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读三国”系列十五:永安托孤 出师一表

【读三国】蜀汉君臣一体 超越生死的情义

作者:柳笛

根据《三国演义》中隆中对情节绘制的颐和园长廊彩绘。(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59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刘备自桃园结义、代理徐州、依附荆州,历遍坎坷,却在三顾茅庐后得遇卧龙诸葛亮,不断取得联吴抗曹、收取荆州、坐拥益州之功,最终建蜀称帝,建元章武。赫赫帝业,大半源于诸葛亮之谋。

君有识人之明、礼贤之德,臣有忠贞之节、效死之心。诸葛亮以其超凡的远见卓识与神机妙算,辅助刘备白手起家,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成就宏图霸业。他还是蜀汉的护身符与明灯,不仅有望实现君主“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理想,更带领蜀汉进入鼎盛时期。

刘备、诸葛亮君臣,于微末中跻身三国大舞台,共同演绎一段君明臣贤的传奇,其间最为动人的,正是知遇与感恩、爱重与忠义交织的君臣大义。

桃园盟誓  生死相依

所谓“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历史的布局注定魏蜀吴鼎足而立的命运,三国英主都无法实现大一统的壮志。自关羽败走麦城而殒身东吴,蜀汉亦盛极而衰。甫称帝的刘备,为顾全同生共死的兄弟情义,决意御驾亲征,倾一国之兵力讨伐东吴,为关羽复仇。

而此时,先有急报兄仇的张飞,因鞭笞将士而遭暗害;后有通晓玄机的仙翁,作图谶而预示征途凶险。然而,刘备连续痛失两位义弟,悲愤交加,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不顾满朝臣子的劝谏,执意率七十余万精兵,水陆并进,船骑双行,浩浩荡荡直趋吴国。

面对蜀汉的复仇之师,吴主孙权登坛拜将,封年轻有为的儒将陆逊为都督,统领吴兵,主持吴蜀的彝陵之战。陆逊先是以逸待劳,拒不出战;待刘备筑寨连营七百里,犯下兵家大忌时,便以火攻计策大破蜀兵。幸得诸葛亮及时救援,布下八卦阵,逼退陆逊,刘备才得以安然脱身,投白帝城永安宫休养。蜀汉从此元气大伤。

章武三年,即公元223年,深居永安宫的刘备,承受着丧亲之痛与败兵之辱的双重打击,心力交瘁,竟于郁郁忧愤中染病不起。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唯独放心不下不成器的太子及辛苦创立的蜀汉基业。他必须把新帝与国家,托付给一位德高望重而又足智多谋的圣贤,才放心驾鹤西去。这时他想到了忠心追随他二十多年又屡出奇策的丞相诸葛亮。

一封来自永安宫的诏令疾入成都,诸葛亮等人星夜赶来,听受遗命。在刘备的寝宫中,诸葛亮坐于龙榻之侧,君臣二人谆谆絮语,殷殷话别,留下感人至深的一幕。

临危授命  举国相托

刘备、诸葛亮君臣甫见面,便涕泪满面。刘备抚其背而感慨,他因得诸葛亮辅佐才得以成就帝业,只因自己见识浅薄,不听忠言,才致彝陵大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诸葛亮闻之感伤,也只得善言劝慰。刘备复召群臣入殿,写下遗诏,亲手交于诸葛亮。

刘备临终之际,对诸葛亮寄予最深切的希望与最诚挚的信赖:“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交待过后事,刘备一手拭泪,一手紧握诸葛亮,将一番肺腑之言,倾心吐露。“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可知刘备不仅把未成年的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更将一国君权衷心相托!

早年时,亦有陶谦让徐州、刘表让荆州的慷慨之举。他们出于对治下臣民的大爱与对刘备仁德的推重,不惜打破父传子的世袭制度,将辛苦经营的封土让与贤达。他们身为一州长官,或许不难做此决定;而刘备已是帝君,竟也甘于将帝业拱手让贤,远追上古三代的禅让制,这份无私更是可贵。纵观历代君王,临终之际委任顾命大臣者有之,但有几人能够拥有刘备那样的胸襟与胆气,敢于把子嗣与整个国家的命运交付于一人?

刘备这样做,非是不惜帝业,不爱幼子,而正是出于千万分的珍爱,才会做出这般“惊世骇俗”的决定。诸葛亮深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殊遇,唯报以竭忠尽智,早将毕生志向融入蜀汉的事业,与蜀汉君臣荣辱与共。若非秉承君臣之义拥立刘备之子为帝,诸葛亮如能主持蜀中大局,蜀汉或将有一番新貌,或能真正守护刘备君臣九死一生打下的江山,并将刘备振兴汉室的遗志延续下去。

君臣一体  出师表名世

然而最优方案并不等于最正义的抉择。主上大义若此,臣子应如何回应?诸葛亮同样道出一句千古名言:“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最后,刘备复对诸皇子、群臣叮咛再三,这才安然长逝,寿六十三岁。

之后,刘禅继位,是为蜀汉后主,追谥刘备为昭烈皇帝。诸葛亮从此将蜀汉国运系于己身,为报偿厚恩、兑现重诺而事必躬亲,昼夜操劳。他不顾征战风尘与身体劳累,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六出祁山矢志北伐,在蜀汉后期再创战争奇迹。托孤一事亦见诸正史,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诸葛亮君臣之义,有句极为精当的评价:“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诸葛亮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奏请北伐时呈于后主的《出师表》,更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时值诸葛亮南征归来,曹丕驾崩,权臣司马懿削职回乡之时,诸葛亮立即上表请战,誓讨汉贼。

表文中,诸葛亮谈及蜀汉国势、忠谏三策,并追忆早年与刘备的创业经历,表达出“报先帝”“忠陛下”的主旨,发出两朝老臣救亡图存的铿锵之音。诸葛亮出征在即,蜀汉安危便系于后主刘禅之身。他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敦促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公允、亲贤远佞,以维系庙堂正义,保障蜀汉大业。

诸葛亮是相父,更是忠志之士。他随后自述早年与先主相识相知,自己由布衣隐士一跃成为三军主帅、一国之相,皆因感于刘备三顾茅庐之诚而舍命驱驰。慷慨深沉的笔调,既是诸葛亮缅怀先帝的沉痛,更是他对后主继承先人之志的殷切期望。最后,他回顾先帝托孤一幕,阐释连年征战的原因乃是“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表达效死一战的决心。

“出师表”本是主将出征前写给君主的奏章,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克敌之策。历史上,以灼灼功勋传世者不可胜计,而以铮铮出师奏表名世者,似乎唯诸葛亮一人而已。出师一表,存着于典籍,灿然于文苑,堪称千古至文。

只因天运自有定数,蜀汉终无法统一中原,诸葛亮也在积劳成疾之后,于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逝五丈原。然而,他用一生忧劳,完美诠释与先主刘备间的君臣大义,书写蜀汉历史上最为悲壮的篇章。@#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 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整个三国的历史演绎了一个“义”字,桃园三结义是英雄结拜之义,一旦结义,自应福祸同当,生死与共;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孟德,诠释了故人之义。三国尤为感人的是刘备与诸葛亮之间肝胆相照,演绎了一段君臣之义。上引杜甫咏怀古迹的七言律诗,点出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一体,享受相同的祭祀。
  • 自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以丞相身份辅佐蜀汉后主刘禅,主管军国大政。刘禅恪守父亲遗言,将蜀汉军政事务,无论大小都交给丞相诸葛亮裁决。诸葛亮对刘禅,也恪守他对刘备的承诺,确实做到“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因此,蜀国得到大治。
  •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已经为刘备规划了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愿景。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更是以“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作为他报答刘备、忠于刘禅的职分。然而,蜀国大后方“南中”并未平服。三国时的南中,主要指今四川南部和贵州、云南等地。这里居住着一些少数族裔,汉代统称为西南夷。
  •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在228年至234年间发动的对曹魏的战争,前后共五次,未取得成功;曹魏也曾发动反击,也没成功。最后,蜀汉主帅、丞相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兑现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 诸葛亮善于节制军队,他的军队是仁者之师。北伐过程中,蜀军军纪严明。陈寿《诸葛亮传》记载:“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分兵屯田,为久住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 英雄的力量有多大?武则屡出奇兵,攻无不克;文则运筹帷幄,纵横雄辩。三国的“智绝”诸葛亮正是这样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作为开蜀军师,他一人之计策可退曹操数万大军;而在治国谋略方面,更展示出超凡的智慧与辩才。
  • 拨开袅袅弥漫的大雾,冲破拍岸卷雪的惊涛,但见江心月白,舳舻千里,绝代奇才诸葛亮驭二十轻舟,直趋曹营重地。任舟中人惊慌失措,舟外擂鼓喧天,诸葛亮则气定神闲,举杯小酌,静待一场绝妙好戏。
  • 老话讲“妖不胜德”,在《西游记》中,作者对一些小妖出场的描述也很真实生动且耐人思量。
  • 不一时,将出酒肴,无非鱼肉之类。二人对酌。朱恩问道:“大哥有几位令郎?”施复答道:“只有一个,刚才二岁,不知贤弟有几个?”朱恩道:“止有一个女儿,也才二岁。”便教浑家抱出来,与施复观看。朱恩又道:“大哥,我与你兄弟之间,再结个儿女亲家何如?”施复道:“如此最好,但恐家寒攀陪不起。”朱恩道:“大哥何出此言!”两下联了姻事,愈加亲热。杯来盏去,直饮至更余方止。
评论