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原创】纪元读者心语四则

人气: 11
【字号】    
   标签: tags:

 

告别

文 / 小雨

一件黑底黄花的真丝旗袍,2005年定做于上海浦东新场古镇的一家老裁缝店,当时工价80元。师傅是男性,七十多岁,祖传的手艺。

不过是十来年的时间,整个人变得面目全非。脸部变化最明显,原先圆嘟嘟饱满的脸,经时间的鬼斧左边一下右边一下,脸颊一路瘪缩下去。身材也是小小的走了样,主要是腰腹部的脂肪厚了起来,拆掉了前后各两侧的卡腰线,熨烫平整,再穿上去,陡添了几分中年人的雍容。

然而却是在这样的年龄之后,生命中 可以陪伴终身的人才出现。

我的人生开始的比较早,16岁早恋,后面一直没有消停过,包括这段旗袍布料的由来。然而,之前那么多的经历,都是练习。一些事情的发生和结束,其间显现很多人的心。收获很多。

记忆很诚实,它会自动清理一切。也会证明一切。有人,数十年了,一直赖在心里不肯走,这样的人,强迫我用珍惜的态度对待他,即便彼此之间的缘分已经彻底告终。可有的人,再想起时,已觉得淡然,宛如路人。

一故人,约我出去走走,说是下个月有几天休假。

我很诚实地告诉他自己决定好的事。反复强调:“按我的本意,我习惯了一个人。可是年岁大了,得有个伴。我和你不一样,孩子不在国内。”

解释起来有些吃力,带着几分愧疚。

从精神层面,我和他,对这个世界的诸多看法趋于一致。事业上,他非常优秀,标准的中产阶级。还有,我们都是不愿意受约束的人,都习惯了独处。

他回答:“相信我的素质和能力,你在我心里永远都有个位置,你是我非常尊重珍惜的人。你来过我心里。”

又说:“有事告诉我,我会尽力。我之前跟你说过,要去一个地方,到时会给你地址,你们一起去,我都会欢迎……”

还说:“我要去你老家盖一栋房子。”且一再叮嘱:“千万不要断了联系。”

那么骄傲的人!那么孤芳自赏的人!破天荒说出这一番语无伦次的话来,也真是难为他了。

有些遇见很美。可美丽的,一般都走不到最后。最后走在一起的,是合适。

而走不到一起的美丽,就成了赖在心里不肯走的记忆。心的主人,会受很多苦。

和他遇见,是几年前我心思寂寥时,遇到的一个同种属性的人。同种属性的人往往缺乏互补。这一点,睿智如我和他,都清楚明了。

写完这些,已凌晨两点。但 愿此后,都放下,都安心。

 

想当然耳

文 / 方静

晴时多云、不冷不热,是出游的好天气。陪同对建筑设计感兴趣的朋友,去参观新开幕营运、声名大噪的艺术空间。俩人都兴致勃勃、满怀期待地欣然前往。

行前,想当然耳:它一定是气势磅礡、硕大宏伟;想当然耳:它一定是精雕细琢、富丽堂皇;想当然耳:它一定是卓越非凡、高不可攀……

及至亲临现场,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所有的“想当然耳”,都必须重新斟酌。它从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理念出发,曲墙、流水、天然光源和大地色系,是一处温馨柔和、平易近人的好地方。

而为何会有那么多的“想当然耳”呢?是先入为主的观念在作祟!它形成一种“刻板印象”,此后,就依照这个标准去量度周遭的人事物。顺应者,深得我心;拂逆者,格格不入,自囿于小圈圈之中,始终无法跳脱既定的窠臼。

还有,任凭自以为是的想法主导一切。有此特征者,多半是:“看事情非常主观,不屑他人的意见,自视甚高、自鸣得意。稍有成就时,就忘乎所以;不如意之际,即怨天尤人。他们难以共事,不但影响和谐,还容易伤人、伤己。

想当然耳,造成偏见。而偏见的执拗、顽固、牢不可破,往往令人置身绝境犹不自知。生活中充满各式各样的偏见,凡此种种不仅影响我们看待事物的面向与角度,也容易让人深陷自我局限的困窘中,执迷不悟、无法自拔。

放下习以为常的“想当然耳”吧!试着不设限,用开放的态度让心灵、眼界都更宽广、更辽阔,我们才不会被先入为主的观念,和自以为是的想法迷惑或蒙蔽,以致与美好的事物失之交臂。

 

教育勿需操心

文 / 阮雪筠

操心似乎成了父母的代名词。孩子从哇哇坠地到长大 成人,到交往工作,到结婚生子,中国父母都有操不完的心。古时的二十四孝快要变成现代版的父母二十四孝了。对孩子照顾细微周到,嘘寒问暖,中国的父母还是觉得做得不够。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总是操不完的心?

是四十年前的一胎制,让家长产生了恐惧症吗?担心由于自己的照顾不周,孩子不能成材,自己后期没有了依靠?还是中国式的攀比,让家长唯恐做得不够别人好,别人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必须有?抑或是,当前社会文化趋势,家长在各方面都取得一些成就,唯独育儿方面空白,于是家长都想往这儿使劲,但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因此用力不当?

无论怎样,很多家长已陷入操心教育的怪圈,就包括一些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清晰的指导思想,敏锐的逻辑和思辨能力,也很容易沦为保姆式教育。

教育不是保姆,也不是随扈,而是导师。教育里包含对孩子的爱,但是爱不只是用操心来表达的。教育更多是如何针对孩子的行为,正确的,错误的,并给予导引。教育也包括更主动地引导孩子向正面的行为发展。里面包含太多对孩子心理的解读,如何运用语言解开孩子心理问题的技巧,如何运用范例来教育孩子的能力。

教育,其实是一种启发,不仅启发孩子,也启发家长。每次从孩子的行为中,家长如果不从中去得到教育方法升华的气氛,而只是陷在计较孩子当下的得失,那么家长会失去教育的远方,会越走越窄,最后就只剩下操心了。

而教育真的不要太操心,和孩子一起成长是家长体验的第二次成长快乐和睿智。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件事情上,包括孩子犯的每个错误上,家长需要去细细品味其中的巧妙,所谓巧妙是现在和未来的连接,如果家长能从中体察到这种巧妙,就一定不会操心,可能还会高兴。至少有一点是值得高兴的,所有孩子在成年前所犯的错误都有很大的纠正空间,所以,家长不是应该觉得高兴吗?如果现在就忙着操心孩子的错误,而不是巧妙地进行导引,实际上,家长真正失去的是教育的良机。

一位很懂教育的西人朋友曾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他说:“你为什么这么害怕孩子犯错呢?难道我们自己不是在犯错中长大的吗?难道孩子不是从他们的错误中学习的吗?”从那以后,我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现有太多可以清理的地方。从那以后,我发现,转变观念的我对孩子的错误不再紧张,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再操心,取而代之的,是用心。从那以后,我发现,和孩子们在一起,真的很轻松,很快乐。

 

黑西瓜

文 / 青松

去学校接孩子,碰到同事。孩子们出来时,手里都拿着今天画的画。

女儿先出来,我接过她的画,是西瓜。孩子画得有模有样,绿色的瓜皮,红色的瓤,黑色的籽。同事看了,连连夸孩子画得好。

不一会儿,同事的儿子也出来了。她接过儿子的画看,脸上哭笑不得的表情。我瞥了一眼,发现她儿子的画是一团黑色,不分瓜皮、瓜瓤、瓜籽。同事自语道:太不认真了,连画笔都懒得换,拿了黑笔就一口气画下来。

小家伙自己一点不在乎,乐呵呵地和小朋友一起在前面蹦蹦跳跳。我上前问他,为什么他的西瓜是黑色的。

小家伙回答道:因为我画的是坏西瓜呀。我听了,忍不住对同事笑。虽然孩子画得一塌糊涂,自己却是有理有据的。

老师让画西瓜,但没说一定要画好西瓜。在小家伙的心目中,什么东西坏了便烂掉了,就是黑乎乎的颜色。他画了黑西瓜并不完全因为懒,而是因为有他自己的想法。

人看待问题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因为对这个世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比如想到西瓜,就知道最常见的是绿皮、红瓤、黑籽。一旦发现与自己认知不相符的东西,就会急于否定,将其归结为错误或不合理。然而,很多时候,表面看去是不合理,却有其背后的因由,就像孩子画的黑西瓜。

所以,遇到自己一时不能理解的问题,不必急于下结论。耐心等等,多想想,也许就发现一切都有合理的解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