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长宜久九九重阳 历代快乐嘉节

作者:允嘉若
九九登高庆重阳。(法新社)
font print 人气: 121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都很重视“重阳”这个节日。黄历九月九日称“重阳”,历朝都有相关的记事,比如重阳登高辟邪、重阳高宴、饮菊花酒、赏菊花……等等。在中国文化中“重阳节”一直是个意义深长又多彩的节日。

九九重阳

天地间阴阳相随又互为消长,《易经》以九为阳数之极,黄历的九月九日,日月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九”、“重阳”、“重阳节”,也有简称“重节”的。中国自古以来历代都重视重阳这个节日,反映了传统中国注重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内涵。

重阳登高禳灾习俗来源

山中芒草形成一片银色的海洋,秋季散步消闲的好去处。(全景林/大纪元)
山中芒草形成一片银色的海洋,秋季散步消闲的好去处。(全景林/大纪元)

从汉到魏晋时代已有重九登高的风俗。 南朝梁吴均 《续齐谐记》记载了东汉时桓景携家人登高避难的传说(注1),成为重阳登高饮菊花酒习俗的源头。

相传桓景是东汉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人。汝南是个非常古老的县,古居豫州之中,建制于春秋战国时代。东汉时某一年,汝南现瘟疫征兆。当时桓景从高人费长房学习道术多年,听到了费长房告诉九月九日家中有瘟疫之灾;费长房并指点了桓景避灾解厄的办法。

到了九月九日那天,桓景照着费先生的指示,让家中的人都在手臂系上一个深红色的小袋子,内装着茱萸,然后一家人登高饮菊花酒以禳除灾祸。等到太阳下山,一家人回到家时,果然发现,家中的鸡犬牛羊都暴毙死光了。

从那时代起,重九登高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囊以禳灾的习俗就代代流传下来了。

历代的重阳习俗

庆重阳的活动在中国文化中起源得非常早。重阳节的别称“登高节”、“菊花节”、“重九”,还有茱萸、重九糕等等的民俗节物,都反映了重阳的习俗。

从古至今重阳登高成习俗。(fotolia)
从古至今重阳登高成习俗。(fotolia)

汉代 佩萸饮菊花酒

《西京杂记》云:“九月九日佩萸、更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汉代人在九月九日佩萸 ,吃一种菊科植物为材料的“粉饼”,饮菊花酒,祈求长寿。可以见到过重九节、佩茱萸、饮菊酒等等的节物和习俗,在汉代就出现了。

三国时代 重阳高宴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阳登高聚会享宴的起源也很早,在三国时代魏朝,以九月九日逢“重阳”为嘉节,帝王都重视重九,盛大举行登高宴。

在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看到登高享宴庆重阳的喜悦,曹丕云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站在高处,就会看得更远,(Pexels)
站在高处,看得更远,(Pexels)

南朝重九献寿 马射 野餐饮宴

南北朝时代重视“重九”阳数至极且相重的吉祥义涵,宫中有重阳献寿的作法。南朝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记载秋晖怀抱中,皇帝盛大的金銮车阵、骑兵队在重阳日巡游皇宫上苑。重阳宴,臣子侍宴“ 献寿重阳节”,是宫中重阳盛事,洋溢重阳祥瑞的光辉:

辙迹光周颂,巡游盛夏功。铭陈万骑转,阊阖九关通。
秋晖逐行漏,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

《岁时楚荆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南北朝时代,一般人在九月九日郊游并在野外饮宴,已是一种风尚。

《南齐书.卷九志第一礼上》记载,南齐一朝“九月九日马射”,也有一说是,秋天金杀,故而讲武、习射,宛如汉代的立秋之礼。

唐代赐宴

《旧唐书.卷一十三》记载,德宗一朝九月九日是饮宴的假期,下诏赐文武百官选胜地追赏为乐:“今方隅无事,烝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百僚选胜地追赏为乐。”、“癸丑,赐百僚宴于曲江亭”。

日本旅游胜地的埼玉县秩父长瀞每到秋季的11月,这里便成了赏红叶的人气景点,深秋时节,长瀞溪谷河边的“秩父赤壁”和“月之石枫叶公园”游人如织,赏红叶的游人络绎不绝。(野上浩史)
曲江边秋景。(野上浩史)

宋至清 重阳糕食俗

宋朝时,重阳节讲究吃“重阳糕”。因“糕”与“高”同音,重阳节登高、吃糕,象征步步登高。宋人吴自牧 《梦粱录.九月》记载南宋都城商店、市场在重阳日贩售糖面的蒸糕,糕上装饰家禽家畜的肉丝和小彩旗。

重阳吃重阳糕的习俗,代代延续,相传到清朝,重阳糕甜甜咸咸的口味也代代相传,花样也推陈出新。清代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详细记载市场店铺卖售的重阳花糕,比较好的重阳糕做成二、三层,挟有捣成细粒的坚果,另一种简单蒸糕的只在糕面上点缀红枣、栗子的碎片。(注2

清代赏菊花 重阳行乐

菊花(大纪元)
菊花(大纪元)

清代时赏菊花风尚鼎盛,当时菊花又称“九花”,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富有人家以数百盆的菊花装饰成菊花山、菊花塔,又称“九花山子”、“九花塔”,美不胜收。

清代的人,每届九月九日,有出城登高的,有在风光美胜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的,也有望海、赛马的。九月九日的各种行乐活动,文武齐聚,各取所爱,真是一时之快事。

九九重九,步步登高;九月九日,日月并阳,宜长宜九,共赞嘉节。

注1:《续齐谐记》原文: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曰,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注2:《燕京岁时记》原文:花糕有二种:其一以糖面为之,中夹细果,两层三层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饼之上星星然缀以枣栗子,乃糕之次者也。每届重阳,市肆间预为制造以供用。(清代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庙会祭典礼仪中,“踏凉伞”是澎湖特有,凉伞对阵也是澎湖最通俗、最精彩的传统民俗技艺。澎湖的宫庙神轿出巡时,每顶神轿前,必有一把凉伞,代表该尊神明的先锋。
  • 九九重阳节俗在中国起源非常早。为何登高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都成了重阳节俗?古典籍《西京杂记》载东汉…《续齐谐记》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曹丕献菊、陶渊明东篱赏菊遇白衣使者送酒、白居易…都有九九重阳故事。屈原〈远游〉探太虚重阳境不死之乡,生命如何宜长宜久
  • 九日九日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登高望远勾乡思。王维、苏辙、丁鹤年和崔颢登高思乡关,诗怀情致各一方。又逢重阳登高,追索生命真乡。渺渺瀚宇,世世轮回,千载悠悠,白云背后何处是真乡?万古过客上下追索,万里天涯莫作乡关。返本归真可有道?…
  • 吹唢呐、读祭文、摆放祭品,甚至穿长衫祭祖,这些如粤语长片中的镜头,每年于重阳、清明时节,都会在新界围村一带重现,俗称“春秋二祭”,是新界围村人相当重视的传统。他们早于北宋前后已南迁至香港,在新界多个地方建村立业,延续至今900年左右,可说是原原本本的第一代香港人,因此保留了中国古时祭祖的传统。
  • 六人离开登州地界后,忽然从龛飘出阵阵的氤氲之香,沁人心脾。说也怪哉,这木龛随着香气的笼罩,逐渐变轻了,犹如空龛一般。
  • 黄历七月中气处暑,诗经说“七月流火”有重要含意?二十四节气,立秋后、处暑来,2017年的处暑在8月23交节,前一天是七月初一,民间说“鬼门开”的日子。处暑中有七夕和中元节两重大民俗节日。处暑,暑止,“出伏迎处暑”当心“秋老虎”,天干物燥,秋台多灾变,要小心处变。秋燥伤人,养阴润燥,处暑鸭、处暑梨养生好食补。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到来,此时天地万物的生长皆清净㓗齐阳气发,所以称“清明”。自古以来清明融合了节气、历史的内涵,形成古老又丰富多元的节俗!其中不少节俗传自仅相隔一二天且节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节。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节气“清明”表示什么意义呢?清明对应卦象是什么涵义?如何利用“清明”让人生“乐活”呢?古人有一套!
  • 春分节气后到来的是“清明”,此时清净明洁之气象,弥布天地间,万物欣欣向荣。我们来探索一下: 清明节的日期为何在4月4日和4月5日之间变动呢?古代的清明节也放连假吗?作什么活动呢?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个很有指标性的节气,在生命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象征。中国的节气“春分”指示新生、诞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节、复活节的时间也都在此时节。东西方文化对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时节展现了什么妙合之处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