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唐太宗与民生饮食(下)

作者:沉静
font print 人气: 739
【字号】    
   标签: tags: ,

剪刀面

用剪刀剪出小银鱼形的面条,就是剪刀面,又叫剪鱼子,是山西传统特色面食之一,制作方法起源于隋末。

民间相传,太原公子李世民读书练武、聚贤谋义,武士彟慕名拜访,时值晌午,李世民留他在书房用餐。正在裁衣的妻子长孙氏来不及备饭,急忙和面团,她用剪刀飞快利落地剪下无数条小鱼儿,不大工夫,就轻松地做出筋道又味美的面食。武士彟感叹道:“纷乱当世,公子大略;面如天下,亦当速剪。”公元617年,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以快如“剪面”之势攻取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李世民征战群雄,平定天下。

从青春年少的太原公子到千古明君唐太宗,太原是大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剪刀面的典故里,有抓住时机、果断行动、成就大事的寓意,也有夫妻相助之情、知己谋业之谊,还有太原名扬天下的特产──并州剪!(并州,古代晋阳的别称,今太原。)不仅能裁衣、剪纸、剪面,而且砍骨不卷、剪毛不沾,还入了唐诗。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杜甫颠沛辗转到成都,写下了“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诗句。杜甫赞美王宰作画生动逼真,仿佛用并州快剪刀从吴淞江水中剪裁出的风景。另一层暗含追思太宗英武、盼朝政一统的心愿。

剪刀面如此丰富的内涵,故能传承千年不衰。自唐以来,不仅深受民间喜爱,还成为历代宫廷御面呢!

血条面

虽然陕西好吃的面数不胜数,但血条面只有在麟游县才能吃到。相传唐太宗来麟游九成宫避暑,去乡间视察民情时发现的。由于皇上的喜爱,血条面才得以发扬光大。千百年来,在麟游县境内流传不衰。只有在农村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时才能品尝到地道的麟游血条面的美味。

血条面制作讲究,是用猪血(或羊血)和面制成。要趁猪血新鲜未凝固之时,拌上面粉、食盐,搅拌均实。做得好的,都是跟随村里做血条面的“把式”(意为手艺高超)多年,在言传身教中学练出来的,熟练地掌握了取血、选面、和面、擀面、上油、切面、蒸熟、制菜、调汤等制作工艺。一般人家都是父子母女婆媳承传的。血条面独一无二,其它地方没人能做。

深红油亮的面条上漂着蛋片、鸡蛋、菠菜、木耳、豆腐,红黄绿黑白五色俱全。血条面风味独特,细劲滑润,鲜美香爽。营养丰富,回味悠长。

一次做成的血条面在一两个月内不发霉、不变质、不变味,若存在冰箱里,则食用期更长。一次性制作复杂麻烦,而平时食用则方便快捷。

索姑青茶与翠峰饦饦

陕西周至是关中大县,白居易曾在此做过县尉,还在仙游寺留下了千古绝唱《长恨歌》。但在周至最有影响力的还是每年三月的青山庙会,自从唐太宗敕封建庙,索仙姑的神迹就在三秦、陇西、蜀北、豫西等地广为传颂,民间亦有称其为“送子娘娘”的。由唐至今,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庙宇香火不断。

青山是位于秦岭终南山一带的道教名山,又叫翠峰山,古称翠凤山,因山青如翠,峰似丹凤腾飞而得名。翠峰“巅有唐仙姑祠”。山下为秦王李世民遇仙之地,“索姑青茶恭迎唐王”的传说就源自这里。

索姑,扶风汉烟村人。“童真悟道,避嫁入山”,虔心学道,采药行医,广行善举,修炼成仙。“唐贞观中封为青山神女,立祠祀之,有庙数处,而山之绝顶一祠,仙蜕在焉,祠前有灵泉,相传祷雨神应。”这是清代周至县令邹儒的记载。

茶(fotolia)
一位仙姑奉上芳香的青茶,鲜润甘醇。(fotolia)

唐初时,秦王李世民狩猎迷路,人马焦渴,在树下小憩。迷糊朦胧中,只见一位仙姑奉上芳香的青茶,鲜润甘醇,顿觉神清气爽。秦王醒来,定睛一看,仙姑化作丝带红线飘向山峰。他起身欲寻仙踪,白马却刨蹄不前,蹄刨处一泓清泉涌出,甘洌爽口,沁人心脾。赶来的侍卫随从欢呼雀跃,纷纷饮水解渴。

后来秦王登基,封索姑为“大唐全贞圣母娘娘”,在峰顶建索圣母祠,即唐仙姑祠。索姑坐化古崖的蜕骨洞遗址尚存……当年烧水煎茶处亦称煎茶坪,遗留的古庙对联曰:“唐王御封煎茶坪,索姑成仙佑黎民。”马刨泉之处立碑誉为唐王井。还有系马桩,为李世民拴马处。

另有民间相传,秦王李世民到翠峰山打猎,马惊迷路,闯入索姑住地,索姑以自己平时的主食饦饦相待,盛在碗里像莲花,吃起来鲜香可口,柔韧滑爽。听索姑讲述身世和修道经过,李世民十分感佩。登基后,遂赦封索姑为“全贞娘娘”。而翠峰饦饦则成为宫廷的御宴之品,在西北地区广受欢迎。

唐人称面条为“不托”,“饦饦”,其实就是面片汤。将面和硬、揉好,醒一段时间,掐成核桃大小放在清水中浸泡,用手揪成稍厚的饺子皮状,扔进沸水锅内。自古有“手里撕着薄闪闪,下在锅里莲花转,捞在碗里似银盘,吃在肚里喜洋洋”之说。

煮熟的饦饦加入红萝卜、青菜、黄花、黑木耳、鲜豆腐等,取红、黄、绿、黑、白之五色,放入盐、酱油、醋、蒜苗、油泼辣子等调料,五色相间,香辣有嚼头,好吃忘不掉。@#

参考资料:
1.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2. 《关中胜迹图志》、《陕西通志》
3. 《周至县民国县志》
4. 邹儒《恒州偶纪》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作为中国神传文化鼎盛期的唐代,其繁荣文化就世界而言,可称得上无与伦比。
  • 大唐王朝,是中华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百花齐开、大放异彩的全盛时期。她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当时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致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一路遥遥领先。特别是初唐时期的“贞观之治”,如一轮皓月,照亮了人类历史的整个夜空。
  • 李世民一再强调说:“人死了就不可能再生,用法一定要宽简。”“若刑罚不当,杀错了人,怎样追悔都不能使人再活过来。”
  • 对于战争,既不能没有,也不能常用,所以作君主的要在四季农闲之际,讲解和演习军事和练兵,一定要做到有备无患。
  • 武德年间,面对上万名强悍的突厥骑兵来袭,唐军将领非常恐惧。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只以百骑及威武凛然的王者之姿,智退突厥。武德九年,太宗刚即位,突厥再犯,再次晓以大义,让突厥首领膜拜于太宗的威德之下。
  • 千旗龙动为谁开? 誓荡烽烟拯众哀。 戡乱何辞频陷阵, 除奸不忍几徘徊?
  • “凡事皆须务本……”唐朝伊始,唐太宗就告诫近臣民生饮食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贞观政要‧务农第三十》)太宗采取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劝课农桑、厉行节约等一系列措施,完善全社会的保障体系。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