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节气典故】天地冬至日 人间冬至节

作者:容乃加

冬至大寒。(卢勇/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400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冬至

冬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大节日,已知从周代开始,就很重视“冬至”这个节日。2017年冬至是在12月22日。冬至到,象征着阳气开始滋长,预告春的消息。

冬至节景 --天地冬至日 人间冬至节

冬至一到,带来哪些节气生活的景象呢?

入冬后,天地万物也进入了冬藏养收的季节。历经了立冬、小雪、大雪,各家各户顺应着节气的演变,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冬寒中人们在家中养收、进补储备来春能量。冬至日,在古代边境封关,天地阴阳循环达到阴盛的极点,人们渡过最长的一夜,过了冬至夜,白日又渐渐延长,阳气从消返长的年中循环又开始了。

天地冬至日,人间冬至节。宋朝人过冬至,家家户户都拿出积蓄备办新衣新帽、聚会玩乐互相祝贺,习俗流传到明清。周代宫中祭天神、祭人鬼,《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家家户户祭神、祭祖。家人团聚吃水饺、馄饨、汤圆或是进补,过一年中最长的一夜。

吃了冬至圆,就象征过年添岁了,这样的说法,源自上古时代的历法。冬至到,一阳复生,因而上古从周代到秦代,把冬至当作新岁的开始,所以现在还流传“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清代从宫中到农村、城镇从冬至日起,都玩起“消寒图”、“九九歌”这种趣味兼具知性的民俗游戏。画着“消寒图”、吟唱着“九九歌”,玩味着节气物候和人间景物,回顾历史的演递变化,人们心中期盼着春分来临。

冬至  阴消阳长的物候现象

冬至产生哪些阴消阳长的物候现象?

中国黄历记载先民在黄河流域的生活经验,对“冬至”节气的天候和生物界反应的现象有入微的观察记载。《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冬至三物候:“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古人阴阳之学早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冬至时,阴气到了极点开始转退,麋鹿角应而脱落;阴承阳,水泉动,表示阳气解了阴寒之冻,天地阴阳循环转回阴消阳长的阶段。

清张若霭画墨妙珠林(卯)册 冬至。(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冬至食俗.故事

冬至节吃什么?中国文化中,天南地北过冬至节的食俗各有特色,饺子、馄饨、汤圆(汤团)可以说是最普遍的代表物。北方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南方在这一天多吃冬至圆,也有些地方吃面线,也有的进补补冬,其中都蕴藏着传统文化典故,也有趣味的传说。

中国各地在冬至、过年时多有吃饺子的习俗,俗称“安耳朵”,河南民俗也流传“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的习俗。传说这种习俗据说是从“医圣”张仲景在河南为贫穷人施药济食,研制出“祛寒娇耳汤”,帮助他们治疗好了烂耳朵而留下来的。传说这“娇耳”就是今天人们都知道的“饺儿”,即水饺的源起。现在还传唱这样的俗谚:“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Fotolia)

馄饨

吃馄饨也是冬至食俗。“馄饨”一词和“混沌”谐音。 有个传说,冬至吃馄饨有纪念始祖盘古诞生于混沌之意。上古的冬至日代表一元复始、新岁的开始,而盘古开天则是带来中华民族的新诞。吃“馄饨”具有祝贺一阳生、祝贺新生的意义。馄饨这种吉庆食物也被用来祀祖告冬。

吃馄饨也是冬至食俗。(SHOLYWOD~commonswiki/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汤圆

南方的冬至饮食习俗以汤圆为代表。汤圆古称“牢丸”、又称“牢九”,又有“汤团”、“团子”、“浮圆子”、“丸子”……等等的叫法。不管那一种称法,汤圆都是圆的,象征天与太阳。冬至到阳气生,所以吃汤圆庆贺,同时寓意年终团聚。南方沿海地区的人,喜欢来碗红、白汤圆,象征阴阳交泰。

吃汤圆贺冬至;汤圆同时寓意年终团聚。(Sebastian Mary/Flickr CC BY-SA 2.0)

“冬至大如年”典故 风俗起源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清朝时还有这样的节景。徐士镜吴中竹枝词记载的“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收录于《清嘉录》)。江南苏州古称吴中,那里的人们,在冬至节穿新衣、戴新帽互相贺节,宛然就是过新年的景象。

“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其实不只是地方风俗而已,这是沿袭自上古时代的历法而来的民俗。冬至有“初岁”的称法,“初岁”就是岁之初,周代至秦代的历法以“冬至”作为一年之始。因为就在冬至夜,年中最长的一夜到了尽头,从此后阳气又逐渐肇生。俗谚说“冬至一阳生”。冬至到,阳气萌生,而阴气则越来越消弱,阴阳的循环又展开新的一环,也代表新岁来了。

雅趣过冬游戏“九九消寒图”

清代宫中流传出“九九消寒图”(简称九九图)这种雅致过冬的游戏,传到百姓家形成热络的冬季民俗,九九图同时也可以是一份简单的气象记录暨计时日历,画上不同的图画又是优美的装备品,发展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而文字消寒皆为春景暖和、万物生动之意涵,使一笔一画消去寒酷、迎来春暖。

冬至这一日昼最短夜最长,过了冬至夜阴气渐渐退去,人们就从冬至起开始“数九”,每天在“九九消寒图”上画上一笔,也可以添记气象的标志。从冬至数九回九日,即数九九、过八十一日,期间历经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然后就能迎来春分。从冬至开始,数完了81数、画完了最后一笔划,春阳日暖,放眼遍地春光明媚。

九九歌反应节气

各地制作的消寒图和九九歌各有特色,有的介绍朝代历史,有的描述节气景象等等。清朝道光年间山东潍坊有位文人王之瀚,在前人的基础上写就一首《九九消寒图》集锦诗(参注),包含九首绝句,共八十一句,分别写入八十一格的“八卦爻象图”内。《九九消寒图》集锦诗介绍了从冬至到春分的各节气的物候特点,也叙述了民情风俗及农事活动,也是首含有教育功能的民谣诗。

南北朝时大文学家曹植作诗描述冬至“一阳嘉节”,赞颂天地给人间带来好节日:“千载昌期,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物昭甦”。冬至一阳生、万物将苏醒 ;冬至,春天也不远了。@*

参注:王之瀚《九九消寒图》

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资始渐勾萌,莫道隆冬无好景,三川草木五装成。
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间休息掩柴关,室家共享盈宁福,预计来年春不闲。
三九严寒春结冰,罢钓归来蓑笠翁,虽无双鲤换新酒,且喜床头樽不空。
四九雪铺满地平,朔风凛冽起新晴,朱褐公子休嫌冷,山有樵夫赤足行。
五九元旦一岁周,茗香佳酒答神庥,太平天子朝元日,万国衣冠拜冕旒。
六九上苑佳景多,满城灯火映星河,寻常巷陌皆车马,到处笙歌表太和。
七九之数六十三,堤边杨柳欲含烟,红梅几点传春讯,不待东风二月天。
八九风和日迟迟,名花先发向阳枝,即今河畔冰开日,又是渔翁垂钓时。
九九鸟啼上苑东,青青绿色含烟蒙,老农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卧龙。#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朝陆游《辛酉冬至》诗有:“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也是把过冬至视为添加年岁的节日;那么,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呢?
  • “冬至”前一天,深夜人静的窗外下着毛毛细雨,屋内环绕着《夜的钢琴曲》旋律。自从意外发现这一系列轻柔细腻、悦耳动听的的串串音符,每到夜晚我便会情不自禁地一直反复聆听,耳语般的节奏在空气中缓缓律动,连结起我小时候在眷村过冬至的情景。
  • 九九消寒图,汉族岁时风俗。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在冬至汉族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 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 “秋分”日夜均分寒暑平,中国先秦时代效天地之理,在这天校正齐一度量权准器正人间公道。“秋分”意味着秋天过半,芦花千里秋月。彼岸花“曼珠沙华”盛开在秋分,阴阳两隔生死两茫茫。秋气肃杀,摧败万物,…古人从天地肃秋之节气中体悟了争逐功名利禄、怀忧动心摇情,更甚于秋气之伤。
  • 今年 11月7日是立冬日。立冬是冬季的第一节气, 太阳到达黄经225度。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也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不过,今年立冬日,多个地区出现反常气候,中医师提醒,市民进补应做相应调整。
  • 冬至阳生春在望,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又称“初岁”,冬至三物候现象含有什么哲理?冬至是大节日,中国历代冬至节俗也很多,为何魏晋南北朝时人吃赤豆粥?北宋时视冬至如过年,建“钟鼓楼”检校时刻漏、报时;清代宫中传出过冬雅致游戏“九九消寒图”配合“九九歌”“数九”望春风…形成一种节气的智慧,也是民间一种益种休闲和启蒙教育。
  • 中医常利用节气治病,以“三伏贴”来冬病夏治,“三九贴(天灸)”则应用在“冬病冬防”观念;冬至后最适合,鼓励有过敏鼻病者用辛温、温阳中药敷贴穴位,有助于改善发病率。
  • 冬至里,除了品味菜茧、汤圆和米粿外,“鸡母狗仔”相信只有在澎湖的农村社会里,还可以看得到和吃得到。
  • 2016年12月21日冬至,这个在大陆即将消失的节日,在香港却非常受到重视,称“冬至大如年”。这一天全家人都要回家团圆吃饭,俗称“做冬”,聚餐的样式绝不逊于大年三十晚的团年饭,菜式也特别丰富,有盆菜、火锅、汤圆等,更保持着“无鸡不成宴”的传统。
  • 二十四节气,三九小寒冰上走,“冷在三九”,为什么说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古代中国小寒显现哪些物候现象?2017年小寒巧遇腊八看食补食俗文化腊八粥,怎样小寒养生?节气生活美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