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府井大街 有王府也有井

作者: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气: 124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7年02月16日讯】 王府井是北京一条有名的商业街,到北京的人都会走访王府井。这条闻名的古街有700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见证了北京城的历史变迁,同时也蕴藏了许多传奇,包括“王府”和“井”的故事。

台湾一网民在其博客发文表示,“王府井大街,是我们到中国北京后第一个逛街的地方。行前,对它有着无限的想像:胡同里的房舍、王府的气派、老北京的店家⋯⋯还有那街口的井。真正来到王府井大街,老实说有点小失望,原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里早就成了一条热闹现代化的购物街,老北京味已不在。”

虽然王府井这条古街已经失去原有的古风古韵,但是其历史故事还在民间流传着,人们仍不能忘怀其原有的“味儿”。

王府井大街上的“王府”

王府井大街本名“十王府街”,亦称“王府街”,因明代这条街上有10座王府、3座公主府,清依明制,亦在此街上建王府,据中国古建筑学家朱启钤先生回忆,10座王府中以豫王多铎府最大,今协和医院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连帅府园箭厂当年也包在其中,乃王府卫队的操练场。多铎战功卓著,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地位特别尊崇,故清代多称此街为“王府街”。

不过这条繁华街道的前身曾是个荒凉的小村落。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这个小村落才开始热闹起来。元朝中央三大衙署中的枢密院和御史台就分布在这条街上,当时便有了“丁字街”的称呼。而王府的由来就要从明成祖朱棣说起。

明成祖朱棣决定要迁都北京后,便在北京大修土木,重新修建了北京城。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有多重考虑,但他手下的那些王爷们却并不想离开。为了安抚这些王爷,朱棣在这条街上建造了十个王府,该工程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动工,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底完成。

据《明成祖永乐实录》记载:“永乐十五年六月,于东安门下东南,建十王邸,通屋为八千三百五十楹。”10座王府建有8350间房子,平均一座王府有835间房子,可见其规模是相当的大了。

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不久,宣宗继位,并在北京城里又建了几座公主府。据《宣宗实录》记载:“宣德三年四月,新作公主府三所于诸王府之南。”这里面虽然没有详细的记录公主府的建设规模,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气派不会次于十王府,并且紧挨着十王府。

到了清朝,清兵入关,皇帝按照战功,将十王府街的王府分给了新的王爷。新的王爷可不止十位,于是十王府街改名为王府街。虽然还是王爷们住的大街,但相比明朝时期,此时的王府街更为清冷,因为按照清初规定,北京内城为八旗驻扎,不允许汉人居住。

王府井大街上的井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因街的南端有一口甜水井,故与王府合称,改名为“王府井”。

据光绪十一年《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当时北京内外城共有1258口井,绝大多数是苦水井,做饭不香,洗衣服不干净,洗头发黏手,甜水井是稀缺资源,故名声特别响亮,根据清代地图,此井为该街唯一的一口井。

位于王府井大街229号懋隆黄金珠宝店东侧的古井。井盖上的铭文为:“王府井大街始建于元代至元四年,历有‘十王府街’、‘王府大街’之称。据考证,得名‘王府井’,渊于明中叶以来街上的一口水井。《乾隆京城全图》和民国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实测北京内外城地图》均绘该街只有一井并明示位于此处。此井本世纪二十年代被湮没,一九九八年王府井大街整修改造时被发现。特此纪念。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维基百科)
位于王府井大街229号懋隆黄金珠宝店东侧的古井。井盖上的铭文为:“王府井大街始建于元代至元四年,历有‘十王府街’、‘王府大街’之称。据考证,得名‘王府井’,渊于明中叶以来街上的一口水井。《乾隆京城全图》和民国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实测北京内外城地图》均绘该街只有一井并明示位于此处。此井本世纪二十年代被湮没,一九九八年王府井大街整修改造时被发现。特此纪念。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维基百科)

关于这口甜水井,还有这么一个传说。据说在清朝后期,王府大街的一位王爷在自家王府中打了一口井。这口井出来的井水非常甘甜,这口井是王府街上唯一的一口甜水井,王爷自然把这口井当宝贝供着。

有一年,北京大旱,很多井都打不出水来,唯独王府中的这口甜井依然保持着甘甜的井水。王府看门的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老人,他看到四邻百姓没有水吃,便让人们到王府中的这口甜水井打水。

此事被发现后,王爷便怒气冲冲地把老人叫来审问。老人笑眯眯地回答说:“我让穷人们取水喝,是为王爷着想啊。如果附近的人们都渴死了,哪还有人给王爷家干活呢?”王爷听他这番话,觉得有道理,也就不追究了。

于是,来王府井取水的人越来越多,除了附近的居民,住在远处的人也闻风前来。谁也不知道王爷家的这口井救了多少穷人的命,慢慢地人们就把王爷家的这口井称为王府井。

王府井的英文名——莫里逊大街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12月20日,袁世凯下令将王府井大街命名为“Morrison Street”(“莫里逊大街”),因为英国《泰晤士报》住北京记者乔治·莫里逊在该街西侧的100号(今271号,已拆毁)居住。

莫里逊是澳大利亚人,著名记者,1894年来中国,后被《泰晤士报》聘用,1897年起他长住北京,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等,1912年被袁世凯聘为总统政治顾问,曾反对袁世凯称帝,1919年以北洋政府代表团顾问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

莫里逊在王府井大街上住了很多年,由于他在西方知名度很高,当时外国人又记不住“王府井”这么复杂的名字,故地图上标为“莫里逊大街”。王府井大街南口路西店铺的墙上钉有“Morrison Street”英文街名牌,该牌从1915年一直挂至1948年。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的《北京四郊详图》将该街分为三段:北段从今五四大街到今灯市口西街称“王府大街”,中段从今灯市口西街到今东安门大街称“八面槽”,南段从今灯市口西街到今东长安街称“王府井大街”。

1965年北京市将南段称“王府井大街”,北段将八面槽并入,统称“王府大街”。文革中,将两段合并,改称“人民路”。1975年,更名为“王府井大街”,沿用至今。

责任编辑:刘晓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安门,是当代中国的聚焦之处,是一切大戏上演的舞台。2001年11月20日,一个晴朗的冬日的下午,一群来自十几个不同国家的西方人在这里相聚,带着鲜花与微笑,他们的笑声感染了周围的人,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瞬间。
  •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不久,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并迁都北京。这再次体现朱棣的雄才大略,迁都北京不仅仅是因为北京曾是他做燕王时期的封地,可以远离建文帝的旧势力,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北京山川形胜便于就近调动军队,方便指挥,可以防范元代蒙古残余势力,控制东北,并制天下。
  • 明成祖下令迁都北京后,经过精心的选址,紫禁城建在北京的中心位置,因为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必然要居于人间的中心。从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宫的朱墙黄瓦、雕梁画栋、檐牙高啄,一景一兽无不透露着豪迈、大气;它的金碧辉煌、雄伟壮观、肃穆庄严也无不体现出天子的至尊。
  • 天安门是明清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的名字是“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一方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至尊之意;另一方面,又寓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的含义。
  • 进入北京城的李自成也开始着手招降吴三桂。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派唐通拿着吴三桂父亲吴襄的手书和4万两银子前去招降他,吴三桂答应了。但走到半道,吴三桂听到父亲被拷掠,自己的爱妾陈圆圆...
  • 中国古代民间盖房上梁时有悬挂字条“上梁大吉”、抛元宝、安放镇物等祈求平安的方式。据说在修建紫禁城时,施工人员都要在重要的建筑屋顶施工结束前,在屋顶正脊中部预先留一个口子,称之为“龙口”。之后再举行一个较为隆重的仪式,由未婚男工人把一个含有“镇物”的盒子放入龙口内,再盖上扣脊瓦。该盒子被称为宝匣,而放置宝匣的过程称为“合龙”。合龙标志着一座建筑的落成。
  • 老北京的城市规划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谐和关系得到充分的体现。作为帝王之都,城市的核心是帝王,所有的建筑形式都体现着一个象征。城市建筑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形式、建筑布局、建筑色彩,都使“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得到充分体现。
  • 无论是古希腊的雅典娜神庙,还是古老北京的天坛、地坛,都能看到城邦或国家的信仰元素。好的文化成就和道德体系是社会赖以存在、安定和和谐的基础,也是人类共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可惜历史不可回转、无法倒退。“旧城改造”、“文革”、“破四旧” 这样对文化的摧残,给我们民族造成的心灵巨创就这样直白的刻在这个城市的脸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