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运动伤人吗?中医师:这样运动身体更喜欢

文/林贵(中医师)

人要活就要动,但运动方式应随季节变化调整,不是一年365天都坚持一种运动方式。(Shutterstock)

人气: 613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美国有本书叫《It’s Not Just Your Genes!》(暂译:不止是基因),是从运动、生活习惯、饮食和基因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健康。该书举了两个极端例子:美国一个叫Fixx著名跑步好手,在35岁时开始慢跑、戒烟,体重一下减轻了50磅。1977年,他写了一本畅销书《The Complete Book of Running》(暂译:跑步全书),带来了美国人的保健革命。但他自己在1984年52岁时,一天跑步时,突然心脏病发作而死亡。另一个著名的人物英国前首相丘吉尔(Churchill),他的生活习惯一点都不健康,抽烟、喝酒、超重、骨狭窄(Bone Narrow),却活了90岁。有人曾问他长寿的秘密,他说“不运动(no sport)”。

身边也有类似的例子。友人同窗的父亲,很喜欢运动,打篮球,40多岁时,突然去世;而另一个同学的母亲,40岁左右看起来就快要病死了,但到现在70多岁了,还健康活着。

由于以上的一些例子,朋友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每天该做什么样的运动?做多长时间?”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最近我与一位德国朋友聊养生,谈到运动和生活习惯问题,他说:“运动杀人”,那麽中医又是怎么谈运动的问题哪?俗语说:“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意思是常转动的门轴,他是不会生蛀虫的,流动的水是不会腐臭的。所以人要活就要动,那么怎样运动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

中医讲的是天人合一,人生活在天地之中,生活作息就应该顺应天地运行之道。天地运行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生活起居活动与大自然的运作相符,是最基本的养生之道。

春季:运动不宜剧烈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春季保健养生主张早起,穿着宽松的衣物,头发不要束紧,以免影响身体的气血循行。在空气新鲜的庭院、草地、树林里漫步,感受自身体内生理的律动、蓬勃的生机!使人体各种组织、器官适应春天升发之气。运动也不宜过于剧烈。大汗、大劳均可伤人阳气和阴液。

夏季:多在户外活动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天保健养生之道,在于晚睡早起,不要厌恶阳光,多在户外活动,因为过度避热趋凉,使汗孔闭塞,使阳气无法散发,必得郁热,必须使汗外出,使阳气宣泄于外,所以应多在外面活动,如所爱在外,此为夏季养生之道,即所谓“春夏养阳”。

秋季:锻炼以气功为主

秋季保健养生宜“早卧早起”,身体的锻炼方式,以调气调神的气功为主,如太极拳、法轮功、八段锦等,使人体上下气机贯通,增强肺脏的功能,防止秋燥之气的侵犯。

冬季:不要在清晨锻炼

冬季主藏,日常生活应“去寒就温”,勿使阳气外泄。因此居室要避风防寒保暖。此时人应该“早睡晚起”,等到日光充足再开始进行体育锻炼,以在室内为主。一定要避免在大寒、大风、大雪及雾露中锻炼。同样以导引调气的气功较适当,如太极拳、法轮功、八段锦等。既可舒筋行血,又可御寒强身,温暖四肢。

中医认为冬天为寒水,五行肾属水,心属火,五行相克,水克火,所以冬天如果起居无常,如过累、压力大、晚睡、运动方式不能做到“去寒就温”、运动过于剧烈、大汗、大劳均可伤人阳气和阴液,就会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突发状况,而发生意外的病亡,如中风、心脏衰竭。举个例子:有一男子50岁冬天参加马拉松慢跑,才出发半小时就倒地不起。所以俗语说:“老人只要平安度过冬天,就可多活1岁。”

顺应自然,微微活动胜过“剧烈运动”

人要活就要动,但运动的方式,应随着季节变化而调整,绝不是一年365天,都坚持一种运动的方式。运动有一个标准,就是以心脏不剧烈跳动,身体微微出汗发热为宜,运动过度反而会伤害身体。

上午和春夏都属于阳长阴消的阶段,所以阳虚的人应该在上午锻炼,尤其老年人更要注重生活起居,体能的活动应与大自然的运行相符,最好以调气调神的气功为主,动作则要缓、慢、圆。

我在欧洲旅游时,常看一些老太太手不停的织毛衣、钩桌巾,其实这是最好预防老人失智症的法宝。因为人体经络穴位的根本,皆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穴道。尤其是十指的井穴,为经络之根,根据经络的标本、根结的理论来了解。标是指头身部,是经脉扩散的区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经气汇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经气循行会合的根源,结是指躯干部的有关部位,是经气循行流注的归结。每天手不停的织毛衣、钩桌巾,不就是活络自己气血的最好方式吗?尤其是老年人。在台湾早期常看到一些老年人,手掌不停的转动手中的两个小圆球,均衡的来回运转。这都是老年人很好的运动方式。

当然人的健康与长寿,还有很多不可知的因素,如遗传基因、个性、德行、运动、生活习惯、饮食方式等等。但是基本的保健,必须靠自己去实践。毕竟医生只能“治病”,而不能养命。所以“养生”必须要靠自己。@◇

责任编辑:张静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