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艺7:巨匠的技与美

台湾传统家具的急诊医生──李建章(上)

作者:蔡金鼎
font print 人气: 637
【字号】    
   标签: tags: , , ,

(原标题:李建章 ◆ 细木作技术:台湾传统家具的急诊医生)

走进李建章位于南投市中兴路的“南投堡工作室”,门口堆满了废弃家具和木料,外人眼中的“废材”,在李建章眼中可都是宝贝。李太太笑着说这里是“古家具急诊室”,台湾各地没有办法修理的传统家具,都会主动找上门来。

工作室除了李建章夫妻,在工作台上专注工作的是长子李宥樘,他从国中开始就跟着父亲敲敲打打。妈妈最疼儿子,笑着说儿子的技术早就超越父亲了。这一家人的工作延续了台湾传统家具的存续命脉,一如李建章所说:“一件百年的家具到我手上,我还要让它可以使用上一、两百年才是真工夫。”

慧眼识民间古物 民艺品蔚为流行

李建章出生在云林元长乡下,家里很穷,小时候一家人躺在竹片床上睡觉,冬天冷得直打哆嗦的景象至今难忘。国小毕业后,他决定到台北天母跟着长兄李义男学油画赚钱谋生。

当时受美军驻台的影响,天母住了很多美国人,他们回国的时候都希望带一些纪念品回去,就把人物、静物和风景的照片拿到店里来,请兄弟两人帮忙转绘为油画再寄回美国,常常同一张照片就要画上20几张图。

为了维持家计和生活所需,两个云林游子就在台北打拼作画,一直到他当兵退伍回来以后,适逢中美断交,美国人走了,油画生意也跟着一落千丈。兄弟俩开始思考下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恰巧这时候天母第一家民艺品店开张了,老天爷似乎打开了李家两兄弟的另一扇窗。

台北市老早就有许多古董店,专门卖一些明、清时期的高级瓷器,一件古董要价几十万元以上;当时两岸还没有交流,有些古董都是从大陆走私进来。1978年,天母第一家民艺品店开张,和古董店不同的是里头卖的都是台湾民间的家具和古物;外国人很喜欢也懂得欣赏这些东西,买了许多台湾家具运回国去。

当时身无分文的李建章根本不敢走进店里,只能在堆满杂物的店门口张望着里头的美国人,以及许多散落角落的红眠床、太师椅、公妈龛……,心里头浮现一个念头:“这些民间不要的旧东西,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想买呢?”就这样两兄弟一头栽进民艺品的搜集与买卖。

第一次,他们在天母一间旧书局买到一张店家废弃不要的红眠床,买回来放在工作室门口,不到3个小时,就被一位美国人买走了。赚得家具买卖的第一笔收入8,000元,兄弟两人非常高兴,那是他们画上百张油画的价钱。他们决定在台北街头搜集各式各样的民艺品,只是台北城市开发较早,数量非常少,夫妻两人带着出生不久的长子来到南投市,这一住就是40几个年头。

爱物惜物为初心 修理文物自成师

1981年,他从繁华的台北市迁居南投,一方面这里离老婆的彰化娘家较近,另一方面也是看上乡下民艺品搜集尚未形成风气。为了养家糊口,他一开始只能以买卖民艺品谋生,日子久了就遇到一个问题:一般民家希望他将“全部”淘汰的家具通通载走,不能只挑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买,所以他常常是一整车的家具通通载回家;他笑着说:“店门口这条路几乎堆满我载回来的家具,有一些只能给隔壁邻居拿去当柴烧。”

他看着这些家具满是心疼,开始决定委托细木作司阜(师傅)修理。一开始鹿港传统家具工厂的生意还很好,很多司阜光制作家具就没有时间了,对于传统家具的修理根本完全没有兴趣,他只能到处请教老司阜,长他几岁的徐朝泉就是他经常请教的对象之一;后来又经过一些古文物教授、老司阜和收藏家的指导,到处接触文物修理的新技法,这些朋友和收藏家都成了他的贵人。

这些他自己到处搜集来的文物,有时要花上一、两个月才能想出修理的方法,除了木作,后来包括木雕、陶作……他都有所涉猎,他轻松地说:“一位文物修理师,本来就要专精各种材料和技法。”

传统家具学问大 产地材质各不同

一谈到细木作的传统家具,李建章的眼神充满自信的光采。台湾现存的传统家具以日治初期制作者为大宗,清领期间只有富贵人家才用得起原木家具,一般民家家具都是竹制品,连床都是竹片床,根本不可能被保存下来。

日本统治期间,民间开始流行使用原木家具,而且北、中、南各有不同的特色。北部以桃园大溪司阜最知名,桧木和乌心石是主要用材;南部以台南市区为中心,“茄苳入石榴”是传统技法与特色。至于中部以桧木为主要材料,分为清水和鹿港两个不同的流派和技法,清水司阜后来由梧栖、龙井、台中、丰原到东势一路传承;鹿港司阜则在彰化、北斗、田中、西螺、南投一带发展。

依靠多年的经验,李建章一眼就可以分辨出家具的材料、技法和流派,不同的时期使用的材料也各有不同;清朝初期的原木家具材料以樟木和楠木为主,后壁板和抽屉则选用福杉;到了末期就出现以肖楠(黄肉树)为木料的家具;日本时代以桧木为主要用料,茄苳木则用作饰条和边角的点缀装饰,以制造出颜色深浅的差异性,增加家具的变化、创意和美感。

传统家具的修理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不只要学会制作和修理,最重要的是要先学会拆解。李建章说:“修理的过程最重要的步骤其实是拆。”一件家具拿回来,必须先了解它的结构,而拆解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容易,有些榫接的部分非常有技巧,拆解的过程不能破坏结构;不过主体拆解以后,要修理就很容易了。

一张看似简单的太师椅,光扶手的榫位、卡位接法就好几十种,司阜会先从外观去了解里面的榫是什么状况,接下来还要了解木材的特性,像茄苳木是材质很好、硬度也够、颜色又漂亮,但唯一的缺点是茄苳木会“反”(木头膨胀弯翘之意),一来它的木头不是笔直的,而是弯弯曲曲、长满树瘤的树干;再则茄苳木制的家具虽然稳定性很高,但虫害却非常严重。

他在30几年前就请教老司阜,关于茄苳木的制作问题:“为什么有些茄苳木制的家具从日本时代放到现在都不会‘反’?”老司阜给了他很满意的答案:以前老司阜在茄苳木制作以前,会先用索条绑住木头、埋在沙埔地下,至少4年以上,每逢下雨时,雨水就会渗入沙埔地,因为排水很快,木材的材质就逐渐改变,如此一来就可以克服茄苳木的“性格”,也可以避免虫害。再来日本时代会在一定的季节取特定的木料,这样的取材法可以避免家具的虫害,这些都是老司阜的智慧,可惜这些知识都慢慢消失了。

不同的木料有不同的性格,像淡黄色的狗骨仔因木材坚硬如狗骨般而得名,它的质地密致而坚硬,非常适合作为雕刻材,问题是刀子划下去会“跳”,没有办法“入刀”,常常会伤到自己,非常危险。这些都是凭着个人的经验和不断向他人请教才有办法克服的难题。

有些细木作修理会偷工,破坏榫接直接打细钉,外表看不出来,但一来不耐用,再来破坏了原本司阜的技法,这些都是李建章不愿意做的。他说:“我修理好的东西还要保留一、两百年,这才是它的价值所在。”@#(待续)

──节录自《一心一艺7:巨匠的技与美》/远景出版社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高雄市长谢长廷“台湾长工助选团”下午抵达基隆为民进党立委参选人王拓助选。他除进行车队扫街拜票外,还参加后援会成立大会,并至庙口扫街。谢长廷批国民党主席连战不认输,大家要用选票让他清醒;此外,大家要支持王拓到底,不能因为民调高就不投票给他。
  •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和印纹硬陶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在商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其在胎体、在釉层的烧制工艺都 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它是以高岭土制胎,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质地坚硬,吸水性弱,器表施釉;釉多呈青绿色,其 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随着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
  • 凤甲美术馆曾于2006年于国父纪念馆国家中山画廊举办“丝情画意─当代绣画艺术展”,展出精选馆藏刺绣作品,当时受到三万余名观众热烈的回响。今年再度推出“绣外画中─凤甲美术馆中国刺绣馆藏暨多媒体文创应用展”。本次展出是以馆藏中国刺绣为策展基调,并搭配展演空间将之简约为四个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刺绣图像数位加值应用观摩区”;第二单元“凤甲美术馆中国刺绣馆藏珍品区”;第三单元:“绣中有画,画中有绣”;第四单元:“多媒体互动体验区”。此外,馆方并为社区学子们与民众准备学习单与导览解说,以及举办相关讲座与刺绣操作课程,让观众一窥中国当代刺绣的风华与奇珍。
  • (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台北报导)国立历史博物馆为发扬螺钿漆器工艺之美,特别策划“光华可赏-寄畅园藏螺钿漆器展”,精选50组件作品,即日起至11月24日止展出,期望透过工艺、材料、地域风格等多面向的角度,呈现螺钿漆器工艺之美,观众可经由精湛的东方传统工艺,体会令人着迷的文化美学意涵。
  • “藏家特辑”,专为喜爱中华文物的收藏家所开设由台湾藏家提供多件珍稀中华文物,专文介绍赏析中华文物精致艺术之美。专栏刊登期间,若有海内外藏家有意收藏刊登古物,所获金额将成立基金,专款筹设台湾民间藏品博物馆文化园区,集台湾藏家的力量,为中华文物交流传承尽棉薄之力。
  • 你以为“图文部落客”是现代产物?走进中研院文哲所李丰楙研究员的收藏世界里,你会发现老祖宗将“文字”化为“图像”的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被用来祭祀祈福,或作居家摆设的图像,其中蕴含的文学与宗教意义,早已普及于古人的日常生活。
  • 在台湾有一群人不畏艰难,在毫无资金的援助下,仅凭着对花砖的热爱与历史文物的珍惜之情,毫不犹豫地投入抢救工作。因为他们的坚持,我们现在才得以看见这一片片花砖以如此完好的姿态重现于世人面前。
  • 两块木头看起来很奇怪,竟然能够组合起来成为不需要钉子、胶水就可以牢牢连结在一起的部件!这怎么可能?别着急,看看视频您就知道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