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北极惊航:美国探险船的冰国远征(1)

In the Kingdom of Ice: The Grand and Terrible Polar Voyage of the USS Jeannette
作者:汉普顿‧赛兹

《北极惊航》(联经出版 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0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编按】19世纪末,探险家们着迷于全世界唯一一块尚未标记在地图上的神秘区域──北极。一向特立独行的《纽约先锋报》发行人小班尼特投资建立了一支美国探险队,队长是曾因进行“格陵兰探险营救行动”而声名大噪的德隆。

1879年7月8日,德隆船长率领一支三十二人团队登上美国探险船“婕内特号”,从旧金山启航,带着疑问和好奇,开始迈向未知世界的探险。

德隆一行人雄心万丈地深入地图未曾标示的海域,矢志让美国成为全世界率先抵达北极的国家。历经两年艰苦的航行,婕内特号撞上一片无法通过的浮冰以致船身破裂,全体海员被迫在惊涛骇浪中弃船。

船沉大海后,仅存少量补给品的探险人员面临必须徒步跨越无尽浮冰的骇人处境,在西伯利亚北方海域漂泊了1600公里。他们咬牙苦撑雪盲症、北极熊、暴风雪、冰迷宫带来的种种煎熬,在努力求生过程中对抗发狂与饥饿,但仍心系保存完善每一笔探勘资料,为全世界留下当时精确的北极地图与地貌纪录。

汉普顿‧赛兹透过《北极惊航:美国探险船的冰国远征》一书,不但生动地描述探险队每位成员的个性及心情,还从当时留下的私人书信、航海日志,以及他自身亲访探险队当年路程的经验,细致还原了这段惊险刺激的传奇征程。

【作者简介】汉普顿‧赛兹(Hampton Sides)

美国历史学家兼新闻工作者,《野外》(Outside)杂志得奖主编,常为《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撰稿,著有《追踪刺客》(Hellhound on His Trail,2010年Amazon百大好书)、《血与雷:美国西部征伐志》(Blood and Thunder,2006年《时代》杂志年度十大好书、History Book Club及Western Writers of America年度好书)、《幽灵部队》(Ghost Soldiers,2002年PEN USA Award for non-fiction and the Discover Award from Barnes & Noble)等历史类畅销书。

序曲:冰的洗礼

一八七三年四月间的某个迷雾遮天的早晨,一艘自加拿大“纽芬兰岛”康赛普逊湾启航的蒸汽动力三桅帆船“雌虎号”(Tigress),正铆足全力从分散在拉布拉多半岛外海的浮冰和冰山之间通过。

快到中午的时候,雌虎号撞见一桩怪事:一名孤身操着一只小独木舟的因纽伊特人一面拚命挥舞手臂,一面频频向该船吼叫。那原住民先前冒险闯入危机四伏的北大西洋海域,远远超出了爱斯基摩人平日所及的范围,此刻似乎遇上某种麻烦。当雌虎号逐步靠近之际,他又吐着怪腔怪调的英语声嘶力竭地喊道:“美国汽船!美国汽船!”

雌虎号的船员们斜倚在船舷栏杆边,想听清楚那因纽伊特人到底在嚷嚷些什么。就在这当儿,雾散开了,海面中间出现一大块参差不齐的浮冰,上头站着十来位显然被困住的男男女女,外加几名孩童。那群孤立无援的难民一看见船来了,便高声欢呼、对空鸣枪。

船长巴列特(Isaac Bartlett)立刻命水手们放下救生艇,将十九名落难者一并拉上船。大伙儿看得来,这些人经历了一段恐怖的煎熬,个个面容憔悴,浑身脏污,手脚冻伤,眼神惊慌,嘴唇和牙齿因为刚吃过海豹内脏当早餐而显得油腻腻的。

“你们在冰上待多久了啊?”巴列特船长问他们。

其中一位年岁较长、名叫泰森(George Tyson)的美国人趋前回答:“从十月十五号待到现在。”

巴列特试着理清泰森的意思:十月十五日是在一百九十六天前,不管这批难民究竟是谁,他们已经困在冰上快七个月了。泰森说,那块岌岌可危的浮冰是“上帝打造的救生筏”。

巴列特进一步询问泰森后惊讶得知,这些可怜的漂流者原是“北极星号”(Polaris)的乘客。方才那位因纽伊特人在嘴里狂喊的“美国汽船”,指的就是这艘举世闻名的拖船。

它长得其貌不扬,但船身坚固可挡冰块,是参与美国某次北极探险行动的勘查船,该任务部分经费由美国国会拨款,并获得海军支援。两年前,勘查船自康乃狄克州的纽伦敦港出发后,曾在前往格陵兰的途中停靠过几站,此后便下落不明。

北极星号才刚打破世界航海纬度纪录,越过北纬八十二度没多久,就被卡在格陵兰西方海面的冰阵中。船上指挥官是来自辛辛那提、性格阴郁、脾气古怪、好发奇想的海军军官霍尔(Charles Francis Hall)。一八七一年十一月,霍尔喝了杯他怀疑被下过毒的咖啡后离奇死亡,这桩群龙无首的探险任务遂告无疾而终。

一八七二年十月十五日晚间,泰森和其他十八位乘客临时扎营过夜的那片浮冰,突然在北极星号附近断裂,并开始漂进巴芬湾,导致这批包括好几个因纽伊特家庭和一名新生儿在内的遇难者无法再度登船,只好听天由命待在原处。他们无可奈何地随浮冰漂向南方,整个冬天和次年春天,都睡在用冰雪堆成的雪屋内,仅靠捕捉海豹、独角鲸、海鸟,以及偶尔出现的北极熊维生。漂泊海上那段期间,由于缺乏可烹煮东西的燃料,如果运气够好、可找到食物的话,他们只能吃生肉、啃内脏、喝鲜血。

泰森说,他们是一群“被命运捉弄的人”,大家可怜兮兮的挤在面积持续缩减的浮冰上,“活像羽毛球似的”遭受汹涌大海、崩塌冰山、猛烈狂风的袭击,幸好无人丧命。这批难民总共在海上漂流了两千九百公里。◇(待续)

--节录自《北极惊航:美国探险船的冰国远征》/联经出版公司

责任编辑:李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眼前的祥和风景,俨然如明信片上的印象派画作,醒来时却大吃一惊,赫然发现身旁有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两者形成强烈对比。她小心翼翼稍微向前倾,想看清楚他的长相。这名男子年约三十五到四十岁,一头棕色头发乱糟糟的,脸上开始长出胡碴子。这张脸孔,她一点印象也没有。
  • 余松坡觉得气象部门的措词太矜持,但凡有点科学精神,打眼就知道“重度”肯定是不够用的。能见度能超过五十?他才跳几下我就看不见了。他对着窗外嗅了嗅,打一串喷嚏,除了清新的氧气味儿找不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味道都有。科学家做了实验,小白鼠吸了一礼拜的霾,红润润的小肺都变黑了。黑了就黑了,回不去了。不可逆。
  • 认识莎拉的人们去书店,都只是为了要找她聊天。然而,住在镇上的其他镇民或是附近区域的住民大多是一头雾水。怎么会这样呢?突然就出现一个游客,还有一家书店?他们需要很多不一样的店铺,但怎么会有人选择开书店?为什么要大老远从瑞典跑来开书店?
  • 凯洛想得一种病。不要会致命的那种病,也不要会留下永久伤残的那种。话说,她并不渴望把车停在残障停车格的权利,虽然那真的很方便。凯洛从公车站赶回家的途中,努力不去想到邻居的生活习性、努力不去在乎这整座城镇其实是个通往死胡同的迷宫 ──要说这里是让人安居的所在,倒不如说是个“公共培养皿”还来得贴切些。今天晚上,凯洛就要切断自己和这个地方的联系;很快地,她就能自由漂离。
  • 若要介绍台湾,就必须先从台北捷运的广播说起。台北捷运在广播站名时会以不同的语言重复四次。以“永春”为例,会以“Yonchun”、“Yinchun”、“Yentsun”、“Yonchun Station”的顺序广播,依序是国语(北京话)、台语(闽南语)、客语、英语。若在乡下搭公车,最后广播的有时不是英语,而是当地原住民的语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