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在日本(二)我学会了谦卑

作者:心怡
font print 人气: 4015
【字号】    
   标签: tags: , ,

 

日本是个非常谦卑的国度,对人的尊重不是以身份、地位来划分。刚到这里时,我总是高高在上的样子,很难融入日本社会,十多年后才发生改变。

刚到日本的第二天,我独自一人出去散步,走在一条安静的小巷里。迎面走来一位60多岁、身材非常矮小的老妇人,可能还不到140公分吧,所以显得我的身材更加高大了,我昂头挺胸地朝她走去。她有些驼背,安静的脸庞上有一丝淡淡的笑容,她走到我面前说:“你好。”说完向我90度鞠躬,我非常震惊她的举动,马上说:“你好。”想学她的样子鞠躬,但是我从来没有鞠躬的习惯,所以只是点了一下头。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被如此的尊重,以前在中国时只看到过同事们在领导面前点头哈腰;到了日本,没想到一位老婆婆竟然对我鞠躬,不是为了阿谀奉承,仅仅是打个招呼而已。我心里觉得奇怪:为什么她会这么谦卑地去问候一个陌生人呢?回到家里我对先生说起这事,他笑我说:“日本人都是这样啊!不要大惊小怪的。”第三天我见到了先生的同事,大概50多岁了,也是对我鞠躬问候:“初次见面,请多关照。”而我只是坐在车里对他点了一下头:“请多关照。”

孩子上小学了,老师来家访站在门口向我鞠躬,我也还礼鞠躬。抬起头看到老师还在那里鞠躬,我只好再一次鞠躬,和他同时抬起头。心里想:这么长时间的鞠躬,他的腰不疼吗?进到家里,我和老师面对面坐着,他一直用敬语对我说话,并且说了孩子的很多优点,有些优点连我自己都没有发现。而我说到孩子的缺点时,老师竟然安慰我:“因为是孩子,都是会这样的。”我非常惊讶:在老师的眼里,孩子的一切都是完美的,一切都可以包容。他最后说:“这一年请多关照。”便起身告辞,走到门口依然向我鞠躬告别。

在日本居住久了,我发现日本人都是如此地谦卑,有身份的人就更加谦卑了,我经常看到县议员在车站给每一位上班族鞠躬。另外日本的服务品质也是居于世界的前列,服务人员的甜美笑容再加上鞠躬,让客人感受到宾至如归。在茶道、剑道、柔道、跆拳道等的文化当中也都有鞠躬的礼节,有的时候是跪着鞠躬。

了解日本文化之后,我开始喜欢日本人的谦卑,现在也能够做到90度鞠躬了。而且,我是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即使对方没有对我还礼,我也不会觉得怎样,因为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谦卑和尊重。

看到日本地震时,天王夫妇、日本首相向灾民谦卑地问候;中国汶川地震时,日本救援队向死去的中国同胞默哀敬礼。我感受到:贫富都是一样的,都是可贵的生命,对人都应该尊重。@*#

责任编辑:黎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前些天,为了记录田田的成长,我写了一篇《在日本幼稚园最后的运动会》,从网友的评论中看出大家感触很多,这使我想到,这个近邻还是有我们很多值得了解的地方。

    本来来日本以前,田田已经在北京上过一年幼儿园,可以说,对于幼儿园我们并不陌生,但是日本的幼儿园,有些事儿还是让我目瞪口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 (中央社台北1日电)在上海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如果以个人目标、经济独立程度、自我形象描述、对孩子的期待为中国的妈妈们分类,可分为奋进型妈妈、随和型妈妈和奉献型妈妈,其中奉献型占最大比例。
  • 前段时间,带小宝上了几个月的亲子班。经历了两个老师,一位是黑人一位是白人。这两位老师,让我感觉到非常的值得尊敬。上周,小宝上了全天的幼儿园 Daycare,但是总还是要念叨着两位老师。
  • 中国有两句老话叫“棍棒之下出孝子”和“不打不成器”,似乎教育手段上离不开“打”字。在美国严重的打骂孩子都属于违法,这可能会让你失去监护权,甚至可能会因虐童罪被送进监狱。
  • 深圳两男童间争执打架,家长却插手为儿子“出头”,痛殴另一名男童。日本、美国家长对此有不同态度。
  • 日本是个非常安静的国度,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住宅社区,总是安安静静的。日本人不管是电车上、排队等各种场合中都能保持安静,尽量不打扰别人,交谈时也会降低音量。
  • 躺平就可以赚钱的特殊实验,计划时长6周,为什么却没人能坚持超过一周?自由对于生命来说到底有多重要?结果令人难以置信。
  • 住校是很多刚上大学的孩子人生中一件大事,这很可能是他们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家。他们可能会欣然迎接新的独立生活,也可能会对自我管理自己的生活感到焦虑。
  • 世界的许多行业中,创新和自动化无处不在,它们在奇迹般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就是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被机器人取代,人们不得不接受再培训或进入另一个领域。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大多数人倾向于重回校园深造,而不是考虑其他选择。虽然重返学校可能会有所帮助,但您还可以考虑学习如何进行自我教育。
  • 被封闭在学生宿舍中很令人痛苦,希望相关专家给出的一些建议可以帮助您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