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从大陆游客赴日买伞看“中国制造”

人气 1177

【大纪元2017年10月09日讯】今年的十一长假,日本各地随处可见中国游客的身影。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游客喜爱的商品发生了变化”,“以往‘爆买’都出现在家电领域”,而如今最青睐的却是日本的折叠伞。

位于东京银座的一家颇具人气的伞专卖店员工表示,“折叠伞受中国游客追捧的情况大约是从去年开始”,而“今年的折叠伞销售数量比去年增加了20%”,“销售额是去年的10倍”。这越卖越火的势头,一看就知是曾来买过伞的中国游客为其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所致。据店员介绍,“不论是轻便结实、且设计美观的价格便宜的伞,还是用丝绸等布料制作的高品质、且价格昂贵的伞,都卖得相当好”。

从以前的家电、医药、护肤等生活必需品,到如今售卖的这种偶尔才会用到的雨具,“日本制造”不仅越来越广泛的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且在中国的顾客群中如此长“卖”不衰,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神奇。然而,面对这样的现实,大陆却有媒体表示不服。有文章如是写道,“折叠伞成人气商品,有的制作地就在中国”。那意思好像是,难得走出国门、去了日本,买回来的却是“中国制造”。

陆媒或许未曾想过,在如今充斥着假冒伪劣的中国,还有谁人不知,谁人不哓,“中国制造”一旦走出国门,便与国内市场上的那些“国货”不再相同。多年前,已有文章指出,“出口转内销的商品,那质量一般都比国内的要好。中国给外国加工的服装,那纯棉的面料是最好的,做工精良,制作的每道工序检查都非常严格。稍有瑕疵被退回的,往往就做了内销产品”。

可见,那些成功出口到海外各国的“中国制造”早已不是摆放在中国市场上的“国货”了。也就是说,高品质的“中国制造”基本都不在中国,而是被销往了其它国家。这也足以解释,有可能卖着“中国制造”的日本伞具店里,为何仍会有络绎不绝的中国人。长久以来,赴日“爆买”的中国人或许都很清楚,海关内外的“中国制造”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既然此“中国制造”非彼“中国制造”,那么大陆媒体振臂高呼“厉害了中国制造!全世界过半生活家电中国产”也就显得毫无意义了。尽管来自韩国的统计称,“今年主要家电产品的全球生产量为75,284万台,中国制造的产品多达42,318万台,占总体的56.2%”,但产量大并不意味着质量好。这也只能证明,“中国制造”胜在产量、而非质量。

若反向观之,更足以发现,“中国制造”不仅败在了质量上,更输在精良的工艺以及尖端的技术上。就拿无数次自夸“速度第一”的中国高铁来说,“其技术是2004年从德国西门子和日本川崎重工等外企引进的”。就连小到“螺母”这样的零部件,要想实现“永不松动”的最高安全标准,也得依靠日本人。

高铁如是,其它的电子产品也同样如是。从中国沿海城市大量存在的“代加工厂”的名称就能看出,“中国制造”与其说是“制造”,倒不如说是“代加工”而已。毫无技术含量的加工,实际就是简单到机械的体力劳动。

想来这也正是中国亿万劳工之所以会如此廉价的原因,体力劳动的工作性质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在中国,越是这样的体力劳动,越会遭到来自工厂主以及政府的压榨与盘剥。富士康的“十三连跳”或许已是老黄历了,只看近十年来,中国长三角、珠三角持续上演的工厂倒闭潮就不难发现,不仅是劳工,连工厂主都在政府的盘剥下无路可走。曾经的“世界工厂”,如今已是夕阳西下。

在政府的狂征暴敛之下,“中国制造”惟一所拥有的价格优势已然被剥夺。因此,原来那些把中国当作代加工厂的发达国家便开始转移“阵地”。未来是否有“越南制造”、“印尼制造”、“菲律宾制造”,我们不得而知,但不难想像的是,“中国制造”恐怕是要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制造”的存与亡,如今看来,竟不能由自己做主,而是寄托在拥有核心技术、更看重品质和环保的发达国家的意愿之上。既然连自己的存亡都要掌握在别人的手中,那还有什么可拿出来炫耀的呢?#

责任编辑:莆山

相关新闻
陆客爆买低价日用品 网民:对中国制造没信心
中国制造成本几乎赶上美国的背后
报告:美国制造五年内超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惹祸?台铁2电动扶梯故障酿16伤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