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梦话丹青】(13)艺术的形与意(一)

作者:曹醉梦

元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维基百科公共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45
【字号】    
   标签: tags: , , ,

几十年前一件新事物出现,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资讯流动,大众才能知道或接受。现在的人所能接收到的信息量大而快,正面或反面的声音都会给人更多的思考,有助于人们的正确判断。

外星人、UFO、人的灵魂、神佛世界等已经被大众认知和接受了。都知道中国古时被称为神州,中国的文明史似乎与神学很近,被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国粹中,那些“说不清、言不明”,或将信将疑的部分都有着神学的烙印。几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跌宕而又绵长,人一生几十年的学习研究精力,即便使出全身解数,也只能是在此撷取几朵浪花而已。

中国的修炼文化中有很多宇宙观、自然说的描述。道家易学认为这个世界是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循环运动集合体,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阴与阳,是推动自然运动变化的根本,是事物产生、发展、成熟、消亡的原动力。

在信神的环境下,人们会相信阴阳律动的循环往复,使得这个世界生生不息;可是今天我们了解到的古人敬天拜地,在自然面前不敢造次的敬畏行为,多半有了迷信、艺术加工,甚至有了愚昧的味道。现代人自誉掌握了科技,不再迷信和具有能够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却都感觉到了一种说不清的失落;这种失落感让人们意识到历史走到今天,人类的文明确实衰落了。要挽救还没有完全跌落的文明,智慧的人们又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与“虚实”等曾被遗弃的遗产文化中。

传统文化中,见得着、摸得到的物质性资产,即 “阳”的文化,被继承的很多,如武术的招数动作、中医的药材药方、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但好多“虚”的文化,则被遗忘或被抛弃,致使这个宇宙缩影般的阴阳律动失衡了。如武术运动中只重“术”,不重视心法提高,使肌体的生物性机能达到极限,也不会使运动者有质的改变;中医望、闻、观、切等技术手段背后的心法是靠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延续着,并没有留在书本上,也没有真正流传下来;中国画的历代绘画大师们,带徒弟传授技法背后的技巧或心法也没有健康地延续……

人们享受着物质利益带来好处的同时;那些看不见、摸不着,还能维系社会、人类、宇宙正常律动的“阴”和“虚”的部分,则被漠视和遗弃了。今天的东西方社会动荡,人心浮躁。要扭转这个局面的理学家、社会学者、人类学家们,再一次将目光投到了古老中国的“道德”二字上。

历史的步伐似乎在加快,五十岁以上的人对“虚”的文化较为能接受,是因为其成长经历中有这个影子。近百年来人类传统文化被破坏,一路下来至今,加快了的历史步伐,也让人们加快了遗忘的速度。不同年龄段的代沟在加深,对世界及人之为人的看法,距离在加大,以前确信的事情,慢慢变成了神话或不可能存在的传说。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笔者看到一人用食指对着一块砖发力转动,一会儿这块砖就被转透。2003年,笔者在黄海中一个小岛的庙里画画,我将离庙外出时,岛外距此百余海里的一个人就会知道,会匆匆赶来入庙,听我在此的学生说,这个五十多岁的男子在庙里到处大吵大叫,隐隐约约能听明白几句,说谁动了他的什么,他来要重新召唤回来……我还在回岛的船上,将回到庙里时,他便匆匆收拾东西离开……

超出常人能力的现象很多,现今慢慢被认为是不可信的假象或神话,如:不接触对方身体就会将对方击倒、百步穿杨、金钟罩、铁布衫;根据一根缠绕在患者腕子上的细细红线,就会诊断出患者的病情。

依据于形又不拘泥于形所产生的中国画画意,比较摄影和写实绘画的“真和像”,有了另一种韵味儿……,这些渐渐被当成了神话。@

(点阅【醉梦话丹青】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周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之文化源远流长,约2500年前,绘画艺术就以竹木、皮帛、粉墙为依托介质,就形成以毛笔蘸黑墨、行笔成黑线做为造型方式,用极为抽象的笔墨语言来表达画家丰富的情感,夯实了较为完备的造型秩序和抒情理念,虽经朝代的数度更替、社会文化的扭动、外夷文化的侵蚀以及本土文化的撕扯,仍未撼动这种绘画方式的表达秩序,一些想改变“她”的人都没有成功过,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大大不同于其他绘画语言的叙事方式。
  • 中国千余年可考的绘画史上,对冰、雪、霜的描绘无明细的“质”的造像,一般都用留白或染四周留中间的反衬法表现,让观众去“想像”,大大弱化了画面的可视性和观赏性,产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冰雪画则弥补了这个空白,对冰雪霜的表现让人们眼前一亮,特殊的材料,特殊的技法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基础上,是对中国画表现空间的有力补充,至今,其对冰、雪、霜“质”的表现仍是其他画种无法企及的。
  • 中国绘画史上的大师并不多,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为中国画的大师,何为?大师们除有好的笔墨技巧外,主要是艺术思想中正能量的传递,以及独特普世价值的构建,以及能独立于他人的理论体系,尽管大师们的作品或有一段时间不能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属性,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国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散点透视的构图规则、行笔形式、表现技法、符号运用到审美理念,无一不具典型性。
  • 中国画的程式化、符号化特征明显,经过艺术家对自然界物象的理解,经过思维咀嚼后,将物象引申意义深化,比如,画家眼中的翠竹不再是单纯生物性的竹子,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露中之竹、雪中之竹,成了画家表达“风调雨顺”等情怀的绝好籍物。
  • 《转生千载桃李柿,幸哉终成笛子料》作于1999年,是年秋,笔者来到河南安阳的旧称相州的永和乡孝悌里岳家庄(今菜园乡程岗村),在岳飞故里,油然而生的感慨、难掩的情怀夹杂着莫名的眼泪,涌动着创作的激情,似乎追随到了什么、回忆起了什么……这种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绪折磨着自己,言之、歌之、舞之、咏之,均无以明状。
  • 中国画重意境,是诗歌一样浪漫的视觉形象。古代中国画的大家很多都是修炼人,用绘画语言述说心事。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是中国人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这种凝练的线条是有生命的,是中国画家的专利。
  • 中国的绘画,不求表面的精细与形的准确,有时是似而非,更看重的是画家用心在触碰这个世界,其形象后面往往会产生无止境的联想和能量释放,这些与中国道家文化中的阴阳、虚实观大有关系。
  • 中国画艺术是要有深厚民族文化做积淀的,如同慢火烤地瓜,才能熟透,短时的猛火会烧成地瓜碳。
  • 好的画,不是耗费时间磨、描出来的,但要有足够的时间酝酿,这个过程是画家在自我的世界里惝徉,长时间的艺术构思习惯而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