亭子里,亲自叫人打扫烧香。就在挥手指画之中,突然就死了。
  • 中国的学术界对于梦溪笔谈评价极高。或是“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或是“我国古代科学的杰作,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然而,对照学者的评论与梦溪笔谈原文,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一律对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神秘现象避而不谈。其中原委,这里先不论。我们将整理出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些神秘现象,和一些现代科学置之不理的科学方法。
  • 《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工艺过程。活字印刷的出现比西方约早400年。以下是书中所述的活字印刷工艺过程。
  • 当今有一个叫巴格思特的美国科学家发现牛舌兰花象人一样有感情。一千多年前,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讲述了一个虞美人草闻乐起舞的动人故事。
  • 阿胶
    编者的话:现在的人都认为现代科学很发达,是古人难以想像的。但从宋朝沈括所着《梦溪笔谈》中记载的宋朝以前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医药学、考古、语言、史学、文学、音乐、绘画以及财政、经济等等的发现和成就来看,事实并非如此。通过介绍《梦溪笔谈》,我们与读者分享中国古代科学的成就。
  •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巨著《梦溪笔谈》第二十一卷《异事异疾附》中描述了一件奇事,其中所述的湖上明珠不由得不让人想起今天被广泛关注的飞碟。
  • 《帝鉴图说》插图《望陵毁观》,描绘唐太宗体从魏徵劝谏,拆毁了台观。(公有领域)
    唐太宗尝言:“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如果有这样的一个暴政,不仅“防民之口”,官员们还肉麻的为暴政歌“功”颂“德”,这样的政权又能维持多久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