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看懂行为背后的动机

font print 人气: 133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当一个人可以不执著在别人的行为,而去想想背后的动机时,比较不会错过真正对他好的人,也比较能够防着居心不良的人。

念国中的时候,是我叛逆期的最高峰,那时我不只常常顶嘴,也问题不断,成绩一直都是在A段班中吊车尾。我记得有一次,因为成绩的问题跟母亲吵了起来,母亲一气之下骂我:“早知道你不想读书,国小毕业我就把你嫁给那些没有结婚的老伯伯赚聘金,现在就不必受你的气了。”经过这么多年,这句话我还是记得很清楚,也记得那时很伤心很伤心的感觉。因为这句话,我更断定我的母亲对我没有感情,母女间的冲突,随时都在家中上演。

我一直没有好好想过,母亲说那句话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我认定她就是讨厌我,没有想过一个打算国小毕业就把我卖掉的人,怎么还会支持我读这么久的私立大专院校;我不懂母亲的心思,只在乎母亲骂我的那段话,那段话一直在我心中盘旋,多年来都没有消失过。

  • 一个朋友说,他很气他母亲在他失业的时候,讲了一句:“原来我养了一只米虫。”那句话让他头也不回的离家,再也没有回去过。这几年我看过很多亲子冲突,孩子在意的常常是父母亲说的某一句话。

也因为这样,有好多亲子书一直教父母“语言会伤人”,对孩子说话有好多的禁忌。慢慢的我发现有很多父母好“怕”孩子,孩子生气了,妈妈整个人缩了起来,好像说什么都不对;有些兄妹打架了,母亲不敢说话,在一旁深呼吸,高举双手等风暴过去。

然而亲子关系不是这样的,亲子关系必须要双方相处起来都能感到自在,孩子不是碰不得的玻璃,捧在手心,压力大到让父母差点窒息。

我是一直到读了政治之后,在一位老师的说明下,才理解了什么叫做“菩萨心,与现实生活中之必要手段是不冲突的”。原来我们不能从一个人的行为本身去评断他的善与恶、好与坏,但是却可以从一个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来看出这个人的善恶好坏。

这一门功课,我从大学开始练,却在人生中受了很多的伤之后才懂。我看过很多主张要对孩子温柔、不能大声的人,从来没吼过小孩,营造出人很好的样子。可是,在孩子需要帮忙的时候,冷眼旁观;在孩子被同侪霸凌的时候,以不介入孩子纠纷为借口,眼睁睁看着孩子被欺负。

我也看过一个很会骂孩子的爸爸,在孩子受伤的时候,不怕得罪朋友,大声的说:“走,如果她学不会不打人,我们就不要跟她出去玩! 我们不跟暴力的人在一起,没有必要为了交朋友而忍受被打。”他在第一时间站在孩子那边,不管自己会不会得罪人,在看到别人的孩子被霸凌的时候,也会站出来阻止伤害发生。

人的行为、人的脸看起来凶不凶、语气严不严厉,很多时候跟心地好不好、会不会骗钱、害人,没有一定的关系。一直到大学之后,我才开始学着看懂人行为背后的动机,而孩子那么小,怎么会懂?

引导孩子思考

我常常会问孩子:“你觉得爸爸这次生气,是讨厌你? 还是担心你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成为一个大家不喜欢的人?”

我也会在很多的时候问孩子:“你觉得她这样做,是真心想要害你? 还是只是用错方法跟你相处?”

“你觉得他是真的讨厌你要害你? 还是年纪太小,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用问句去引导孩子,想想每个行为背后的动机,去理解有时候你以为别人就是要伤害你的这件事情,不一定是真的;去理解你以为的好,也不一定是真心的。

不从行为本身来看事情,而用行为背后的动机来看事情时,孩子的人生广度就会不一样,不会局限在一个人的小小动作,就生闷气好久好久。

有一天我开车载女儿从学校回来时,女儿在车上兴冲冲的跟我说,今天功课写完,要来试用新买的松饼机,自己做松饼。一进家门,我马上拿了饼干,给两岁七个月的弟弟吃,我陪儿子坐在餐桌,吃饼干、配牛奶,然后喊着姊姊去写作业。

女儿看着弟弟手上的饼干,问我:“我也可以吃点心吗?”

我温温的说:“不可以,快去写作业。”

女儿有点不开心的拿着书包走进房间,开始写起了她的作业。她边写边哼歌,等儿子吃完点心后,我进去房间陪女儿,坐在女儿旁边问她:“你一回家,妈妈马上给弟弟吃饼干喝牛奶,却不让你吃,一直催你写作业,有没有很生气?”

女儿点点头说:“一开始有一点点生气,可是我想你应该不是不让我吃,妈妈你不可能偏心,不给我吃,你也不可能讨厌我,所以惩罚我,应该有别的意思,所以我就不在意了,先把作业写完再说。”

我笑笑的说:“所以,你想了想,妈妈不让你吃,后面一定有一个对你好的动机,是吗?”

女儿点点头说:“是呀! 妈妈不会跟我计较吃的,那我可以问为什么吗?”

我回答她:“弟弟早上到现在,有一段时间没喝奶了,我想要慢慢帮他断奶,在他想起要喝ㄋㄟㄋㄟ之前,先给他吃饼干喝牛奶;但是你说你写完作业要做松饼,现在吃了饼干,不就没胃口吃松饼了吗?”

女儿像忽然想起来一样:“对喔∼我要做松饼,我竟然一下车就忘记了! 还好妈妈你有记得,谢谢你。”

过了一会儿,女儿自言自语说:“还好我有想到,妈妈做事情背后一定有原因的,不然莫名其妙白生气一场。”

听到这句话,我笑了一笑,想了想,这么多年来我难道不是这样?莫名其妙生了好久的气,我心中一直记得母亲伤我的话语,却没有看见母亲是因为焦虑我的成绩与前途,那些焦虑在我的顶嘴刺激下,没有半句好话,字字都伤人。

人生有很多怨,有很多恨,往往肇因于气谁“怎么对我”,又“说了哪句话伤我”的行为上,却没有去看看那些行为的背后,是不是担心、是不是好意、是不是因为把你放在心上疼。

我一直到了当母亲之后才理解,我跟我的孩子都一样,都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克服了自己的盲点,突破自己卡住的那一关,不再坚持别人就该怎么对我。

当女儿知道,我不管叨念还是生气,背后都一定是颗为她好的心,不管是心急还是愤怒,都知道她是被爱着的,这才是最重要的,也骗不了小孩,我不用字字句句都战战兢兢。

我们不再去看别人行为的本身,而是去看懂行为的背后,看懂母亲叨念背后满满的爱,看懂自己是被爱的。而当母亲的我,不管做什么,我都问心无愧的知道,自己爱得如此理直气壮。

─ ─摘自:《孩子只是卡住了:突破教养关卡,就要看懂孩子、协助破关》天下文化出版提供@

责任编辑:黎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