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梦话丹青】(7)中国画是什么样的画

作者:曹醉梦

中国画重意境,外延无止境。(Fotolia,维基百科/大纪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气: 63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场景,凝练成诗句朗朗上口,“艺味儿”蕴含其中。如果用白话说,不过是“村旁的一条弯弯小道儿”,那就太平淡、没有了主观“艺味儿”的因素。

中国画重意境 外延无止境

画画要是如实描绘犹如照相,把人、物、场景三维空间的景象如实画出,是西方绘画追求的艺术行为,是客观再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个符号(情景表现),这种符号可以衍生出无穷的资讯(想像)。如果说具象可以让人看到“什么”,那么中国画的情景符号除了看到“什么”,还会让人去感悟、领略“什么”。这种符号,给观者提供了联想空间,让观者依据自己的修养再联想、再创造,会变幻出万千物象;中国画又像一个公式,引入不同元素,会有不同结果。可以说,中国画和西方绘画不是同种造型样式,甚至不是“画”字和“picture”本身能表达的。中国画的画家要达到的是“画家未必然,观者未必不然”的目的,因此,中国画的外延空间就无止境了。

中国画是诗。诗词是作者对生活凝练和概括的结晶,加之在主观修为基础上的感触、艺术处理之后形成的文字,绝不是生活中的交流对话。

艺术是主观的。是主观的思想情怀借助客观物象而产生的“语言”形式,目的是和别人交流沟通或自娱。譬如音乐用声音节奏、舞蹈借助肢体动作、绘画是由画面元素呈现、文学是字词句的组合来表达。语言的目的是拿来和人交流、沟通,结果就会有共识和分歧,也就有矛盾与契合。这种契合、矛盾碰撞筛选后,一些固定的普遍共性会达成,比如美与丑的认知。在普世价值中,善是美的、真情是美的、宽容与忍让是美的、平和、向上……是美的;相反,暴虐、虚假、暴力,萎靡、颓废……是丑的。艺术形式对社会有引领作用,在社会道德比较好时,美的艺术人们会接受传扬、画家受敬仰、社会秩序会趋向和谐,表现在人的脸上,就是“笑”;一旦社会道德下滑,丑的艺术就会泛滥。即便是反应史实的绘画,也会根据某种需要增减当事人、或篡改。这种丑思维占据社会精神领地,社会就会动荡,人人自危、失去幸福感,恶性事件增多。表现在人的脸上,就是愁苦和“哭”,这是掩盖不了的。

中国的历史很长,不管在朝在野,文人们的遗留物很多,社会道德状况、各种事件记载的也很多。在绘画领域,画家们用毛笔在宣纸上述说不便言明的心事、或最大化地张扬着什么。八大山人的画简约到不能少一笔,像一首五言绝句诗;王原祁的画洋洋洒洒,形散神不散,就像一首散文,似乎都在引领路人到家中看自己珍藏到的宝贝。

中国画门派众多 大画家多重修炼

世界性的绘画艺术大家庭中,中国画是位老人,子孙很多,由中国画的笔法、墨法,表现主题、形式衍生出很多门派。这里没有“国”的概念,目前的中国本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也曾被分成多个国家。日本浮世绘,泰国庙宇的勾线壁画……甚至欧洲有些画画高手都曾学习过中国绘画,或勾线、或表现形式、或工具,但这都是技法方面的技能而已,而构成中国画的属性不是笔法、墨法,也不是中国画的颜色,而是中国画的造型样式和理念属性。就像武术、中医,外人只看到了拳脚的功夫能力、银针草药的效果,而起根本作用的心法往往被忽视,就是在世代承传中,心法也逐渐被遗漏、淡化、丢失,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精髓部分不显或弱化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画的大家很多都是修炼人。有的是专业修炼人,有的是在家修者(居士)。如:宋的华光和尚(释仲仁)、清四僧,宋的东坡居士(苏轼)、元的云林居士(倪瓒)、明的六如居士(唐寅)、清的板桥居士(郑燮)等。这些文人读的书多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能满足不了他们的探知欲,都在寻找和探究构成这个世界的奥秘,以及人之为人的目的等。修炼中有的画家在不能又无法言明的心境下,用绘画语言述说心事,这是中国画的“意”。古人说:仕为知己者死,这些画家最大的心愿是寻找能读懂自己画的人,就像俞伯牙遇到钟子期,何等的爽快!

中国画艺术造型手段是线条

有人说声音、文字是最直接、明了的交流工具。是直接,但不明了。人类语言体系中,能把一件事情描述最明彻、最彻底的是汉语。试想,用语言描述一下你感冒发烧或手被刀割破时的感受,仅十几个词而已,别人看了只有和自己亲身经历结合,才能理解或明白。读者若没有亲身经历,那就不能感同身受,作者就达不到目的。比如飞去月球的失重状态,语言说不明了,读者也很难感同身受,但画家用艺术的手段(或夸张),用主观的画面会让你产生诸多相同联想,从而达到目的。摄影太具象,达不到这个目的,只有重意境、符号化的画面才有此功能。

这两幅画是本人1994年临摹的元代道观的壁画,据说是唐代吴道子的笔风,大小、构图、头部角度相像,但对比中看到,中年仕女略低头,双眼低视、嘴角平和;左手五指拢起托碗,右手于胸前做护卫平和叙述状……表现出中年人的稳重、平和、谦逊、宽容、大度的姿态;而青年仕女头略抬向上,双睛上望,嘴角自信后拉上翘;左手平托供盘,右手呈前推催促状……表现出青年人的踌躇滿志、自信,果断、俐落又不失稳妥可信的形象。这两幅画色彩基本是平涂,完全依靠线条的变化来塑造不同年龄段仕女的鲜活形象,赋予画面外更大的联想空间,正能量很强。

《送果玉女》,中年仕女—曹醉梦临摹元代道观的壁画。(曹醉梦提供)
《送果玉女》,中年仕女—曹醉梦临摹元代道观的壁画。(曹醉梦提供)

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是中国人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原生态中本没有线条。这种凝练的线条是有生命的,是中国画家的专利。西方画家也用线条,但那种线和中国画的线不是同类。好比西人用板刷写英语字母,认为将字变形就是书法一样,殊不知中国书法的内涵远不是他们认为的calligraphy,风马牛不相及。

单凭线条的运用,就已经是中国画家了不起的抽象思维和造型手段了。

鸡年首日于新泽西◇

(点阅【醉梦话丹青】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民族绘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以表现题材划分有人物、山水、花鸟三科;按表现手法来看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之别。
  • 以宽容待人处世,在我们的生命中就会多一份温暖、多一份阳光、多一份希望。这一切并非虚妄,它在纷繁的世界上静静绽放......
  • (shown)中国画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神似,背后有着神奇的内涵。
  • 近年来,古典写实与当代写实艺术正蔚然复兴,16年前创办于美国的“艺术复兴中心”(Art Renewal Center®,简称ARC),而今已成为集结全球艺术界同好的权威平台。近日,就写实艺术创作、教育以及很多读者关心的艺术品收藏投资的话题,该中心首席运营官卡拉‧莱桑德拉‧罗斯(Kara Lysandra Ross)接受了大纪元的书面采访。
  •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 “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的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事件。根据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在被古希腊雅典的公众宣判喝毒药处死之后,不但没有趁机出亡,反而坦然就义。而且在喝毒药之前,向他的门徒们阐释他为什么要选择从容就义。他的论点,对西方的生命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大卫的这一幅画,就是在描绘这重要的一刻。
  • 原来孩子真的都是天才,学校的成绩并不能代表所有,也不是孩子全部的真相。只要她敢于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清晰的说出想法背后的理由,随着大人给出的肯定和理解,敢于表达的自信就会成为孩子一生成长和学习的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会懂得如何写文章。关键是,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耐心倾听的环境。
  • 在刚刚落幕的纽约亚洲艺术周(3月9日至18日)期间,史蒂芬‧洛文希尔从其15,000张早期中国摄影藏品中精选出约30张作品做展览。展览题为“早期中国摄影精品展”,是艺术周期间唯一的摄影珍品展,照片只展不售。
  • “我们所从事的艺术被污名化了。”纽约中央车站画室创办人、写实画家雅各布‧柯林斯(Jacob Collins)说。不过在今日艺坛,柯林斯的同道越来越多。当你注视他们的作品时,会无法移开目光,你只感到震撼惊叹。这些作品让你放松、开心,这种感觉正是你期望从艺术中获得的。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