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环境生态转战生物研究 他爆肝不嫌苦

font print 人气: 187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7年02月27日讯】台师大教授林思民原就读物理系,看到环境生态的冲击,而转往生物领域研究,虽经常爆肝工作,却甘之如饴,更积极投入科普教育,为科学和民众搭起桥梁。

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林思民表示,从高中开始就喜欢赏鸟,念清大物理系后,课余时间还是常往野外跑,当时有很多新兴的开发建设案,对环境造成影响,尤其大四时,看到原本自己常去赏鸟的海滩地将变成垃圾掩埋场,带给他很大冲击,让他觉得要为环境生态多做一点事。

后来就读研究所转往生命科学领域,林思民坦言,刚开始有点不习惯,因为科学和生物领域的逻辑思维不同,“科学很注重准确性”,对于念数理的人来说,他们的价值观认为输入A就会得到B,但“生物领域充满不可预期性和多样性”。

林思民举例,就像对着鸟学鸟叫后,很难预测鸟会有什么反映;假如盖了一条鱼道,也很难预测鱼是否会顺着这条路行。很多事不能用理工思维来看,而是需要对环境和生物有更多考量和体贴。

很多人都喜欢大自然,但未必适合投入生物领域研究,林思民表示,多数人接触大自然都很开心,但只有少数人可能对野生动植物有兴趣。要当好的研究者,除了要有丰富的野外经验,还要能从科学角度去思考,进而设法解决问题。

以自身为例,林思民表示,他在大学高年级到博士班之间的时间,花很多时间在野外观察,早期山区交通还不方便,例如去司马库斯至少要骑车2天,还得走几个小时的路才能到,但他常去征服这些交通不便的地方,不管观察到何种生物都让他很兴奋,这些经验也成为日后研究的根基。

林思民坦言,不是喜欢大自然或动植物的人都适合从事生物研究,学生可以先衡量自己的兴趣是否浓厚,如果只有50、60分的兴趣,可以把生物当嗜好,若有80、90分以上的兴趣,再投入研究,因为真正喜欢的人就不会觉得辛苦。

“科学研究很爆肝”,为了工作和研究,林思民经常1天只睡5小时,但他却甘之如饴,因为这是他喜欢的事情,看到动物就会很开心,这是研究动物者的特质,他还喜欢从研究中得到答案的成就感,更喜欢将这些成果用文字语言呈现。

林思民表示,自己硕士班的指导教授非常“入世”,只要有灾难时,就会卷起袖子跑去灾区帮忙,而博士班指导教授退休后也到关渡自然公园当义工,为不懂生物的民众或小朋友讲解,这种入世概念深深影响他,也鼓励他投入科普教育。

只要国中小来邀约演讲,林思民都会应邀前往,教小朋友认识或接触动物,有时候看着小朋友从怕蛇到敢摸蛇、甚至喜欢蛇的过程,就觉得很有成就感,只要多说服一个人喜欢生物,都会让他觉得很光荣,也成为自己难忘的回忆。

在现今社会氛围下,基础科学常常不受重视,林思民认为,现在知识都很容易取得,但大家却忽略,知识的累积需要庞大的经费挹注,但科学发展不能只是唯利是图,大部分民众或政治人物不了解基础科学在做什么,因此他希望透过科普教育搭起桥梁,让民众对基础科学研究有更多认识。(转自中央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记者庄丽存台湾台北报导)目前景气差,辛苦养孩子后,却面临小孩长大后不易找工作、只能将就低薪工作,但孩子的教育基金却仍不能少。近十多年,台湾生育率快速下降,少子化让每个家庭投注更多心力在孩子身上,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来说,养一个小孩到底要花多少钱?根据行政院主计处资料,一个小孩从小学至高中,若都就读台湾公立学校,平均每人教育费支出为86.6万元;若均就读台湾私立学校,则为219.6万元。
  • 巴拉圭籍混血女模特儿雷瑟琳,外型轮廓深邃而神秘,过去在日本受到不少邀约。虽然拍摄写真与杂志是非常快的成名方式,但雷瑟琳却宁可拍戏受苦,也不愿拍摄写真集。
  • 新台湾之子小恩,父亲5年前过世,印尼籍母亲要维持家计,常无力照顾小恩和妹妹;6岁就开始帮妈妈承担家务大小事的小恩,甚至假日还要到田间除草、耕种。才小五的他却不嫌苦说,“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做什么都没关系。”但被迫早熟的小恩,课业上却很无助,期待开学后有人教他功课、有钱可买参考书。
  • 近期友人与我分享了严长寿先生于2002年接受Cheers杂志访问的文章,主题是‘超越痛苦,享受工作’。
  • 为了让民众体验贫穷,家扶基金会将于10月举行甘苦生活节,除了邀民众参与缝伞,现场也会设贫穷体验摊,希望民众与弱势家庭同甘共苦,用爱陪伴弱势童。
  • 91岁的熊智锐是文大最年长的博士生,曾遇到硕士班论文被退的挫折,但仍克服困难拿到学位。熊智锐表示,自己才91岁,喜欢学习新事务、交朋友,太太是他终身学习的榜样。
  • “阿嬷曾经是我的大树、现在我是阿嬷的依靠”。15岁的李宜昀、14岁的范秀维都是隔代教养,从小由阿嬷带大,当阿嬷重病卧床,她们悉心日夜照料,今天获表场为孝行楷模。
  • 侨居法国的台湾人对台、法两地的生活有什么样的体会?在全球经济与政治局势紧张的境况下,他们对未来又有什么样的打算?为此,笔者采访了三位生活在法国的台湾年轻人,他们分享了在异乡生活、求学和工作的经历。他们置身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在不断吸收法国文化与精神价值的同时,始终保留着对台湾的热爱。其中一位受访者说:“法国和台湾都非常自由,但自由的方式不一样。”透露出民主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因民族思想与传统习惯的不同,而有着其差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