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本必解育儿千愁

与心灵共鸣的图画书──绘本(十)

作者:刘如
根据自己孩子的喜好,选择孩子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和图画,孩子从中能获得快乐,就会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46
【字号】    
   标签: tags: , , ,

学力提高、恶行防止、加深亲子关系、人与人爱的桥梁,等等,由于这数不清的儿童绘本的教育作用,日本小学校都普遍导入给学生读绘本的时间,使之成为一种学校教育的共识,然而,当我们这些热心的父母,带着强烈地为了教育孩子的目的,被必须完成给孩子读绘本的使命感催促着,强而为之时,却发现不遂人愿,孩子根本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样乖乖地静静地坐着听你念书。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后,这才幡然醒悟,原来成功与失败,就在一念之间……

──一位日本妈妈的肺腑之言

失败观念之一:读绘本当成国语学习

(接前文)说到这位妈妈读绘本的具体做法,这位妈妈说,她首先要提醒大家一个很难意识到的,又往往极易犯的一个错误观念:把它当成学习。因此大人只要一给孩子读绘本,往往不自觉地就与国语学习等同起来,逐字逐句地念,还要求孩子好好听,认真听,要求记住内容,核实孩子是否听了,等等等等。抱着这样的目的读绘本,必会犯下急功近利的错误,很容易忽视作为教育对象的孩子与大人不同的特点,方法不对,必然导致失败。

她尤其强调:大人与孩子是不同的,大人读书会抱着自觉地要学到什么东西的目的,而且对书本身已经非常熟悉。可是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任何目的,只是玩儿罢了,只会关心自己能理解和感兴趣的东西,只要是感兴趣的,一定会表现出极大地关注,甚至持续的时间很长,有的孩子甚至对自己喜欢的某个玩具,可以玩一整天而不离手,甚至在一段不短的时期,都不会放弃。这些情景,对与养育过孩子的父母来说,都不陌生。很多人都说孩子的集中力不长,那只是对于他们不十分感兴趣或者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的事物而言,否则,孩子对事物的专注程度是十分惊人的。

只要懂得这个特点,在读绘本中放下让孩子学习的观念,避免强行灌输,首先选择孩子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和图画,就会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她的孩子,都是男孩,她就曾选择男孩喜欢的冒险的故事。如果是女孩,很多孩子喜欢读照顾婴儿或者小公主之类的童话。

这些都是很好的启发,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喜好,选择相应的绘本,第一步就是让孩子熟悉绘本,接触绘本,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绘本跟其它玩具一样非常有趣的印象。所以不妨认为绘本等于孩子的玩具之一。

请耐心等待不可急于求成

还有一点需要父母意识到的,就是,对于刚刚接触绘本的孩子,要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即使是面对感兴趣的绘本。

对大人来说,许多事物,早已熟悉,但是却忘记了刚刚接触和碰到某件事时的心态。很多理所当然的观念,比如读书要把字连成句,把句子连成段,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就会看到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或者明白到底说了一件什么事情‘什么道理,这些都是通过长期的由浅入深的学习和训练,最终明白的道理,我们都是经历了很多年才最后明白的。

可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全然陌生的,完全不懂的。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孩子乖乖地听,只要是好的,主题很好、语言很优美的,就必须静静地一字一句地认真听,明白说了些什么,同时增加文学素养,执著于要从绘本中让孩子一下明白很多,都是不现实的做法。很多东西,要抱着不可能一下全部接受的心态来试验性地给孩子一个宽容的读书环境,在耐心地等待中就会看到孩子一点一点地在进步。

一本绘本,有的孩子从三岁读到小学三年级,不同的年龄,关注的地方都会变化,从简单的对图的关注,或对某一句话的关注,到对文字的关注,直到自己完全读下来,不需要妈妈给他读,甚至经历好几年的时期。这些都是需要父母首先明白孩子的特点,要抱着耐心和宽容的心态默默等待孩子的成长。切忌急于求成,导致孩子因无法理解或者不感兴趣非常乏味而不听、不看、不读,最后厌恶读书。

父亲强行灌输的恶果

在日本,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高职高身份、高学历的家庭。父亲的身份地位比较高,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到儿子上小学时,他突然关心儿子将来的人生,非要自己亲自教育,于是让妈妈放手,不必再跟两个妹妹一起听妈妈读绘本,认为那太肤浅,对必须出人头地的儿子不合适。让孩子妈妈以后只管两个女儿的教育即可。

于是儿子开始不停地被要求只允许读父亲买回家的书,每天规定的读书任务必须完成,父亲下班回家后要检查读完没有,是否读懂主题,十岁后,甚至每天必写读后感,从此儿子失去了笑脸和自由玩耍的时间,被剥夺了孩子天赋自由想像的空间和乐趣,虽然父亲很爱他,花了很多钱买了许多书籍,最后导致对读书极端厌恶的后果。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两个妹妹,不受父亲重视,依旧跟着母亲自由地听读绘本,等到了上学年龄,也还是不停地继续这个乐趣,没想到等到了三年级以后,两个妹妹渐渐不满足于母亲给读书了,开始对哥哥的书感兴趣,自发地一本接一本地把原本买给哥哥的比较有深度的书,文字数量大的书全都给读了个遍,甚至读破为止。而孩子的母亲,并没有强迫过孩子非要如何,她唯一所做的,就是给孩子不停地读书,只要孩子从中能获得快乐,而不求非要急于达到什么结果,孩子却水到渠成般地懂得了读书的乐趣,变成了爱读书、觉得读书是人生幸福的孩子。

两相对照,强行灌输,急于求成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其实,自由地读,不求结果,也不管孩子听没听懂整个故事,也不需要完全按照文字去读,甚至跑题都可以。为什么呢?下一期我们继续分析。◇

(点阅【与心灵共鸣的图画书──绘本】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以宽容待人处世,在我们的生命中就会多一份温暖、多一份阳光、多一份希望。这一切并非虚妄,它在纷繁的世界上静静绽放......
  • 礼貌是德育的一部分,教小孩子礼仪、礼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孩子出生以后就是一张白纸,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变好或变坏。
  • 纸本书是一种艺术,而电子书只是快速消化品,是片段式的,缺乏艺术感。我让夏天读书的最大原因,就是书籍有情感,可以翻阅,可以触摸得到,这正是我想要给她的感觉。对孩子来说,培养她对书的感觉非常重要。
  • 在孩子身上,我们寄托着种种梦想,希望他们长大后能快乐、成功、自给自足,希望他们胸怀大志,有一份好的事业,并且保持真诚——而其中最重要的或许还是: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善良。
  • 其实很多时候不必多言,亦可维系一段感情。单薄小礼蕴藏的浓浓情意,在平淡不过的生活里漾起惊喜的涟漪。这份心灵的依托物连同油然而生的感动,像温煦的朝阳,暖暖地,把心房都照亮了。
  • 培养和善、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 开始写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少了完整的真相,我的生命就失去了力量,也 失去了意义。在我母亲的帮助下,过去在北韩和中国的记忆像一幕幕遗忘已久的噩梦场景,重回我的脑海。有些场景清晰得吓人,有些却模糊不清,或像一副乱七八糟、散落一地的纸牌。写作过程对我来说就是回忆的过程,也是设法厘清这些回忆、赋予它们意义的过程。
  • “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的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事件。根据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在被古希腊雅典的公众宣判喝毒药处死之后,不但没有趁机出亡,反而坦然就义。而且在喝毒药之前,向他的门徒们阐释他为什么要选择从容就义。他的论点,对西方的生命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大卫的这一幅画,就是在描绘这重要的一刻。
  • 原来孩子真的都是天才,学校的成绩并不能代表所有,也不是孩子全部的真相。只要她敢于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清晰的说出想法背后的理由,随着大人给出的肯定和理解,敢于表达的自信就会成为孩子一生成长和学习的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会懂得如何写文章。关键是,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耐心倾听的环境。
  • 在1930年代,有一个艺术风潮被称为装饰风艺术 。在纽约有几座这个风格的代表作,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克莱斯勒大厦和帝国大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